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清太宗皇太極:疆場廝殺繼帝基,改元大清開新局!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 第225章 清太宗皇太極:疆場廝殺繼帝基,改元大清開新局!

第225章 清太宗皇太極:疆場廝殺繼帝基,改元大清開新局!(1 / 2)

白山黑水起旌旗,繼父雄心拓帝基。

妙計除袁摧勁旅,巧招降洪固邦畿。

改元大清開新局,輕賦安民聚國力。

若問清史誰最智,太宗文皇帝稱奇。

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皇太極他爹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扯起“後金”大旗,自稱“覆育列國英明汗”,算是正式開啟了“反明創業”之路。這時候的皇太極,還是個跟著老爹打天下的“少東家”——他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從小就跟著兄長們騎馬射箭,腦子還比一般人靈光,打撫順、薩爾滸的時候,都立下過不小的功勞,老爹看他的眼神,總帶著點“這孩子能成事兒”的意思。

可創業之路剛有點起色,意外就來了。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率軍攻打明朝的寧遠城,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轟得大敗,自己也受了傷,沒幾個月就咽了氣。《清史稿·太宗本紀一》裡寫“天命十一年八月丙午,太祖崩”,就這麼簡單一句,把後金的“eadership危機”直接擺到了台麵上。

努爾哈赤沒立明確的繼承人,幾個兒子都盯著“汗位”這塊肥肉。大貝勒代善年紀最大,手裡有兵權;二貝勒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也不是善茬;三貝勒莽古爾泰脾氣火爆,手裡的兵也不少。這仨人要是鬨起來,剛有點起色的後金,說不定就得散架。

這時候,24歲的皇太極站了出來。他沒像莽古爾泰那樣咋咋呼呼搶位置,而是先找代善的兒子嶽托、薩哈廉嘮嗑,說:“現在咱們家正是關鍵時候,我爹剛走,明朝還盯著咱們,要是內部先亂了,咱們都得玩完。我覺得大貝勒代善)您得挑個頭,咱們選個能穩住局麵的人當汗。”

代善心裡門兒清——自己雖然年紀大,但皇太極軍功多、腦子活,還得人心,真要爭起來,自己未必能贏,反而會讓後金內耗。於是他主動站出來說:“四貝勒皇太極)才德雙全,跟著我爹打天下的時候就最能乾,這汗位就得是他的!”阿敏和莽古爾泰一看代善都表態了,自己再反對也沒意義,隻能跟著附和。

就這樣,皇太極沒費一兵一卒,靠著“以退為進”的手腕,順利接了老爹的班,成了後金的第二任大汗。登基那天,他穿著老爹留下的貂皮大氅,站在赫圖阿拉的汗宮裡,看著底下跪拜的貝勒大臣,心裡很清楚:這“ceo”的位置不好坐,外麵有明朝這個“大對手”,家裡還有三個“元老級股東”盯著,不拿出真本事,遲早得被拉下馬。

皇太極剛繼位的時候,後金還是個“家族式管理”的路子——國家大事,得由他和代善、阿敏、莽古爾泰這“四大貝勒”一起商量,有時候他這個大汗說了都不算,還得看另外三個的臉色。比如每次上朝,四個貝勒都得並排坐著,底下人根本分不清誰是老大,這哪像個正經國家?

皇太極心裡憋著股勁,想把這“不倫不類”的製度改了。但他沒急著動手,而是先從“小事”開始。比如他規定:以後貝勒大臣們上朝,得按規矩排隊,他這個大汗坐著,其他貝勒得站在底下;還把家裡的“八旗”重新捋了捋,把自己手裡的正白旗、鑲白旗換成了正黃旗、鑲黃旗——要知道,黃旗在當時是“皇家專用色”,這一步,就是在悄悄樹立自己的權威。

接下來,就是收拾那三個“元老股東”。第一個倒黴的是二貝勒阿敏。天聰四年公元1630年),阿敏率軍攻打明朝的永平、遵化等地,打了勝仗後卻縱兵搶劫,還殺了投降的明朝官員。後來明朝軍隊反撲,阿敏打不過,竟然偷偷把城池丟了,自己跑回了後金。

皇太極抓住這個機會,召集貝勒大臣開會,列舉了阿敏的“十六條罪狀”,說:“阿敏身為貝勒,不僅丟了城池,還濫殺無辜,這要是不處理,以後誰還聽大汗的話?”大臣們早就看不慣阿敏的驕橫,紛紛附和。最後,皇太極沒殺阿敏,而是把他圈禁了起來,直到去世。《清史稿》裡記“天聰四年五月,論阿敏罪,幽之”,就這麼一句話,皇太極去掉了一個心頭大患。

第二個被收拾的倒黴蛋是三貝勒莽古爾泰。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皇太極率軍攻打明朝的大淩河城,莽古爾泰負責攻打南城。因為明軍防守太嚴,莽古爾泰的軍隊死傷慘重,他就跑去找皇太極要援兵。皇太極沒給好臉色,說:“你是不是指揮不力,才打不下來?”

