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歲臨朝承大統,少年智除鼇拜。
平三藩又複台灣。
北驅沙俄寇,西定漠北霾。
六十一年基業固,輕徭薄賦民懷。
帝王術裡藏仁愛。
康乾開盛世,青史立高台。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紫禁城的紅牆還沾著年味兒,乾清宮裡卻一片哭聲——年僅24歲的順治帝福臨,因為愛子夭折、寵妃董鄂氏病逝,心灰意冷之下染了天花,沒撐幾天就咽了氣。臨終前,他指著年僅8歲的三兒子玄燁,斷斷續續留下遺詔:“立玄燁為皇太子,即日登基。”
這一年,玄燁還是個穿著龍袍都顯晃的孩子。《清史稿·聖祖本紀》裡寫“順治十八年正月,世祖崩,聖祖即位,年八歲”,短短十幾個字,把一個孩子推上了大清最危險的位置。他不懂什麼叫“帝王權術”,隻知道爹沒了,以後要每天坐在硬邦邦的龍椅上,聽一群白胡子老頭說聽不懂的話;也不知道身邊的四個“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看似恭恭敬敬,實則各懷心思,尤其是那個叫鼇拜的,眼神裡藏著的東西,連宮裡的老太監都不敢多看。
剛登基那幾年,玄燁的日子過得像“留守兒童”。每天天不亮就被太監叫起來,先給孝莊太皇太後請安,再去上書房讀書——讀的全是《論語》《資治通鑒》這類晦澀的書,要是背不下來,師傅會用戒尺打手心;到了上朝時間,就被太監抱到龍椅上,聽大臣們討論“鹽鐵賦稅”“邊防軍務”,他插不上話,隻能乖乖坐著,偶爾被鼇拜等人問一句“陛下以為如何”,也得先看孝莊太皇太後的眼色,再怯生生地說“依諸卿所議”。
最讓玄燁害怕的是鼇拜。這老頭長得人高馬大,滿臉橫肉,每次上朝都站在最前麵,說話聲音像打雷。有一次,大臣蘇克薩哈跟鼇拜吵了起來,鼇拜當著玄燁的麵,擼起袖子就要打蘇克薩哈,嚇得玄燁差點從龍椅上滑下來。後來,鼇拜乾脆找了個借口,把蘇克薩哈滿門抄斬,玄燁想攔,卻被鼇拜一句“陛下年幼,此事當由臣等做主”堵了回去。
孝莊太皇太後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她知道,鼇拜的野心越來越大,再這麼下去,玄燁遲早會被鼇拜架空。但她沒跟玄燁說這些,隻是每天給玄燁講“努爾哈赤打天下”“皇太極鬥明朝”的故事,還偷偷給玄燁找了十幾個跟他年紀相仿的少年,讓他們陪著玄燁在宮裡“玩摔跤”。玄燁一開始以為是太皇太後怕他孤單,後來才明白,太皇太後是在幫他培養自己的力量——這些少年,都是從八旗子弟裡挑出來的勇士,以後要幫他對付鼇拜。
有一次,玄燁跟少年們摔跤時,故意問:“你們說,鼇拜是忠臣還是奸臣?”一個叫魏東亭的少年大聲說:“他敢欺負陛下,就是奸臣!我們以後幫陛下收拾他!”玄燁聽了,攥緊了小拳頭——他知道,自己不能一直當“留守兒童”,得快點長大,把屬於自己的權力拿回來。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玄燁14歲,按照規矩開始“親政”。可鼇拜根本沒把這個少年皇帝放在眼裡,依舊我行我素,朝堂上的大事小情,還是他說了算。有一次,鼇拜想把自己的親信提拔為戶部尚書,玄燁不同意,鼇拜當場就把奏折摔在地上,說:“陛下要是不批,這戶部尚書就沒人敢當!”玄燁氣得臉通紅,卻隻能忍著——他知道,現在還不是跟鼇拜翻臉的時候。
但玄燁沒閒著。他表麵上依舊跟少年們“玩摔跤”,甚至有時候還會拉著鼇拜一起看,故意說:“鼇少保,您看這些孩子摔得怎麼樣?要是您年輕的時候,肯定比他們厲害!”鼇拜聽了,心裡美滋滋的,覺得玄燁還是個沒長大的孩子,更不把他放在眼裡了。可他不知道,這些少年每天都在偷偷練功夫,摔跤技巧越來越熟練,早就不是當初的“玩伴”,而是玄燁培養的“死士”。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五月,玄燁覺得時機成熟了。他先以“商議要事”為由,把鼇拜召進皇宮。鼇拜像往常一樣,大搖大擺地走進武英殿,剛進門就覺得不對勁——殿裡沒有大臣,隻有十幾個少年站在兩邊,玄燁坐在龍椅上,臉色嚴肅。
