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歲登基承大統,十年勵治開疆。
文韜武略綻鋒芒。
漢風融舊俗,盛世譜華章。
南北和談息戰火,契丹偉業昭彰。
千秋功過任評量。
聖宗英名在,青史永流芳。
公元971年,一個小男孩在契丹的皇宮裡呱呱墜地,誰也想不到,這個孩子將來會成為契丹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遼聖宗耶律隆緒,小字文殊奴。他是遼景宗耶律賢與睿智皇後蕭氏的長子,自幼就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聰慧。彆的孩子還在玩泥巴的時候,他就已經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整天拿著毛筆寫寫畫畫;十歲的時候,便能賦詩一首,出口成章,把身邊的大臣們驚得合不攏嘴。長大後的耶律隆緒,不僅文采出眾,還精通射法,對音律也頗有研究,閒來無事還喜歡畫上幾筆,妥妥的文藝青年一枚。
乾亨二年公元980年),九歲的耶律隆緒被封為梁王,這可是邁向皇位的重要一步。誰料,僅僅過了兩年,命運的齒輪就開始加速轉動。乾亨四年公元982年)的秋天,景宗皇帝突然駕崩,整個皇宮瞬間陷入了一片混亂。年僅十二歲的耶律隆緒,就在這樣的動蕩局勢下,在父親的靈柩前匆匆登上了皇位。《遼史》記載:“乾亨四年秋九月壬子,景宗崩。癸醜,即皇帝位於柩前,時年十二。”
一個十二歲的孩子,能懂什麼治國理政?好在他有一位了不起的母親——蕭太後。蕭太後奉遺詔攝政,她可是個厲害角色,頭腦清醒,手段果斷。在她的主持下,朝廷很快穩定了下來。蕭太後下詔曉諭諸道,任命南院大王勃古哲總領山西諸州事務,北院大王、於越休哥為南麵行軍都統,奚王和朔奴為其副都統,同政事門下平章事蕭道寧率本部軍馬駐紮南京,把各方勢力安排得明明白白。
小皇帝耶律隆緒雖然年紀小,但也知道自己責任重大。他開始努力學習如何治理國家,每天跟著大臣們學習契丹和漢族的文化、曆史,還時常向母親請教治國之道。在母親的悉心教導下,耶律隆緒逐漸成長起來,為日後親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蕭太後攝政的那些年,絕對是契丹曆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棋手,在複雜的政治棋局中縱橫捭闔,把契丹治理得井井有條。
政治上,她大力整頓吏治,選拔人才。不管是契丹人還是漢人,隻要有真才實學,都能得到重用。那些貪汙腐敗、碌碌無為的官員,都被她毫不留情地清理出了朝堂。在她的治理下,官場風氣煥然一新,官員們都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懈怠。
軍事上,蕭太後更是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智慧。麵對宋朝的威脅,她毫不畏懼,親自披掛上陣,與宋軍展開激戰。最著名的當屬“雍熙北伐”後的反擊戰。當時,宋太宗趙光義以為遼國孤兒寡母好欺負,便發動了北伐,想要收複燕雲十六州。蕭太後帶著小皇帝耶律隆緒,親臨前線指揮作戰。她派出名將耶律休哥,采用靈活多變的戰術,打得宋軍丟盔棄甲,狼狽逃竄。這一戰,不僅讓遼國保住了燕雲十六州,還大大提升了遼國的威望。
在蕭太後的統治下,遼國逐漸走向繁榮富強。但她也知道,不能一直把權力攥在自己手裡,兒子耶律隆緒遲早要親政。於是,她一邊治理國家,一邊培養耶律隆緒,教他如何處理政務,如何用人,如何帶兵打仗。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耶律隆緒慢慢學會了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皇帝。
統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對於耶律隆緒來說,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這一年,蕭太後病逝,耶律隆緒終於迎來了親政的時刻。《遼史》記載:“統和二十七年,太後崩,帝始親政。”
親政後的耶律隆緒,迫不及待地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負。他深知,遼國雖然在母親的治理下已經很強大了,但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革和完善。於是,他開啟了一係列大刀闊斧的改革。
政治上,他進一步完善了南北麵官製。北麵官負責管理契丹等遊牧民族事務,采用契丹舊製;南麵官負責管理漢人事務,仿照唐朝製度。這樣一來,既照顧了契丹人的傳統,又能讓漢人更好地融入遼國的統治,促進了民族融合。他還擴大科舉取士的規模,選拔了一大批有才能的漢人進入官場,為遼國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經濟上,耶律隆緒推行均田製,把土地分配給無地的農民耕種,鼓勵他們發展農業生產。同時,他還減輕賦稅,讓老百姓的生活負擔大大減輕。為了促進貿易往來,他在邊境地區設立榷場,與宋朝等周邊國家進行貿易,遼國的經濟因此得到了飛速發展。
文化上,耶律隆緒大力倡導漢契融合。他敕令翻譯漢文經典,讓契丹人也能學習到漢族的先進文化。他自己也以身作則,創作詩文,還經常與漢族文人交流切磋。在他的帶動下,遼國的文化氛圍變得異常濃厚,詩詞、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耶律隆緒親政後,遼國與宋朝之間的關係依然緊張。兩國邊境時常發生衝突,百姓苦不堪言。耶律隆緒深知,長期的戰爭對兩國都沒有好處,於是,他決定主動出擊,尋求和平解決的辦法。