莽古爾泰本來脾氣就爆,一聽這話就炸了,伸手就摸腰間的佩刀,還大喊:“我殺了你這個昏君!”旁邊的人趕緊拉住他,可皇太極要的就是這個效果。第二天,他就以“大不敬”為由,革了莽古爾泰的貝勒爵位,還把他的兵權收了回來。沒過多久,莽古爾泰就又氣又怕,病死了。

收拾完阿敏和莽古爾泰,就剩下大貝勒代善了。代善是個聰明人,知道皇太極的手段,主動提出:“以後上朝,我再也不跟大汗並排坐了,我就站在底下聽令,咱們得有君臣之分!”皇太極假意推辭了幾句,最後還是答應了。從此,後金的“四大貝勒共治”製度徹底沒了,皇太極成了說一不二的大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除了收拾貝勒,皇太極還搞了個更重要的改革——重用漢人。以前後金隻信任滿族人,漢人要麼當奴隸,要麼隻能乾粗活。皇太極覺得:“明朝比咱們人多、文化高,要是不用漢人,咱們永遠打不過明朝。”他不僅把投降的明朝官員提拔起來當官,還開了“科舉”,從漢人裡選有文化的人做官。比如範文程,本來是明朝的秀才,投降後金後,被皇太極重用,後來成了清朝的“開國文臣之首”。

就這麼著,皇太極用了幾年時間,把後金從一個“家族企業”改成了“正規公司”,權力集中到了自己手裡,還吸納了不少漢人人才,後金的實力一下子就上來了。

皇太極剛繼位的時候,明朝有個讓他頭疼的人物——袁崇煥。這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的進士,本來是個文官,卻偏偏會打仗。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攻打寧遠,就是被袁崇煥用紅衣大炮轟退的,還受了重傷,沒多久就死了。可以說,袁崇煥不僅是明朝的“遼東屏障”,還是皇太極的“殺父仇人”雖然不是直接殺的,但間接有關係)。

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皇太極剛繼位,就想替老爹報仇,也想試試自己的本事,於是率軍攻打袁崇煥駐守的寧遠、錦州。可袁崇煥早有準備,在城牆上架滿了紅衣大炮,後金軍隊一靠近,就被轟得人仰馬翻。皇太極打了半個多月,不僅沒打下城池,還死傷了不少士兵,最後隻能灰溜溜地撤兵。這就是曆史上的“寧錦大捷”。

吃了大虧的皇太極,終於明白:袁崇煥不好惹,硬拚肯定不行,得玩點計謀。他開始研究袁崇煥的弱點——袁崇煥雖然會打仗,但脾氣倔,跟明朝的朝廷關係不太好,尤其是跟魏忠賢那幫閹黨,更是水火不容。

當時明朝的皇帝是天啟帝,整天就知道做木工,朝政全被魏忠賢把持著。魏忠賢看袁崇煥立了大功,心裡嫉妒,就到處說袁崇煥的壞話,說他“擁兵自重,想謀反”。袁崇煥氣得不行,主動辭職回了家。

可沒過多久,天啟帝死了,崇禎帝繼位。崇禎帝想挽救明朝,一上台就把魏忠賢給殺了,還把袁崇煥召回北京,任命他為兵部尚書,讓他負責遼東軍務。崇禎帝拉著袁崇煥的手說:“朕把遼東交給你了,你一定要幫朕守住!”袁崇煥一時熱血上頭,說:“陛下放心,臣五年之內,一定能平定遼東!”

皇太極聽說袁崇煥又回來了,心裡咯噔一下,但很快就有了新主意。天聰三年公元1629年),皇太極避開袁崇煥駐守的寧遠、錦州,率領大軍從蒙古草原繞了個大圈,直接打到了北京城下。這就是曆史上的“己巳之變”。

北京城裡一下子亂了套,崇禎帝嚇得不行,趕緊下令讓袁崇煥率軍回援。袁崇煥接到命令後,連夜率軍趕回北京,在廣渠門跟後金軍隊打了一場硬仗,把皇太極擊退了。可就在這時候,皇太極的“反間計”開始了。

他故意抓了兩個明朝的太監,然後讓自己的手下在太監能聽到的地方“聊天”,一個說:“咱們跟袁大人袁崇煥)早就約好了,等咱們打進北京,他就開城門投降,到時候咱們一起平分明朝的天下!”另一個說:“對啊,袁大人這次故意讓咱們繞到北京城下,就是為了逼崇禎帝投降!”

