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元仁宗:仁政留青史,初心映汗青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 第202章 元仁宗:仁政留青史,初心映汗青

第202章 元仁宗:仁政留青史,初心映汗青(1 / 1)

漠北風雲定,中原新政行。

重開科舉路,力挽奢靡風。

仁政留青史,初心映汗青。

奈何天不假,遺憾滿都城。

元仁宗的開局,那可不是“天選之子”劇本。他是元武宗海山的弟弟,按元朝“兄終弟及”的約定,本該安安穩穩當王爺,可架不住命運的“神助攻”。

1307年,元成宗鐵穆耳去世,沒留下兒子,朝堂瞬間亂成一鍋粥——皇後卜魯罕想立安西王阿難答,權臣們各抱大腿,眼看就要上演“宮鬥+權謀”大戲。這時候,愛育黎拔力八達正在河南封地“刷經驗”,聽說京城亂了,二話不說帶著心腹往大都衝,堪稱“元朝版閃電俠”。

他剛到大都,就聯合中書省平章政事李孟這可是他的“智囊團團長”),先把想搞事的皇後卜魯罕和安西王阿難答抓了,直接掐滅了內亂的火苗。《元史》裡寫這事兒特簡潔:“仁宗與太後定計,執阿難答、卜魯罕,誅之,迎武宗於北邊。”翻譯過來就是:仁宗跟太後合計完,直接把反派團一鍋端,然後去北邊接哥哥海山當皇帝。

就這麼著,愛育黎拔力八達從“邊緣王爺”變成了“定策功臣”,武宗登基後,直接封他為“皇太子”元朝的“皇太子”常指皇位繼承人,不是真太子),還約定“兄終弟及,叔侄相傳”——意思是武宗百年後傳位給仁宗,仁宗再傳位給武宗的兒子和世?。這波操作,讓他成了元朝最穩的“儲君”,逆襲之路比爽文主角還順。

1311年,元武宗去世,愛育黎拔力八達順利登基,是為元仁宗。剛坐上龍椅,他就發現大元的“家底”快被敗光了——武宗在位時花錢如流水,修寺廟、賞親信,國庫虧空得能跑老鼠;地方官貪汙成風,老百姓怨聲載道;更要命的是,蒙古貴族大多“躺平擺爛”,除了騎馬射箭啥也不會,朝廷裡全是“關係戶”。

仁宗一看這情況,心裡隻有一個念頭:“再這麼下去,大元要涼!”於是他立馬開啟“改革模式”,招式一套接一套,比現代企業的“戰略調整”還硬核。

第一招:“裁員+反腐”,給朝廷“瘦身”

武宗時期,朝廷裡的“冗官”多到離譜——一個職位能塞三個人,還有不少“掛職不乾活”的關係戶。仁宗上台第一件事就是“裁員”,一口氣撤了1843個多餘的官職,還把那些靠行賄上位的官員全擼了。《元史》記載:“罷尚書省,改鈔法,定官員員數,減冗員”,簡單說就是“拆機構、砍編製、查貪腐”。

他還搞了個“績效考核”——讓吏部給官員打分,合格的留用,不合格的滾蛋,這操作簡直是“元朝版kpi考核”。有個叫脫虎脫的權臣,在武宗時期貪了不少錢,仁宗直接把他抄家問斬,嚇得其他貪官連夜把贓款退回來,反腐力度比現在的“打老虎”還猛。

第二招:重開科舉,給朝廷“輸血”

元朝從忽必烈建立後,就沒正經開過科舉,官員要麼是蒙古貴族,要麼是靠關係上位的,沒幾個有真才實學的。仁宗是個“儒家迷弟”,深知“人才是第一生產力”,於是在1313年下旨:“開科取士,以經義、詞賦、策論取士”,史稱“延佑複科”。

這事兒在當時有多震撼?就好比現在突然宣布“取消公務員世襲,全靠考試錄取”。第一次科舉就錄取了56人,其中有個叫宋本的漢人,後來成了元朝著名的文學家。仁宗還規定“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分榜錄取”,既照顧了蒙古貴族的麵子,又給了漢人讀書人機會,堪稱“兼顧公平與穩定的人才戰略”。

第三招:整頓財政,給國庫“止血”

