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宋末三帝:風雨飄搖中的末代絕響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 第168章 宋末三帝:風雨飄搖中的末代絕響

第168章 宋末三帝:風雨飄搖中的末代絕響(1 / 1)

鹹淳六年公元1270年),趙?出生在臨安那金碧輝煌的皇宮之中,本應儘享榮華富貴,成為大宋江山的尊貴繼承人,可命運卻給他安排了截然不同的劇本。

四年後,宋度宗撒手人寰,年僅四歲的趙?被推上了皇位,史稱宋恭帝。這皇位對於一個懵懂孩童來說,哪裡是什麼至高無上的榮耀,分明是沉重如山的負擔。《宋史》記載:“鹹淳十年七月癸未,度宗崩,奉遺詔即皇帝位。”

彼時的南宋朝廷,早已是千瘡百孔。朝堂之上,賈似道一手遮天,把朝廷攪得烏煙瘴氣,他仗著自己的權勢,大肆排除異己,結黨營私,把國家大事當作兒戲,隻為滿足自己的私欲。民間百姓在沉重的賦稅和連年的戰亂下,苦不堪言,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外部呢,元朝的鐵騎在伯顏的率領下,如洶湧的潮水般,不斷向南宋逼近,所到之處,城池紛紛淪陷,百姓流離失所,南宋的防線就像紙糊的一樣,被輕易撕開。

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軍勢如破竹,黃州、薊州等地接連失守,賈似道眼看局勢不妙,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不得不親自率軍出征。可他哪有什麼真本事,在戰場上畏畏縮縮,還沒怎麼打,就被元軍嚇得屁滾尿流,一路逃竄。這下南宋朝廷徹底慌了神,群臣紛紛上奏,要求嚴懲賈似道這個誤國奸臣。趙?雖然年幼,但也知道賈似道罪大惡極,於是下詔將他貶為高州團練副使,安置循州,還抄了他的家。這也算是給悲憤的南宋百姓出了一口惡氣。

然而,這小小的懲戒根本無法挽回南宋的頹勢。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軍已經兵臨臨安城下,那密密麻麻的軍隊,寒光閃閃的兵器,嚇得臨安城的百姓瑟瑟發抖。文天祥、張世傑等忠臣義士心急如焚,他們向太皇太後和趙?建議,趕緊從海上逃走,然後再集結力量,背城一戰,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可太皇太後謝道清早已被元軍的氣勢嚇破了膽,她哆哆嗦嗦地拒絕了這個提議,還派人捧著傳國玉璽和降表,向元軍乞降。

趙?雖然什麼都不懂,但他也知道,自己這個皇帝怕是當不成了。就這樣,南宋宣告滅亡,趙?被元軍擄往大都,曾經的大宋皇帝,如今成了階下囚,被降封為瀛國公,過上了屈辱的囚禁生活。他在大都的日子,充滿了孤獨和絕望,曾經的皇宮生活恍如隔世,如今隻能在狹小的牢房裡,回憶著那些美好的時光。

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元世祖忽必烈不知出於什麼考慮,或許是忌憚趙?的身份,擔心他會成為南宋殘餘勢力反抗元朝的旗幟,下令將十八歲的趙?遣送到吐蕃學習佛法。從繁華的大都,來到偏遠的吐蕃,趙?沒有抱怨,也沒有反抗,他剃度出家,法號“合尊”,從此潛心研習藏傳佛教經典。他就像一隻受傷的鳥兒,在佛法的世界裡尋找著一絲安寧。在藏地的日子裡,他刻苦學習藏文,翻譯了不少佛教經典,成為了一名頗有造詣的高僧。

然而,命運對他的捉弄還沒有結束。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趙?因為一首詩,被卷入了政治紛爭之中,最終被元英宗賜死。關於他的死因,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因為他的特殊身份,元朝統治者始終對他心存忌憚;也有的說是因為他在詩中表達了對故國的思念,觸怒了元朝統治者。不管真相如何,趙?的一生,就像一場悲劇,從懵懂幼主到亡國囚徒,再到佛門高僧,他的命運被曆史的巨輪無情碾壓,充滿了無奈與悲涼。

趙昰,宋度宗的庶長子,趙?的哥哥。原本按照皇位繼承順序,他是有機會成為皇帝的,可賈似道為了把持朝政,主張立嫡,於是趙?被立為帝,趙昰被封為吉王。這就像一場不公平的遊戲,趙昰被剝奪了本該屬於他的機會。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克臨安,趙?和謝太皇太後被俘。就在臨安城投降的前夜,趙昰和弟弟趙昺在駙馬都尉楊鎮、國舅楊亮節的護送下,偷偷潛出城外,開始了漫長的逃亡之路。他們先是逃到婺州,後又輾轉至溫州。一路上,風餐露宿,擔驚受怕,昔日的皇家尊嚴蕩然無存,就像喪家之犬一般。在溫州江心寺,陸秀夫、蘇劉義、陳宜中、張世傑等人找到了他們,眾人一合計,決定擁立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繼續扛起抗元的大旗,試圖挽救南宋於危難之中。

