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椅未暖烽煙起,叔侄相煎骨肉離。
寬政難消藩王勢,金陵火滅謎蹤疑。
空留仁厚傳千古,不見君王返故都。
成敗興衰轉瞬逝,史書一頁任人思。
在中國曆史上,有位皇帝活得像道填空題——在位四年,結局成謎,連正經廟號都差點沒撈著。他就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後世常叫他建文帝。這位頂著皇太孫頭銜上崗的年輕人,本想乾一番大事業,卻沒想到被親叔叔按在地上摩擦,最後連人帶皇宮一起蒸發,成了曆史上著名的失蹤人口。
朱允炆能當上皇帝,全靠爹死得早。他爹是朱元璋的長子朱標,本來是妥妥的皇位繼承人,可誰讓他身體不爭氣,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就病逝了。朱元璋白發人送黑發人,哭得差點背過氣,轉頭一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長得眉清目秀,還特孝順,心裡的天平就歪了。
《明史》裡說朱允炆穎慧好學,性至孝,這可不是瞎吹。朱標病重時,他衣不解帶地伺候,累得形銷骨立,連朱元璋都心疼:你這孩子,孝順是好事,也彆把自己熬垮了。或許正是這份孝順,讓晚年的朱元璋動了心——既然兒子沒福分,那就讓孫子來繼承家業吧。
可問題是,朱元璋的兒子們個個不是善茬。尤其是老四朱棣,鎮守北平,手握重兵,眼神裡全是野心。有一次,朱元璋摸著朱允炆的頭說:你叔叔們幫你守著邊疆,你就安心當皇帝吧。朱允炆反問:要是叔叔們不安分,我該咋辦?朱元璋沒料到這小子想得這麼遠,愣了半天說:你覺得該咋辦?朱允炆說:先以德服人,不行就削他們的權,再不行就派兵揍他們。朱元璋點點頭:嗯,也就這辦法了。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21歲的朱允炆登基,改元。爺爺給他留下的江山,表麵上繁花似錦,底下卻埋著雷——十幾個手握兵權的藩王叔叔,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而朱允炆身邊,靠譜的大臣沒幾個,倒是有倆書呆子:齊泰和黃子澄。這倆人天天在他耳邊念叨:削藩!必須削藩!
朱允炆本來就對叔叔們不放心,被這麼一攛掇,熱血上頭了。他繼位剛一個月,就拿實力最弱的周王朱橚開刀,說他謀反,廢為庶人,流放雲南。接著,代王、湘王、齊王、岷王也陸續被收拾,不是被軟禁,就是被流放。湘王朱柏性子烈,乾脆一把火燒了王府,全家自焚——這時候,朱允炆還沒意識到,他玩的是人命遊戲,不是過家家。
朱允炆削藩削得正嗨,北邊的朱棣坐不住了。這位四叔可不是軟柿子,人家常年跟蒙古人打仗,手下兵強馬壯,腦子也好使。他知道,再不動手,下一個被收拾的就是自己。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在北平起兵,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說齊泰、黃子澄是奸臣,要進京侄子清理門戶。這就是曆史上的靖難之役。
朱允炆聽說叔叔反了,剛開始還挺淡定,覺得自己是正統,派個幾十萬大軍過去,分分鐘就能把朱棣摁死。他任命老將耿炳文為帥,率軍北伐。可沒想到,耿炳文擅長防守,不擅長進攻,剛打了個小敗仗就縮在城裡不出來了。
這時候,黃子澄又出了個餿主意:陛下,耿炳文不行,換李景隆吧!這小子是名將李文忠的兒子,肯定厲害。朱允炆信了,讓李景隆帶著五十萬大軍去北平。
要說這李景隆,真是個。他率軍包圍北平,眼看就要攻破城門,卻因為指揮失誤,被朱棣的兒子朱高熾後來的明仁宗)帶人打退。等到朱棣回師救援,李景隆竟然嚇得連夜跑路,五十萬大軍丟盔棄甲,糧草輜重全成了朱棣的戰利品。朱允炆氣得發抖,卻沒殺他,還讓他接著帶兵——不得不說,這心也太寬了。
