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恒登位掌皇疆,澶淵盟定息刀槍。
崇道封禪求祥瑞,文治初興盛朝堂。
內修政理安黎庶,外和邊戎減禍殃。
千秋功過憑人論,史冊留名歲月長。
這首詩,便是宋真宗趙恒一生的真實寫照。這位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其人生軌跡猶如一幅波瀾壯闊又充滿戲劇性的曆史畫卷,從勤勉治國的有為君主,到沉迷於祥瑞封禪鬨劇的帝王,趙恒的一生,值得細細品味。
公元968年,趙恒出生在帝王家,原名趙德昌,是宋太宗的第三子。按照古代皇位繼承的一般規則,他這個排序,原本是與皇位無緣的。但命運這東西,就愛開玩笑。趙恒的大哥趙元佐,因叔父趙廷美之死深受刺激,精神失常,好好一個皇位繼承人選就這麼“廢”了。二哥趙元僖,本來也是一路順遂,眼看著皇位在招手,結果突然暴斃。就這樣,趙恒這個原本不起眼的老三,意外被立為太子。《宋史·真宗本紀》記載:“帝幼英睿,姿表特異,與諸王嬉戲,好作戰陣之狀,自稱元帥。太祖愛之,育於宮中。”可見,趙恒小時候就聰明伶俐,深受宋太祖喜愛,在宮中養大。
公元997年,宋太宗駕崩,趙恒的登基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太監王繼恩勾結皇後,企圖發動政變,擁立趙元佐為帝。關鍵時刻,宰相呂端站了出來,一句“先帝立太子,正為今日”力挽狂瀾,將趙恒推上了皇位。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呂端大事不糊塗”。趙恒即位後,改名為趙恒,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剛登基的趙恒,那可是乾勁十足,一心想把國家治理好。他重用李沆、曹彬、呂蒙正等賢臣,虛心納諫,推行了一係列利國利民的政策。在經濟上,他減輕百姓賦稅,鼓勵農桑。全國的耕地麵積從他即位之初的3億畝,暴增到5.2億畝,糧食產量大幅提高。他還大力推廣占城稻,這種從越南引進的水稻品種,耐旱、高產,養活了無數百姓。農業的發展帶動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繁榮,紡織、瓷器等行業蓬勃興起,貿易往來頻繁。著名的景德鎮,就是因為在他統治時期瓷器燒製技術高超,而被賜名“景德”。
政治上,趙恒整頓吏治,裁撤冗官,推行“文武七條”,對官員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宋史》記載:“一是清心,平心待物;二是奉公,公平正直,廉潔自律;三是修德,以德服人,不以勢壓人;四是務實,不貪圖虛名;五是明察,勤於體察民情;六是勤課,勤於政事與農桑之務;七是革弊,努力革除弊端。”這七條標準,涵蓋了官員的品德、能力、作風等多個方麵,對當時的官場風氣起到了很好的淨化作用。在他的治理下,國家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北宋進入了一段黃金時期,史稱“鹹平之治”。
然而,北方的遼國一直是北宋的心頭大患。自雍熙北伐慘敗後,北宋對遼朝就一直心存畏懼,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禦。而遼朝卻步步緊逼,不斷南下侵擾宋朝邊境。公元1004年,遼聖宗與蕭太後率舉國兵力南下,攻破數州,深入宋境,直逼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宋的都城汴京。這一下,宋朝朝廷上下亂作一團,許多大臣建議趙恒遷都南逃,以避遼軍鋒芒。關鍵時刻,宰相寇準站了出來,力主真宗親征。他對趙恒說:“如果放棄汴京南逃,勢必動搖人心,敵人會乘虛而入,國家就難以保全了;如果皇上親自出征,士氣定必大振,就一定能打退敵兵。”在寇準和禁軍將領高瓊等人的勸說下,趙恒終於下定決心,禦駕親征。
當趙恒的黃龍大旗出現在澶州城時,宋軍士氣大振,高呼“萬歲”,奮勇衝殺。遼軍主將蕭達蘭被宋軍射死,遼軍士氣受挫。此時,遼朝見勢,遂有議和之意。趙恒本就不想打仗,一聽議和,立馬表示同意。於是,宋遼雙方簽訂了“澶淵之盟”。盟約規定:宋遼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贈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雙方撤兵以白溝河為界。
“澶淵之盟”的簽訂,在曆史上一直頗具爭議。一方麵,它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四十多年的敵對狀態,為兩國帶來了百年和平,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經濟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從這個角度看,趙恒的決策無疑是明智的,避免了戰爭對百姓的傷害和對國家經濟的破壞。但另一方麵,“澶淵之盟”開創了宋朝向番方納歲幣換取和平的先例,被後世批評為“城下之盟”,是一種恥辱。特彆是對於趙恒這樣一位想要有所作為的皇帝來說,這無疑是他心中的一塊“心病”。