隨後,趙昰一行從江心寺來到福州,在福州,趙昰正式即皇帝位,史稱宋端宗,改元景炎。新的朝廷建立了,陳宜中被任命為左丞相,張世傑為樞密副使,文天祥為右丞相兼知樞密院事,陸秀夫為僉書樞密院事。他們都懷著滿腔的熱血,想要重振南宋,恢複山河。可現實卻給了他們沉重的一擊,元朝怎會輕易放過他們,元軍不斷南下,步步緊逼,趙昰的流亡朝廷隻能一路逃亡。

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十一月,元軍進入福建,攻克建寧府,知邵武軍趙時賞和知南劍州王積翁棄城而逃。趙昰君臣被迫乘船撤離福安府,先後轉移至泉州、漳州、詔安、潮州等地。他們就像一群被追捕的獵物,在海上四處逃竄,為了躲避元軍的追擊,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度過,那狹小的船隻,就是他們的臨時住所,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既要忍受海上的風浪顛簸,又要時刻擔心元軍的襲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逃亡的過程中,趙昰的流亡朝廷也曾試圖反攻。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淩震、王道夫在張鎮孫的率領下分兩路進攻廣州,鎮守廣州的元軍元帥呂師夔因軍餉不繼,先行退走,宋軍趁機打敗留守的元將梁雄飛,成功收複廣州。趙昰得知這個消息後,心中燃起了一絲希望,他興衝衝地準備入駐廣州,以為可以在這裡建立一個穩固的據點,繼續抗元大業。可沒想到,元軍很快就發起了反撲,廣州再次失守。這就像給了趙昰當頭一棒,他的希望瞬間破滅,隻能繼續逃亡。

更糟糕的是,在逃亡途中,趙昰還遭遇了多次危險。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十一月,蒙古大軍與宋軍在香山井澳十字門大戰,宋軍損失過半。趙昰趁戰亂北逃秀山,元將劉深又率兵來攻,張世傑迎戰不敵,國舅俞如矽誤以為端宗被元軍所俘,嚇得魂飛魄散。張世傑則一直逃到七星洋,此役宋軍又損失船隻兩百多艘。而趙昰在廣州對開海麵聽說廣州再次失守,慌亂之中龍船傾覆,他掉進海裡,幸好被江萬載救起,但也因此受寒一病不起。一個九歲的孩子,經曆了這麼多的磨難和驚嚇,身體和心靈都遭受了巨大的創傷。

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三月,元將李恒大軍南下壓境,海上又有元軍張弘範、劉深等追兵逼近,趙昰不得不又浮海逃往硇洲。在那顛簸的海船上,趙昰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他虛弱地躺在船艙裡,看著周圍憂心忡忡的大臣們,眼神中充滿了恐懼和無助。四月十五,這個年僅九歲的小皇帝,在荒島上咽下了最後一口氣,結束了他短暫而又悲慘的一生。他的死,就像一盞微弱的燈火被狂風吹滅,讓南宋殘餘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

趙昺,宋度宗的第三子,趙?和趙昰的弟弟。當趙昰病死在硇洲島上時,南宋的命運就像風中殘燭,隨時可能熄滅。但陸秀夫、張世傑等人並沒有放棄,他們在悲痛中擁立趙昺為帝,改元祥興,試圖做最後的掙紮。

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六月,趙昺的流亡朝廷遷到崖山。崖山背山麵海,地勢險要,張世傑認為這裡是個易守難攻的好地方,於是下令焚燒島上行宮軍屋,人馬全部登船,然後依山麵海,將一千多條戰船排成長蛇陣,用繩束連接在一起,船的四周築起城樓,船上塗上一層厚厚的濕泥,縛上一根根長木,將趙昺的座船安置在中間,準備與元軍決一死戰。他們就像一群困獸,在絕境中發出最後的怒吼,想要扞衛南宋的尊嚴。

然而,元軍怎會輕易放過他們。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正月,元將張弘範率水陸兩路元軍直趨崖山。張弘範看到宋軍戰船集結,行動不便,就先用小船裝滿柴草,澆上油,點火後乘風攻擊宋水軍。可宋軍早有防備,船上的濕泥阻止了火勢蔓延,長木又頂住了火船,元軍的火攻失敗了。一計不成,張弘範又生一計,他阻斷了宋軍的水源,封鎖了海口。這下宋軍陷入了絕境,士兵們饑渴交加,戰鬥力大打折扣,處境日益艱難。