武宗時期濫發紙幣,導致物價飛漲,老百姓拿著錢買不到東西,經濟快崩了。仁宗一看,立馬停用武宗時期的“至大銀鈔”,恢複忽必烈時期的“中統鈔”,還規定“不許隨便印錢”,相當於給元朝的經濟“踩了刹車”。

他還搞了“稅收改革”——按土地多少收稅,地主多交,農民少交,避免了“富人流油,窮人交稅”的奇葩現象。這操作就像現代的“累進稅製”,既增加了國庫收入,又安撫了老百姓,一舉兩得。

彆的蒙古皇帝沒事就愛去草原打獵,仁宗卻不一樣——他是個實打實的“學霸”,沒事就抱著儒家經典啃,還請了不少漢人學者當老師,比如李孟、程钜夫這些大儒,天天跟他們討論“仁政”“禮法”。

《元史》裡說他“天性慈孝,聰明恭儉,通達儒術,妙悟釋典”,翻譯過來就是“仁宗不僅孝順聰明,還懂儒家學問,連佛經都能看透”。他還下令編《風憲宏綱》,把儒家的“禮義廉恥”寫進法律,要求官員必須遵守,甚至規定蒙古貴族子弟也要學漢文,不然不許當官。

有一次,有個蒙古貴族跟他抱怨:“咱們是草原上來的,學漢文乾啥?騎馬射箭才是本事!”仁宗直接懟回去:“你連漢字都不認識,怎麼知道老百姓的需求?當官能隻靠騎馬射箭嗎?”懟得那貴族啞口無言,隻能乖乖去學漢文。這波操作,活脫脫一個“文化輸出小能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不過仁宗也不是“死讀書”,他知道“理論要結合實際”。有一年河南鬨饑荒,地方官上報說“糧食不夠,請求賑災”,仁宗立馬下令開倉放糧,還派欽差去監督,生怕貪官把賑災糧吞了。老百姓感激得不行,都說“這皇帝是真的為咱們著想”,這就是他“仁宗”廟號的由來——“仁政愛民”。

仁宗一輩子乾了不少好事,可偏偏在一件事上“翻車”了,還差點把元朝坑了——那就是違背了跟武宗的約定,沒把皇位傳給武宗的兒子和世?,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後來的元英宗)。

按理說,“兄終弟及,叔侄相傳”是白紙黑字的約定,仁宗一開始也沒打算違約,還把和世?封為“周王”,讓他去雲南就藩。可架不住老婆弘吉剌氏和大臣們的勸說——“陛下,您兒子碩德八剌那麼優秀,為啥要傳位給彆人?”“和世?年紀小,萬一被權臣操控,大元就完了!”

仁宗耳根子一軟,就動了歪心思,先是把和世?貶到雲南,後來乾脆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這事兒在當時就引起了軒然大波,蒙古貴族們都覺得“仁宗不講信用”,和世?更是氣得跑到西域,跟當地部落結盟,準備回來搶皇位。

《元史》裡對這事記載得很隱晦,隻說“仁宗崩,英宗即位”,但明眼人都知道,這背後是皇位繼承的“違約風波”。後來和世?雖然回來當了皇帝元明宗),可沒過多久就被弟弟圖帖睦爾元文宗)害死,元朝的皇位之爭從此愈演愈烈,這一切的“鍋”,都得算在仁宗的“違約”上。

1320年,元仁宗在大都去世,享年51歲。他這輩子隻當了9年皇帝,卻乾了彆人幾十年都乾不完的事——改革吏治、重開科舉、整頓財政、興修水利,把元朝從“擺爛”的邊緣拉了回來,史稱“延佑之治”。

回頭看仁宗的一生,他就像個“逆行者”——在蒙古貴族都沉迷享樂的時候,他選擇搞改革;在元朝排斥漢文化的時候,他選擇重開科舉;在大家都覺得“大元就這樣了”的時候,他偏要試著“搶救一下”。雖然最後沒能完全成功,但這份勇氣和初心,就值得被曆史記住。

就像他生前常說的:“為君者,當以百姓為念,以天下為家。”這句話,放在任何時代,都是頂頂實在的大實話。

參考《元史》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重生官場:我從基層逆襲成王 我的青春戀愛絕不可能扭曲且胃酸 荒島求生美女投懷送抱 穿成棄子?帶異能下鄉囤貨虐渣爽 天下第一!小說版 醫道:中醫傳人在火影 無限世界:開局俘獲劍之聖女 重生官場之權力巔峰 三世輪回之涅盤重生 混沌神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