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漠起風雲,龍驤誌在文。
革故承漢製,開疆定宋塵。
治世興農桑,江山第一人。
功過留青史,元祚始稱尊。
忽必烈早年可不是個“安分守己”的主。《元史》說他“仁明英睿,事太後至孝,尤善撫下”,翻譯過來就是“情商高、會來事,對老媽孝順,對下屬還大方”。但他最特彆的一點,是愛跟漢人知識分子打交道——擱當時的蒙古貴族圈裡,這操作簡直是“非主流中的戰鬥流”。
那時候蒙古貴族普遍覺得“漢人那套沒用,不如馬刀來得實在”,忽必烈卻不這麼想。他專門在漠北王府裡搞了個“智囊團”,把劉秉忠、張文謙這些漢人謀士請來當“顧問”,天天聽他們講儒家治國、農耕經濟的道理。劉秉忠就跟他說:“王爺,您要想成大事,光靠搶是不行的,得搞‘可持續發展’——讓老百姓種地交稅,才能有穩定現金流啊!”忽必烈一聽,這不就是現代管理學裡的“長期主義”嘛?瞬間開竅,從此把“漢化”當成了自己的核心戰略。
1251年,忽必烈的哥哥蒙哥當上蒙古大汗,給他安排了個“漠南漢地軍國庶事”的差事——相當於讓他管中原地區的“分公司”。忽必烈直接把“辦公室”搬到了金蓮川今內蒙古正藍旗),搞了個“金蓮川幕府”,把漢地的人才往這兒湊。他還在轄區裡搞“試點改革”:整頓吏治、恢複農業、興修水利,比如讓張文謙在邢州今河北邢台)搞“扶貧項目”,短短幾年就讓邢州從“荒無人煙”變成了“百姓安居樂業”。這波操作下來,忽必烈在漢地的口碑直接拉滿,也為他後來“上位”攢夠了人氣。
蒙哥當大汗的時候,蒙古帝國還在瘋狂“擴張業務”。1253年,蒙哥派忽必烈去打大理國今雲南一帶)——這活兒不好乾,要翻雪山、過草地,路難走不說,大理國還有天險可守。但忽必烈硬是玩了一把“閃電戰”:他帶著軍隊從甘肅出發,穿越四川西部的大雪山,一路疾行到大理城下。大理國王段興智還沒反應過來,蒙古軍就已經兵臨城下,隻能乖乖投降。這一戰,忽必烈不僅拿下了大理,還打通了從西南包抄南宋的“戰略通道”,堪稱蒙古版的“迂回戰術天花板”。
1258年,蒙哥親自帶兵打南宋,讓忽必烈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昌)。可沒想到,蒙哥在釣魚城今重慶合川)被宋軍一炮打死——蒙古帝國瞬間陷入“權力真空”。這時候忽必烈正在鄂州跟宋軍死磕,手下謀士郝經趕緊勸他:“王爺,彆打了!大汗沒了,現在最重要的是回去搶‘ceo’的位置啊!”忽必烈一拍大腿:“對啊!跟南宋死磕哪有搶皇位香?”於是他趕緊跟南宋宰相賈似道“秘密議和”,然後帶著大軍往北方趕。
這邊忽必烈趕路,他的弟弟阿裡不哥也沒閒著。阿裡不哥在蒙古貴族的支持下,在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召開忽裡勒台大會,自己當了大汗。忽必烈一看,這哪行?1260年,他也在開平今內蒙古多倫)召開大會,宣布自己是大汗——蒙古帝國從此“一分為二”,哥倆開始了長達四年的“內戰”。
這場“兄弟pk”,忽必烈打得並不輕鬆。阿裡不哥有草原貴族支持,忽必烈卻靠漢地的資源“氪金”:他用漢地的糧食、錢財招募軍隊,還重用史天澤、張弘範這些漢人將領。最後阿裡不哥實在耗不過,1264年隻能投降。忽必烈贏了內戰,也徹底掌控了蒙古帝國的“核心業務”——這波操作,完美詮釋了“得中原者得天下”的道理。
1271年,忽必烈乾了一件顛覆蒙古曆史的大事——他取《易經》裡“大哉乾元”的意思,把國號改成“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這可不是簡單換個名字,而是把蒙古帝國從“遊牧部落聯盟”改成了“中原式王朝”——相當於把“家族企業”升級成了“現代化公司”。
忽必烈的“改革套餐”那是相當全麵:
——組織架構改革:他搞了個“中書省”當“總部”,管全國行政;設“樞密院”管軍事,“禦史台”管監察,還在地方設“行省”,比如陝西行省、河南行省,相當於現在的“分公司”,把權力牢牢抓在中央手裡。《元史》裡說“立中書省,以總庶政”,就是說這事兒。
——經濟改革:他知道“錢袋子”重要,所以特彆重視農業。他設“司農司”管農業生產,還編了本《農桑輯要》當“農業教科書”,教老百姓種地。他還搞“鈔法改革”,發行“中統元寶交鈔”——相當於發行“公司股票”,穩定了貨幣市場。這波操作下來,元朝的“gdp”蹭蹭往上漲,比蒙古帝國時期富多了。
——文化包容:忽必烈不搞“文化歧視”,他既保留蒙古的“忽裡勒台”傳統,又重用漢人、色目人西域人)當官。比如他讓漢人郭守敬編《授時曆》相當於現在的“曆法app”,特彆精準),讓色目人阿合馬管財政——這就是“多元化團隊”的好處,啥人才都能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當然,改革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阿合馬後來因為貪腐被人殺了,忽必烈還挺生氣,但他很快就調整了政策,沒讓改革“翻車”。這種“知錯就改”的態度,比很多固執的統治者強多了。
忽必烈當元朝皇帝後,最大的目標就是滅了南宋,實現“全國統一”。1273年,元朝軍隊先攻克了襄陽、樊城——這兩座城是南宋的“門戶”,打了六年才拿下來,可見有多難。拿下襄陽後,元朝軍隊順江而下,跟南宋軍隊在丁家洲今安徽銅陵)打了一場大仗。南宋軍隊本來人多,結果指揮混亂,被元軍打得落花流水——這就像“團隊沒凝聚力,人再多也白搭”。
1276年,元軍打到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宋恭帝隻能投降。但南宋還有殘餘勢力,比如文天祥、陸秀夫這些人,帶著小皇帝在福建、廣東一帶抵抗。忽必烈派張弘範去追,1279年在崖山今廣東新會)打了最後一戰。陸秀夫抱著小皇帝跳海,南宋徹底滅亡。忽必烈終於實現了“統一全國”的目標,元朝的版圖也達到了頂峰——北到西伯利亞,南到南海,東到朝鮮,西到中亞,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公司”。
不過,忽必烈也不是沒犯過錯。比如他後來兩次打日本,都因為台風“翻車”日本人叫“神風”),白白損失了幾十萬軍隊;他還因為對東南亞的戰爭,消耗了大量國力。但總體來說,他的“功”還是大於“過”——畢竟是他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的分裂局麵,讓中國再次統一。
忽必烈晚年過得不算輕鬆。他的妻子察必皇後、太子真金先後去世,讓他深受打擊。《元史》說他“晚年頗受讒言,多用奸佞”,比如重用桑哥搞財政,結果桑哥也貪腐,後來被處死。但他始終沒放棄“治國”的初心,一直到去世前,還在關注農業和民生。
1294年,忽必烈在大都去世,享年80歲。他的孫子鐵穆耳繼承皇位,就是元成宗。忽必烈留下的“遺產”可不小:他建立的元朝,不僅統一了中國,還打通了東西方的“絲綢之路”,讓中外交流變得更頻繁;他搞的“行省製度”,後來被明清兩代沿用,直到現在我們的“省”級行政區劃,都有他當年的影子。
要是用現代話評價忽必烈,那就是“一個有遠見的‘ceo’”——他沒有固守蒙古的“老傳統”,而是敢於“跨界創新”,把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結合起來,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元帝國”。他可能不是最能打的蒙古王爺,但絕對是最會“治國”的蒙古帝王。
參考《元史》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