統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耶律隆緒和蕭太後率領大軍南下,直逼宋朝邊境。宋真宗趙恒嚇得驚慌失措,想要遷都逃跑。好在宰相寇準力勸他禦駕親征,宋真宗這才硬著頭皮來到澶州前線。
遼軍雖然來勢洶洶,但宋軍也不甘示弱。在澶州城下,宋軍憑借著堅固的城池和頑強的抵抗,擋住了遼軍的進攻。雙方陷入了僵持狀態,誰也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就在這時,耶律隆緒和宋真宗都意識到,這樣打下去不是辦法,於是,雙方開始進行和談。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達成了協議,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根據協議,宋遼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雙方以白溝河為邊界。
“澶淵之盟”的簽訂,讓宋遼之間維持了長達百年的和平。兩國邊境貿易往來頻繁,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百姓們終於可以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耶律隆緒也因此成為了遼國曆史上的一位偉大君主,他的名字被載入史冊,為後人所銘記。
耶律隆緒可不僅僅滿足於與宋朝簽訂和平協議,他還有更大的野心——開疆拓土,讓遼國的版圖更加遼闊。
在東方,他把目光投向了高麗。高麗一直以來都對遼國不太服氣,時常在邊境地區搞些小動作。耶律隆緒決定給高麗一點顏色看看。統和二十八年公元1010年),他派大軍征討高麗。遼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高麗的都城開京。高麗國王嚇得屁滾尿流,連忙出城投降,向遼國稱臣納貢。這一戰,讓遼國在東方的威望大增,周邊的小國紛紛前來朝拜。
在西方,耶律隆緒把目標對準了黨項。黨項是一個遊牧民族,勢力逐漸壯大,對遼國的西部邊境構成了威脅。耶律隆緒多次派軍征討黨項,經過一番艱苦的戰鬥,終於迫使黨項臣服於遼國。這樣一來,遼國控製了河西走廊,打通了絲綢之路,與西域各國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國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在北方,耶律隆緒也沒閒著。他派兵征討女真,把女真打得服服帖帖,擴大了遼國的北方疆域。經過一係列的征戰,遼國的版圖達到了極盛,成為了當時東亞地區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耶律隆緒的晚年,遼國依然處於盛世之中。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也漸漸感到力不從心。他開始崇信佛教,廣建寺院,希望通過佛教來尋求內心的平靜。他還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翻譯大藏經,推動了佛教在遼國的傳播。
然而,盛世的背後也隱藏著一些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官場腐敗現象又開始抬頭,一些官員為了謀取私利,不惜貪汙受賄,欺壓百姓。社會矛盾也逐漸加劇,農民起義時有發生。耶律隆緒雖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但效果並不理想。
更讓他頭疼的是,皇位繼承問題也出現了波折。他原本立了長子耶律宗真為太子,但耶律宗真與他的關係並不融洽。耶律隆緒擔心自己死後,耶律宗真不能繼承自己的衣缽,把遼國治理好。於是,他開始考慮更換太子,但這個想法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一時間,朝廷上下鬨得沸沸揚揚。
太平十一年公元1031年)六月,耶律隆緒在大福河行宮病逝,享年六十一歲。這位統治遼國長達四十九年的雄主,終於走完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遼史》記載:“太平十一年六月己卯,帝崩於大福河之行宮,年六十一,在位四十九年。”
耶律隆緒死後,他的長子耶律宗真繼位,是為遼興宗。然而,耶律宗真並沒有延續父親的治世之道,遼國逐漸走向衰落。曾經輝煌一時的遼國,在曆史的長河中慢慢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但耶律隆緒的功績,卻永遠不會被人們忘記。他在位期間,通過一係列的改革和征戰,使遼國完成了從遊牧政權向成熟封建王朝的轉型,漢化程度加深,社會繁榮,被後世譽為“遼之盛世”。他以兼容並蓄的治國理念,塑造了遼朝多元文化並立的獨特麵貌,成為了中國北方民族政權發展的典範。
回首耶律隆緒的一生,他就像一顆璀璨的星辰,在契丹的曆史天空中閃耀著耀眼的光芒。他的故事,激勵著後人不斷追求進步,勇於開拓創新,為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鬥。
參考《遼史》《宋史》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