“澶淵之盟”後,趙恒原本應該繼續勵精圖治,鞏固國家的繁榮。但他卻被奸臣王欽若的一句話給“破防”了。王欽若為了攻擊寇準,對趙恒說:“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以萬乘之尊而為城下盟,沒有比這更恥辱的了!”這句話深深刺痛了趙恒的自尊心,他開始想方設法挽回自己的麵子。王欽若看出了趙恒的心思,便給他出了個歪點子——封禪。他對趙恒說:“陛下若出兵收複幽、薊兩州,就可以洗掉澶淵之盟的恥辱了。但現在百姓剛剛安居樂業,不宜再起邊釁。依臣下看來,要震我國威,使四海賓服,莫若封禪。但自古封禪,都得有‘天瑞’出現才行。當然,這‘天瑞’不是說要就有的;前代之所謂‘天瑞’者,有些是人為搞出來的,隻不過人主把它當真的崇奉起來,並以之昭示天下,就會同真的一樣了。那不過是聖人以神道設教罷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趙恒一聽,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既能挽回麵子,又不用打仗。於是,一場荒誕的“天書”鬨劇就此拉開帷幕。公元1008年正月,趙恒煞有介事地對大臣們說:“去冬十一月庚寅月,將近半夜時分,我剛滅燭就寢,忽然室中亮堂起來,有個穿絳衣的神人對我說:‘來月於正殿建道場一個,將降天書“大中禪符”三篇。’興於宋,付於慎,居其器,守於正。另外還有黃色字條三幅,內容是說真宗以孝道承統,務以清淨簡儉,必致世祚長久雲雲。”說完,他就命人在左承天門找到了所謂的“天書”。為了讓這場鬨劇更加逼真,趙恒還命知樞密院事陳堯叟宣讀“天書”,然後將其鄭重盛入金櫃中,派官員祭告天地、宗廟和社稷。
這還不算完,趙恒又授意一班大臣如陳堯叟、丁謂等,以經義加以附和,一時間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爭言祥瑞”的熱潮。三月間,由宰相王旦牽頭,動員了文武百官、藩夷僧道及耋壽父老等二萬四千三百餘人,連續五次聯名上表請求趙恒封禪。趙恒見“民意”如此,便順水推舟,於十月初正式東行封禪泰山。那“天書”被載以玉輅,在前開路;王旦等一般文武百官扈從;還有一大批供役人員,組成了浩浩蕩蕩的隊伍,曆時十七天始到達泰山。在山下齋戒三日,始行登山。按照事先擬定的禮注,在山上完成了祭天大典後,第二天又下到社首山行了祭地禮。之後,又是一連串的慶賀活動。總計這次“東封”,包括到曲阜祭孔在內,前後花了47天。
封禪泰山還不夠,三年之後,趙恒又到離遼國更近的山西汾陽去“祭祀後土”又稱“西封”)。為了供奉“天書”,他還大興土木,修建了玉清昭應宮等大量宮觀。這些活動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使得國家財政不堪重負。原本清明的官場,也因為這場鬨劇變得烏煙瘴氣,官員們紛紛迎合趙恒,爭言祥瑞,以求升官發財。趙恒的“天書”鬨劇,不僅讓他自己晚節不保,也給北宋的統治埋下了隱患。
在這場“天書”鬨劇中,趙恒逐漸迷失了自我,變得昏庸起來。他開始疏遠正直的大臣,重用王欽若、丁謂等奸佞之臣。這些人結黨營私,貪汙腐敗,把朝廷搞得一團糟。政治上的腐敗,加上大量的財政支出,使得北宋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百姓生活困苦,起義不斷。
而在家庭生活方麵,趙恒也有諸多不如意。他與劉皇後無子,偶然臨幸劉氏的侍女李氏,李氏生下一子趙受益即後來的宋仁宗)。劉皇後將趙受益據為己有,與嬪妃楊氏共同撫養。李氏則默默忍受,不敢聲張。這便是著名的“狸貓換太子”故事的原型,雖然故事有很多誇張虛構的成分,但也反映了趙恒後宮的一些複雜情況。
公元1022年,趙恒病逝於東京汴梁,享年五十五歲。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前期的他,勤勉治國,開創了“鹹平之治”,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換來了和平。但後期的他,卻沉迷於“天書”鬨劇,封禪祭祀,勞民傷財,使得北宋的國力逐漸衰退。
他的功過是非,一直是曆史學界爭論的焦點。但無論如何,他都是北宋曆史上一位重要的皇帝,他的所作所為,深刻地影響了北宋的發展進程。正如史書所評價的那樣:“真宗英悟之主。其初踐位,相臣李沆慮其聰明,必多作為,數奏災異以杜其侈心,蓋有所見也。及澶洲既盟,封禪事作,祥瑞遝臻,天書屢降,導迎奠安,一國君臣如病狂然,籲,可怪也。”趙恒的一生,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思考的曆史樣本,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帝王在權力、榮譽、欲望麵前的掙紮與抉擇。
參考《宋史》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