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弄人起波瀾,從民至帝位尊顯。
初為傀儡權旁落,史相威壓難掌權。
端平更化圖中興,聯蒙滅金意拳拳。
晚年昏庸奸佞蔽,頭骨成碗恨綿綿。
趙昀原本不叫這個名字,他最初叫趙與莒,雖然頂著皇室後裔的名頭,可到了他這一代,家族早已落魄得不成樣子。他的曾祖和祖父都沒什麼官職,父親趙希瓐也不過是個小小的九品縣尉。在趙與莒七歲那年,父親撒手人寰,他和弟弟趙與芮隻能跟著母親全氏回到娘家寄居。舅舅是當地保長,家境還算過得去,趙與莒兄弟便在舅舅家長大,過著和普通百姓沒什麼兩樣的日子,每天穿的是粗布衣衫,吃的是糙米飯,誰能想到,日後他竟會登上皇位呢?
然而,命運就愛開玩笑。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一場大雨改變了趙與莒的人生軌跡。當時,權臣史彌遠的心腹餘天錫回鄉參加科舉考試,路過紹興時,突然遭遇大雨,便跑到全保長家避雨。全保長一看是史彌遠的門客,那可不得好好招待嘛,於是就把趙與莒兄弟介紹給了餘天錫,還特意強調這倆孩子可是皇室血脈。餘天錫回到京城後,就把這事告訴了史彌遠。史彌遠正發愁怎麼廢掉太子趙竑呢,一聽這話,眼睛立馬就亮了,趕忙派人把趙與莒兄弟接到臨安親自考察。
這趙與莒長相端正,往那一站,就透著一股與眾不同的氣質,史彌遠一看就喜歡得不得了。史彌遠還讓趙與莒寫字,結果他一揮筆,寫下“朕聞上古”四字,史彌遠當時就震驚了,心裡想著:“這難道就是天命所歸?”不過,為了防止廢立太子的計謀泄露,史彌遠還是先把兄弟二人送回了全保長家,等待合適的時機。
一年後,史彌遠再次把趙與莒兄弟接到臨安。他找到當時的名儒鄭清之,私下對他說:“皇子趙竑不能擔當大任,聽說趙與莒很賢良,你可得好好教導他。要是這事成了,我現在這個宰相的位置就是你的了。但你千萬記住,這事絕對不能泄露出去,不然,你我兩家可都得滿門抄斬。”鄭清之哪敢不聽啊,隻好答應下來。從那以後,鄭清之就儘心儘力地教導趙與莒,還拿出高宗的字畫讓他臨摹,並且在史彌遠麵前一個勁兒地誇讚趙與莒,說他如何如何不凡。史彌遠聽了,廢立太子的想法就更加堅定了。
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在史彌遠的運作下,趙與莒被立為沂王趙抦之後,還改了個名字叫貴誠。這一步可太關鍵了,等於是人為地把他變成了寧宗的親侄子,這下他就具備了當選皇子的資格。與此同時,史彌遠還在寧宗麵前不停地說趙竑的壞話,挑撥趙竑與寧宗、楊皇後之間的關係,慢慢地,寧宗和楊皇後對趙竑也越來越不滿了。史彌遠一看時機差不多了,就向寧宗建議增立趙貴誠為皇子,可寧宗心裡還是偏向趙竑的,畢竟從血緣關係上來說,趙竑才是他的親侄子,所以就沒同意史彌遠的建議。
趙竑這邊呢,也不太懂事,他對史彌遠的專權擅政非常不滿,還到處亂說。他把史彌遠和楊皇後做的那些不法之事都記錄了下來,放狠話:“等我當了皇帝,一定要把史彌遠發配到八千裡之外。”他還指著地圖上的瓊、崖兩地說:“就把他流放到這裡。”甚至私下裡給史彌遠起外號叫“新恩”,意思就是要把史彌遠流放到新州或恩州去。他老師真德秀一看這情況,趕緊勸他要韜光養晦,彆這麼鋒芒畢露,可趙竑根本就聽不進去。這下好了,他這些言行全都被史彌遠知道了,史彌遠能不害怕嗎?於是就更加堅定了要廢掉他的決心。