接下來的三年,靖難之役成了一場魔幻劇。朱棣雖然兵力少,但他身經百戰,手下全是精銳;朱允炆這邊兵多將廣,卻總因為戰術指揮失誤,一錯再錯。更要命的是,朱允炆還有個命令:彆傷著我叔叔,我不想背負殺叔的名聲。這道命令,簡直是給朱棣發了免死金牌,好幾次朱棣身陷重圍,都因為明軍不敢下死手而逃出生天。
有一次,朱棣在戰場上被打得大敗,身邊隻剩下十幾個人,眼看就要被活捉,明軍卻因為朱允炆的命令不敢射箭,眼睜睜看著他跑了。朱棣回去後,摸著脖子笑:我這侄子,真是太貼心了。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看透了朱允炆的底牌,決定玩吧大的——繞過山東,直撲南京。這招risky得很,但效果出奇的好。朱棣的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南京城下。
朱允炆慌了,派李景隆去和朱棣談判,說願意割地求和。朱棣笑了:我是來清君側的,不是來搶地的。李景隆這人,不光會打敗仗,還會賣主求榮。他見朱棣勢大,竟然偷偷打開了金川門,放燕軍進城。
南京城破的那天,皇宮裡起了一場大火。等火被撲滅後,人們在廢墟裡找到了幾具燒焦的屍體,太監說那是朱允炆、馬皇後和太子朱文奎。朱棣抱著哭了一場:侄兒啊,你咋就這麼想不開呢!然後,他以天子禮把這幾具屍體埋了——至於埋的是誰,隻有天知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明史》裡對朱允炆的結局寫得很含糊: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雲帝由地道出亡。意思是,要麼燒死了,要麼跑了,沒個準信。
這就為後來的傳說埋下了伏筆。有人說,朱允炆從皇宮的地道逃了出去,隱姓埋名當了和尚,雲遊四方;有人說,他跑到了雲南,投靠了沐英的後代;還有人說,他漂洋過海去了國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找他。這些傳說,真假難辨,但都反映了人們對這位悲情皇帝的同情。
朱棣登基後,改元,成了明成祖。他不承認朱允炆的皇位,把建文年號給抹了,說洪武三十一年之後直接是永樂元年。直到萬曆年間,朱允炆才被恢複廟號,諡號讓皇帝——意思是他把皇位給了朱棣,這多少有點諷刺。
雖然在位隻有四年,朱允炆其實乾了不少正事。他跟他爺爺朱元璋不一樣,朱元璋是鐵腕治國,殺人如麻;朱允炆則主張,一上台就廢除了爺爺時期的一些嚴刑峻法,減免賦稅,赦免了不少被朱元璋關押的官員。
他還重視科舉,增加錄取名額,讓更多讀書人有機會當官。《明史》說他詔行寬政,赦有罪,蠲逋賦,這些政策都挺得民心。如果他能穩穩當幾十年皇帝,說不定能開創一個建文盛世。
可曆史沒有如果。朱允炆的悲劇,一半是因為他太年輕,太理想化,聽了書呆子的話,削藩操之過急;另一半是因為他遇到了朱棣這個六邊形戰士叔叔。一個剛出校門的大學生,跟一個身經百戰的老江湖打架,輸得不冤。
但話說回來,朱允炆也不是完全沒機會贏。他有全國的資源,有正統的名分,可他用人不當,指揮失誤,還總被束縛手腳。就像下棋,手裡握著好牌,卻被自己打爛了。
六百多年過去了,朱允炆的下落依然是個謎。南京的明故宮遺址上,隻剩下斷壁殘垣,仿佛還在訴說那場大火的故事。或許,正是這份神秘,讓這位悲情皇帝的故事一直被人們念叨著——如果他沒跑,朱棣會殺他嗎?如果他成功削藩,明朝會是另一個樣子嗎?
就像那首詩裡寫的:空留仁厚傳千古,不見君王返故都。或許,這就是他最好的結局——活在傳說裡,總比活在勝利者的史書裡,更自在些吧。
參考《明史》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