然後,皇太極又故意把這兩個太監放了回去。太監一回到北京,就趕緊把“聽到的話”告訴了崇禎帝。崇禎帝本來就多疑,加上之前袁崇煥“五年平遼”的承諾沒兌現,還讓後金軍隊打到了北京城下,心裡早就對袁崇煥有了懷疑。這下聽了太監的話,更是深信不疑,當場就下令把袁崇煥抓了起來。

天聰四年公元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崇禎帝以“通敵叛國”的罪名,淩遲處死。《明史·袁崇煥傳》裡記載:“遂磔崇煥於市,兄弟妻子流三千裡,籍其家。”袁崇煥死的時候,北京的老百姓還以為他真的是漢奸,紛紛衝上去搶他的肉吃,場麵慘不忍睹。

皇太極聽說袁崇煥死了,高興得差點跳起來——他不用一兵一卒,就除掉了自己最大的對手。從此,明朝的遼東防線,再也沒有能跟皇太極抗衡的將領了。

除掉袁崇煥後,皇太極又開始對付明朝的另一個厲害人物——洪承疇。洪承疇是福建南安人,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的進士,跟袁崇煥一樣,也是“文官帶兵”的典範。他早年在陝西、河南等地鎮壓農民起義,打仗很有一套,被崇禎帝視為“救火隊長”。

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皇太極率軍攻打遼東的錦州,錦州守將祖大壽向崇禎帝求救。崇禎帝趕緊任命洪承疇為薊遼總督,讓他率領十三萬大軍去救援錦州。洪承疇到了遼東後,采取“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策略,加固城池,囤積糧草,一開始還打退了幾次後金軍隊的進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可崇禎帝沒耐心等,一再下旨讓洪承疇率軍主動進攻,還派了太監去督戰,說:“要是錦州丟了,你洪承疇也彆回來了!”洪承疇沒辦法,隻能率軍從寧遠出發,去救援錦州。

皇太極得知洪承疇出兵,親自率領大軍趕到錦州附近的鬆山,設下埋伏。洪承疇率軍到了鬆山後,想跟後金軍隊決戰,可皇太極卻不跟他打,而是派軍隊切斷了明軍的糧道。明軍沒了糧食,士兵們開始恐慌,有的甚至偷偷逃跑。

皇太極趁機率軍進攻,明軍一下子就亂了陣腳,紛紛潰敗。洪承疇想率軍突圍,可幾次都沒成功,最後被後金軍隊圍困在鬆山城裡。鬆山城裡的糧食很快就吃完了,士兵們開始吃戰馬,戰馬吃完了就吃樹皮,有的士兵甚至餓死在了城牆上。

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二月,鬆山守將夏承德叛變,打開城門,後金軍隊趁機攻入鬆山,洪承疇被俘。《清史稿·太宗本紀二》裡記載:“崇德七年二月,鬆山破,擒洪承疇。”

洪承疇被俘後,一開始還挺有骨氣,不吃不喝,還對著南方明朝的方向)哭,說:“我洪承疇深受皇恩,不能為國儘忠,還有何麵目活在世上!”皇太極知道洪承疇是個難得的人才,不想殺他,就派了很多人去勸降,可洪承疇都拒絕了。

這時候,皇太極的妃子孝莊皇後當時還是莊妃)主動提出去勸降洪承疇。她帶著一碗參湯,來到洪承疇的牢房裡,說:“洪大人,您要是再不吃東西,就真的活不下去了。您想想,您死了,誰來幫明朝的百姓?誰來平定這亂世?不如歸順我們大汗,以後還能有機會為百姓做事。”

洪承疇本來就有點動搖,再加上孝莊皇後的話說到了他的心坎裡,又看到皇太極對自己這麼重視連妃子都來勸降),終於鬆了口。第二天,洪承疇就向皇太極投降了。


最新小说: 七罪贖命 重生官場:我從基層逆襲成王 我的青春戀愛絕不可能扭曲且胃酸 荒島求生美女投懷送抱 穿成棄子?帶異能下鄉囤貨虐渣爽 天下第一!小說版 醫道:中醫傳人在火影 無限世界:開局俘獲劍之聖女 重生官場之權力巔峰 三世輪回之涅盤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