在這危急時刻,張弘範派人勸降,他以為宋軍已經到了窮途末路,一定會乖乖投降。可他低估了宋軍的骨氣,張世傑堅決拒絕,他說:“我為趙氏,也算竭力了,一君身亡,複立一君,如今又亡,我在崖山沒有殉身,是望元軍退後,再立新君,然而,國事發展到如此地步,難道這是天意。”他的話語中,充滿了悲憤和無奈,但也有著堅定的信念。

勸降不成,張弘範決定發動總攻。祥興二年二月初六,雙方進行了最後的決戰。張弘範分兵四路,發動猛攻。宋軍將士們雖然饑寒交迫,但依然頑強抵抗,他們抱著必死的決心,與元軍展開了殊死搏鬥。戰鬥從中午一直持續到傍晚,異常激烈,海麵上硝煙彌漫,喊殺聲震天,鮮血染紅了海水。

就在宋軍拚命抵抗時,意外發生了。張弘範所在的指揮船上突然奏起了音樂,宋軍以為這是元軍將領在舉行宴會,戰鬥就鬆懈了一下。可他們沒想到,這樂聲竟是元軍總攻的訊號。張弘範的指揮船直撲而來,箭如暴雨,元軍在亂箭的掩護下,奪走了宋軍的戰船七艘。各路元軍又一齊猛撲過來,宋軍漸漸抵擋不住,防線開始崩潰。

張世傑見大勢已去,急忙一麵將精兵集中到中軍,一麵派出一隻小船和十多名士兵去接趙昺前來,準備突圍。此時的趙昺,正由左丞相陸秀夫守護著,待在一艘大船上。小船來接趙昺,陸秀夫卻猶豫了,他一是因為不知道這是真是假,二是因為擔心趙昺如突圍不成而被元軍截獲,那南宋就真的徹底完了。他知道君臣都難以脫身了,於是狠下心來,仗劍驅使自己的妻子投海自儘。然後,他換上朝服,回到大船,對著趙昺,哭著說:“陛下,國事一敗塗地,陛下理應為國殉身。德佑皇帝當年被擄北上,已經使國家遭受了極大的恥辱,陛下萬萬不能再重蹈覆轍了。”趙昺還是個孩子,被嚇得哭作一團。陸秀夫說完,將黃金國璽係在腰間,背起趙昺,奮身躍入大海,以身殉國。頃刻間,君臣二人就沉沒得無影無蹤。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他船上的大臣、宮眷、將士聽到這個噩耗,頓時哭聲震天,幾萬人紛紛投海殉國。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對南宋的忠誠,也為南宋的曆史畫上了一個悲壯的句號。張世傑率領水軍餘部突圍而出來到海陵山腳下,不久,有人帶來了陸秀夫背負趙昺共同殉國的噩耗。張世傑悲痛不已,此時,颶風再來,部下勸他上岸暫避。他俯視著在風浪中飄搖的宋軍殘船,絕望地回答:“無濟於事了,還是與諸君共甘苦吧。”又說道:“我為趙氏,也算竭力了,一君身亡,複立一君,如今又亡,我在崖山沒有殉身,是望元軍退後,再立新君,然而,國事發展到如此地步,難道這是天意。”說完,他墮身入海,為國為民族儘忠殉國。

崖山海戰的失敗,標誌著南宋的徹底滅亡。國祚319年的宋朝,在曆經了無數的輝煌與榮耀後,最終在這場海戰中灰飛煙滅。趙昺的死,就像一顆流星劃過夜空,雖然短暫,卻無比耀眼,他和南宋的臣民們,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悲歌。

宋末三帝的故事,是一部充滿了血淚與悲壯的曆史。他們在風雨飄搖中,努力掙紮,試圖挽救南宋於危難之中,卻最終無力回天。他們的命運,就像那被暴風雨吹打的花朵,脆弱而又無奈。但他們的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看到了忠誠、堅守和不屈的精神。在曆史的長河中,他們或許隻是短暫的一瞬,但他們的事跡,卻永遠不會被人們遺忘。

參考《宋史》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溟淵水劫 你不要這麼煩我 我高考落榜去當兵 重生後的黑道人生 神級舊手機,從一分秒殺開始 我就是仙 綜武:鋼鐵之腎,從東方不敗開始 我的詭秘之界 英雄歸來:學院裡的傳說級英雄 收徒,我,鹹魚師尊,徒弟皆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