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萬國明。
趙匡胤的一生,恰似這半闕詩,從亂世黑暗中崛起,終在曆史長河裡綻放萬丈光芒,以非凡的氣魄與智慧,開啟大宋三百年風華,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篇章。
後唐天成二年,洛陽夾馬營,一聲嬰兒啼哭劃破天際,伴隨而來的是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此等異象,仿若預示著這個孩子未來的不凡,他,就是趙匡胤。
長大後的趙匡胤,容貌雄偉,氣度豁如,一看就不是常人。他對騎射有著極高的天賦和熱情,每次騎馬射箭,都能遠超常人。有一次,他騎著一匹烈馬,這馬性子極野,連嚼口和絡頭都不肯戴,奔跑上城斜道時,趙匡胤額頭觸到門楣,整個人重重摔在地上,旁人都以為他腦袋肯定摔碎了,可他卻慢慢起身,繼續追趕馬匹,飛身上馬,毫發無損,看得眾人目瞪口呆。
後來,天下大亂,趙匡胤告彆家鄉,踏上了闖蕩江湖之路。他四處遊曆,居無定所,曾在襄陽僧寺借住。寺裡有個老僧精通術數,見到趙匡胤後,大為驚歎,說:“我給你豐厚的盤纏,你往北走,一定會有奇遇。”趙匡胤聽從老僧建議,北上投身軍旅,就此開啟波瀾壯闊的軍事生涯。
彼時,郭威正在招兵買馬,趙匡胤便投身到郭威帳下。他作戰勇猛,足智多謀,很快就嶄露頭角,得到郭威的賞識。郭威建立後周後,趙匡胤更是平步青雲。
後周世宗柴榮即位後,北漢勾結契丹,妄圖趁新帝登基、政局不穩之際,一舉南下。柴榮禦駕親征,趙匡胤自然隨行。
高平一戰,殺聲震天。後周軍隊遭遇北漢與契丹聯軍的猛烈攻擊,戰鬥進入白熱化階段時,後周軍隊中的指揮樊愛能等將領竟然臨陣脫逃,一時間,後周軍陣腳大亂,士氣低迷,局勢岌岌可危。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趙匡胤挺身而出,他揮舞著長槍,縱馬狂奔,大聲呼喊:“主危如此,吾輩何不死戰!”這一聲怒吼,仿佛一道驚雷,瞬間點燃了將士們的熱血。他身先士卒,帶領著親兵如同一把利刃,直插北漢軍陣。戰場上,趙匡胤浴血奮戰,長槍揮舞間,敵人紛紛倒下,鮮血染紅了他的戰袍,可他卻毫無懼色,越戰越勇。在他的鼓舞下,後周軍士氣大振,如同猛虎下山般勇猛無畏,最終成功扭轉戰局,大敗北漢軍隊。
此役過後,趙匡胤聲名遠揚,他因戰功卓著被提拔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正式成為後周軍隊中的高級將領。
高平之戰的勝利,隻是趙匡胤輝煌軍事生涯的開端。此後,他跟隨柴榮南征北戰,為後周的統一大業立下赫赫戰功。
攻打南唐時,南唐節度皇甫暉、姚鳳率領號稱十五萬的大軍,據守清流關。趙匡胤毫不畏懼,率軍與之展開激烈交鋒,成功將其擊退。隨後,趙匡胤乘勝追擊,一直追到城下。皇甫暉在城上喊道:“人各為其主,願成列以決勝負。”趙匡胤笑著答應了他。等皇甫暉整頓好陣勢出城後,趙匡胤猛地抱住馬脖子,如同一道黑色的閃電般衝入敵陣,手起刀落,一刀砍中皇甫暉的腦袋,當場將其斬殺,隨後又生擒姚鳳,其英勇無畏的形象,讓敵軍聞風喪膽。
還有一次,柴榮命令趙匡胤率兵二千去六合救援韓令坤。當時韓令坤麵對南唐援軍,心生退意。趙匡胤深知此時若退,必將一敗塗地,於是他果斷下令:“揚州兵敢有過六合者,斷其足!”這道命令一下,士兵們都知道退路已斷,唯有死戰才有生機,於是紛紛鼓起勇氣,堅守陣地。在趙匡胤的指揮下,後周軍成功擊退南唐援軍,保住了揚州。
隨著趙匡胤在戰場上屢立奇功,他在軍中的威望越來越高,手中的權力也越來越大,漸漸成為後周軍隊中舉足輕重的人物,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著後周最精銳的禁軍。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後周君臣正在歡慶新春佳節,突然傳來急報:遼朝聯合北漢十餘萬人馬,揮兵入侵。小皇帝柴宗訓年幼,皇太後不知所措,宰相範質等人商議後,決定派遣趙匡胤率軍前去迎擊。
趙匡胤率領大軍離開開封,向北進發。走到開封東北40裡的陳橋驛時,天色已晚,趙匡胤下令就地安營紮寨。當晚,軍中一片寂靜,唯有篝火劈啪作響。有個叫苗訓的人,精通天文,他與門徒夜觀天象時,故作驚訝地發現天上出現了奇怪的景象——紅日之下又有一日,兩日共懸天上,四周黑光隱爍,經久不退。眾人紛紛猜測,這是不是預示著要改朝換代了?