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八月,寧宗病重。史彌遠一看,機會終於來了,他趕緊派鄭清之去沂王府,向趙貴誠表明自己要擁立他為帝的意思。趙貴誠一開始不說話,鄭清之急得不行,說:“丞相因為信任我,才讓我來跟你說這事,你倒是給個話呀,不然我怎麼回去交差?”趙貴誠這才拱手回答:“紹興老母尚在。”這話看似答非所問,實際上既表明了自己想當皇帝的心思,又顯得很穩重,沒有輕易表態。鄭清之回去把這話告訴史彌遠,兩人都覺得趙貴誠不簡單。
寧宗彌留之際,史彌遠開始實施他的廢立計劃。他把兩府大臣和負責起草詔書的翰林學士都攔在宮外,然後另外召鄭清之和直學士院程佖入宮,假傳聖旨,把趙貴誠立為皇子,賜名昀,還授他武泰軍節度使、成國公。這下,趙昀和趙竑的地位就一樣了,也為趙昀繼承皇位打下了基礎。
閏八月三日,寧宗去世。關於寧宗的死因,一直是個謎。《宋史》裡援引鄧若水的奏章,說寧宗不是正常死亡,而是被謀害的,很可能就是史彌遠急於廢立太子乾的好事。還有記載說寧宗病重時,史彌遠獻了百粒金丹,寧宗吃了之後不久就去世了。不管真相到底如何,反正寧宗一死,趙昀在史彌遠的扶持下,順利登上了皇位,是為宋理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剛當上皇帝的宋理宗,日子可不好過。朝政大權都掌握在史彌遠手裡,他這個皇帝就是個擺設。在朝堂上,大臣們討論事情,他根本插不上話,隻能點頭附和:“史相說得對。”民間都有人嘲諷說:“龍椅上坐的是人,龍椅下跪的才是真龍。”但宋理宗心裡明白,史彌遠已經六十歲了,自己才二十歲,有的是時間跟他耗。所以,史彌遠送來的奏折,他批“照準”;史彌遠安插的黨羽,他誇“忠良”;甚至史彌遠暗示要殺廢太子趙竑,他也裝作不知道。就這樣,宋理宗忍了十年。
終於,公元1233年,史彌遠去世了,宋理宗終於迎來了親政的機會。他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開始大展拳腳,立誌要中興宋朝。他先是清算史彌遠的黨羽,把那些靠著史彌遠上位的人都給收拾了。然後親擢台諫,選拔了一批敢於直言進諫的官員,像洪谘夔等人,讓他們監督朝廷官員,整治官場風氣。在吏治方麵,他大力澄清吏治,打擊貪汙腐敗,對那些貪官汙吏絕不手軟,該降職的降職,該查辦的查辦,一時間,官場風氣為之一新。同時,他還整頓財政,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增加國家收入,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比如節省宮廷用度,合理調配稅收等。這一係列改革措施,被後人稱為“端平更化”。在宋理宗的努力下,南宋王朝還真就出現了幾年的繁榮景象,就像回光返照一樣。
宋理宗這輩子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聯蒙滅金。想當年,金國把北宋皇帝欺負得那麼慘,還搞出了“靖康之恥”,這可是宋朝的奇恥大辱啊。宋理宗一直記在心裡,就想著要報仇。正好當時蒙古崛起,金國被蒙古打得節節敗退。宋理宗一看,機會來了,於是在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古聯軍一起攻打金國。這一戰打得那叫一個激烈,最終,宋蒙聯軍攻破了蔡州,金哀宗自殺,金國就此滅亡。宋理宗得知這個消息後,那叫一個興奮啊,他把金帝的遺骨送到太廟,對著祖宗的牌位磕頭說:“爹!咱終於報仇了!”