此時,一群將領悄悄聚集在趙光義的大帳中,開始密謀。趙普反複說道:“小皇帝年幼無知,我們拚死拚活為他打仗,到頭來還不知落個什麼下場呢!隻要我們擁立趙點檢作皇帝,大家就都是開國元勳,就可以永保富貴了!”眾將一聽,群情激昂,紛紛表示讚同。趙光義雖表麵推諉,實則默許了此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次日清晨,趙匡胤還在睡夢中,就被外麵嘈雜的聲音驚醒。他急忙出帳查看,隻見一群將領手持兵器,圍在大帳前,齊聲高呼:“現在朝中無主,我們要太尉作天子!”還不等趙匡胤回答,高懷德就從趙普身後轉出來,幾步來到趙匡胤身後,迅速把一件早已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了他身上。眾人一起跪地,山呼萬歲,並將趙匡胤拉上坐騎。
趙匡胤假裝驚慌失措,要取下黃袍,但被高懷德按住。他見時機已到,便嚴肅地說道:“各位兄弟,你們自己貪圖一時富貴,要立我為天子,這不是害我嗎?如果你們真心讓我當皇帝,需答應我幾個條件,否則我寧死不從。”眾將高呼:“願聽指揮。”趙匡胤接著說:“我本是太後、恭帝的臣下,你們不得冒犯他們;朝中大臣,本都是我的同僚,你們不得淩辱;朝廷的府庫,百姓的家,你們也不得強擾侵犯。遵令者有重賞,誰若違犯,格殺勿論。”眾人紛紛領命。
於是,趙匡胤整頓兵馬,回轉京師。留守京師的大將石守信等人早已在城內做好接應的準備,等趙匡胤的軍隊一到城外,石守信就下令大開城門迎接新皇帝。整個入城過程,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趙匡胤的軍隊受到了百姓的擁護。
趙匡胤進城後,登上明德門城樓,命令將士們各回營房,自己仍回原來公署。不一會兒,諸將擁著宰相範質等前來。見麵後,趙匡胤流著眼淚說:“我違心從事,實在愧對天地,到了現在這個地步,真不知該如何是好?”範質一看這架勢,剛想勸說,將領羅彥環就按劍大叫:“國中無主,點檢應做天子。”範質等朝臣相顧無言,迫於無奈,隻好跪伏朝拜稱臣。周恭帝年幼無知,皇太後一個婦人哪見過這種場麵,隻知哭泣。朝中百官見大勢已去,隻得請周恭帝禪位於趙匡胤。趙匡胤封周恭帝為王,尊皇太後為周太後,然後請他們住進西宮。
就這樣,趙匡胤兵不血刃,完成了改朝換代的壯舉,建立了宋朝,史稱宋太祖。這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大戲,看似偶然,實則必然,背後是趙匡胤多年來精心布局和謀劃的結果。
趙匡胤雖然登上了皇位,但他心中始終有個憂慮,那就是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們。他深知,自己能通過兵變奪取皇位,難保這些武將不會效仿。
於是,在登基後的第二年秋天,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趙匡胤邀請石守信等幾位開國將領到宮中飲酒。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眾人都有些微醺。趙匡胤突然歎了口氣,說道:“朕雖然當了皇帝,可是這一年到頭,就沒睡過一個安穩覺啊!”石守信等人忙問為何。趙匡胤緩緩說道:“這皇帝的位子,誰不想坐呢?你們雖然對朕忠心耿耿,可萬一哪天,你們的部下貪圖富貴,也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到時候,你們就是不想當皇帝,恐怕也由不得你們了。”
石守信等人一聽,嚇得冷汗直冒,紛紛跪地磕頭,說道:“陛下,我們絕無此心,還請陛下明示,我們該怎麼做?”趙匡胤見時機已到,便說:“人生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你們不如多積攢些金銀財寶,購置良田美宅,為子孫後代留下豐厚的家業。平日裡,就儘情享受美酒佳人,安度晚年。這樣一來,我們君臣之間,也不用互相猜忌,豈不美哉?”