可他沒想到,這報仇之後的日子更不好過。蒙古人可不是什麼善茬,金國一滅,他們就翻臉不認人,之前說好的把河南地盤給南宋,結果不給了。宋理宗哪能咽下這口氣啊,他一怒之下,派兵去“收複三京”,想著把屬於自己的地盤搶回來。可他忘了,南宋的軍隊經過多年的安逸,戰鬥力早就不行了,哪是蒙古鐵騎的對手啊。這一戰,南宋軍隊被打得全軍覆沒,損失慘重。從那以後,蒙古鐵騎就開始頻繁南下,直逼長江,南宋王朝一下子就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機之中,開啟了等死模式。其實啊,宋理宗的這次“複仇”,說白了就是去撿漏,金國當時已經被蒙古打得快不行了,他才出兵,結果不僅沒得到好處,還把自己給坑了。
如果宋理宗能一直保持著“端平更化”時期的雄心壯誌,說不定南宋還能多撐幾年。可到了晚年,他就開始擺爛了。他把朝政全都扔給了賈似道,自己則整天沉迷於酒色。他瘋狂地收集美女,後宮裡都塞了三千佳麗了,他還不滿足,竟然讓太監從妓院把名妓唐安安給撈了回來。為了討美人歡心,他專門建造了“鹹平宮”,宮裡的酒杯都鑲著金,筷子都包著銀,奢侈得不得了。他每天就和妃嬪們在宮裡喝酒作樂,玩起了“酒池肉林”那一套。
賈似道呢,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他就知道忽悠宋理宗。蒙古人來攻打了,他就騙宋理宗說:“蒙古人撤了。”宋理宗居然還真信了,轉頭就繼續開派對。就這樣,南宋的江山在他的昏庸統治下,變得越來越糟糕。長江以北的土地全都丟了,國庫也被賈似道掏空了。更可笑的是,賈似道每次上朝都遲到,宋理宗不但不罵他,還哭著求他彆辭職,這場景,簡直讓人哭笑不得,就像老板跪舔996的員工一樣,真是活久見。
公元1264年,宋理宗在酒色中結束了他荒誕的一生。他以為自己死後能風光大葬,可沒想到,報應很快就來了。元朝有個惡僧叫楊璉真迦,受元世祖忽必烈指使,大規模盜掘南宋皇陵。宋理宗的陵墓被破壞得最慘,他的屍體因為入殮時被水銀浸泡,所以還沒腐爛,楊璉真迦就把他的屍體從陵墓中拖出來,倒懸在陵前樹林裡瀝取水銀,之後還把他的頭顱割下來,送給元朝統治者。元朝的權貴們把他的頭骨做成了“嘎巴拉碗”,也就是骷髏碗,有的還把它當成溺器尿盆),這可真是奇恥大辱啊。南宋遺民們得知這個消息,都哭得死去活來,紛紛感歎:“當年聯蒙滅金,如今頭骨喂了狼。”
宋理宗不僅自己的結局悲慘,他選的繼承人也把南宋給徹底坑了。他親手選的侄子趙禥宋度宗),據說在娘胎裡就被人下了墮胎藥,生下來就腦子不太好使,是個“低能皇帝”。這趙禥一晚上能睡三十個妃子,根本就無心處理朝政,全都交給賈似道。在這對“臥龍鳳雛”的折騰下,南宋很快就走向了滅亡。
宋理宗的一生,就像一場鬨劇。他從一個普通的平民,靠著權臣的扶持登上皇位,一開始被當成傀儡,後來好不容易親政,有了中興的機會,卻因為自己的昏庸無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他的故事告訴我們,權力就像一把雙刃劍,能讓人風光無限,也能讓人陷入無儘的痛苦和恥辱之中。而作為統治者,一定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意誌,不然,就隻能成為曆史的笑柄。
參考《宋史》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