眾人一聽,明白皇帝這是要他們交出兵權。雖然心中有些不舍,但為了保命,也隻好答應。第二天,石守信等將領紛紛上書稱病,請求辭去軍職。趙匡胤欣然應允,還賞賜給他們大量的錢財和土地。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趙匡胤用一杯酒,兵不血刃地解除了武將的兵權,加強了中央集權,穩固了自己的統治。這一舉措,既避免了血腥殺戮,又達到了目的,堪稱高明。
解決了內部隱患後,趙匡胤開始著手統一大業。一天晚上,大雪紛飛,天地間一片潔白。趙匡胤突然心血來潮,帶著弟弟趙光義,冒著大雪來到宰相趙普家中。
趙普見皇帝深夜來訪,又驚又喜,連忙將他們迎進屋內,在火爐旁擺上美酒佳肴。趙匡胤一邊喝酒,一邊說:“朕睡不著啊,一想到這天下還未統一,心裡就不踏實。朕打算先攻打太原北漢),愛卿覺得如何?”
趙普聽後,沉思片刻,說:“太原地處北方,與契丹接壤。如果我們現在攻打太原,拿下之後,就要獨自麵對契丹的威脅。以我們目前的實力,恐怕難以應付。依臣之見,不如先平定南方的荊湖、巴蜀等地。這些地方實力較弱,容易攻打。等我們統一了南方,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再回過頭來攻打太原,那時就易如反掌了。”
趙匡胤聽後,哈哈大笑,說:“朕也是這麼想的,剛才隻是試探你一下罷了。”這便是“雪夜定策”,確定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
在這一戰略指導下,宋朝軍隊開始了統一全國的征程。公元963年,宋軍出兵荊南,兵不血刃,輕鬆拿下;公元965年,宋軍攻打後蜀,孟昶投降,後蜀滅亡,據說孟昶那奢華至極的七寶溺器,被宋軍繳獲後,還成了人們的笑談;公元971年,宋軍進攻南漢,一路勢如破竹,將南漢的采珠場媚川都付之一炬,焚毀了那些象征著奢靡的采珠鏈;公元975年,宋軍包圍金陵,李煜雖詞筆出眾,才情斐然,卻終究不敵宋軍的鐵甲利刃,南唐滅亡。
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汴京突然下起了暴雪,天地間一片銀白,整個世界仿佛被一層厚厚的積雪覆蓋,顯得格外寂靜。趙匡胤召弟弟趙光義入宮,兄弟二人在萬歲殿對飲。
宦官和宮女們遠遠地看到,燭影之下,趙光義的身影時而離席,時而又坐回原位,像是在躲避什麼。緊接著,又傳來玉斧戳地的聲音,以及趙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聲,聲音穿透風雪,在寂靜的夜裡顯得格外清晰。
然而,到了黎明時分,年僅50歲的趙匡胤卻突然駕崩。趙光義拿出“金匱之盟”,宣布自己繼承皇位,是為宋太宗。這一夜發生的事情,被後人稱為“斧聲燭影”,成為中國曆史上一個著名的謎案,至今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趙匡胤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從一個江湖浪子,成長為開國皇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麵,建立了大宋王朝,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他以非凡的智慧和謀略,解決了武將擁兵自重的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又製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雖然他的死因成謎,但他所開創的大宋王朝,在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文治武功,至今仍被後人津津樂道。
參考《宋史》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