鼇拜剛想問“陛下召臣來有何要事”,就見玄燁一拍桌子,喊了一聲:“拿下!”十幾個少年立刻衝了上來,有的抱腿,有的拽胳膊,有的按肩膀。鼇拜雖然力氣大,可架不住人多,加上少年們練的是“巧勁”,專門攻他的弱點,沒一會兒就把他按在了地上。
鼇拜又驚又怒,大喊:“陛下好大的膽子!臣是輔政大臣,你敢抓我?”玄燁從龍椅上走下來,盯著鼇拜說:“你結黨營私,擅殺大臣,獨斷專行,早就該抓了!”說完,就讓人把鼇拜關進了詔獄。
第二天,玄燁召集大臣們,列舉了鼇拜的“三十大罪狀”,說:“鼇拜欺朕年幼,把持朝政,害苦了百姓,也害了大清。朕今天抓了他,就是要讓所有人知道,大清的天下,是朕的天下!”大臣們早就被鼇拜欺負夠了,紛紛跪下來喊“陛下聖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後,玄燁念在鼇拜當年跟著皇太極、順治帝打天下有功,沒殺他,隻是把他終身監禁。沒過多久,鼇拜就病死在了牢裡。《清史稿·鼇拜傳》裡記載:“康熙八年,上以鼇拜結黨專擅,勿思悛改,下詔數其罪,命議政王等逮治。獄成,列其三十大罪,論大辟,上念其舊勳,貸死,禁錮終身。”
16歲的玄燁,用一場看似“小孩過家家”的摔跤局,搞定了權傾朝野的鼇拜,不僅收回了權力,還讓滿朝文武看到了他的智慧和魄力。從這時候起,沒人再敢把他當“少年皇帝”,大清的朝堂,終於開始聽他的話了。
搞定鼇拜後,玄燁剛想喘口氣,就發現更大的麻煩來了——“三藩”。
“三藩”是順治帝時期封的三個藩王:吳三桂平西王,駐守雲南)、尚可喜平南王,駐守廣東)、耿精忠靖南王,駐守福建)。這三個人都是明朝降將,當年幫清朝打天下立了大功,順治帝就把南方的三個大省交給他們管。可時間一長,三藩就成了“土皇帝”——他們在自己的地盤上收稅、練兵、任命官員,甚至不把清朝的聖旨放在眼裡,每年還要朝廷給他們幾百萬兩銀子當軍餉,把大清的國庫都快掏空了。
玄燁早就看三藩不順眼了。他親政後,經常跟大臣們說:“三藩就像三顆毒瘤,不割掉,大清遲早會被他們拖垮。”可大臣們大多不敢說話——吳三桂手裡有十幾萬軍隊,戰鬥力很強,要是逼急了,他肯定會造反,到時候大清能不能打贏,誰也說不準。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機會來了。平南王尚可喜因為年紀大了,想回遼東老家養老,就給玄燁遞了份奏折,請求把自己的爵位傳給兒子尚之信,繼續駐守廣東。玄燁一看,覺得這是撤藩的好機會,就下旨說:“既然尚可喜老了,就允許他回老家,至於廣東,不用再設藩王,由朝廷直接管理。”
吳三桂和耿精忠聽說後,心裡慌了——他們怕玄燁接下來會撤掉自己的藩王,就故意也遞了份奏折,請求“撤藩”,想看看玄燁的態度。大臣們分成了兩派:一派說“不能撤藩,吳三桂肯定會造反”;另一派說“必須撤藩,三藩不除,永無寧日”。
玄燁想了很久,最後拍板說:“撤也反,不撤也反,不如早撤!”他下旨同意撤掉吳三桂和耿精忠的藩王,讓他們帶著家人和軍隊回遼東。
吳三桂本來以為玄燁會挽留他,沒想到玄燁真的要撤藩,氣得直拍桌子。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豎起“反清複明”的大旗,正式造反。他率軍攻占了貴州、湖南等地,還派人聯係尚可喜、耿精忠,讓他們一起造反。尚可喜一開始不願意,可他兒子尚之信想當“土皇帝”,就軟禁了尚可喜,加入了叛軍;耿精忠也跟著造反,率軍攻占了福建、浙江等地。
短短幾個月,叛軍就占領了南方的半壁江山,大清的局勢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玄燁雖然年輕,卻一點都不慌——他早就料到吳三桂會造反,提前做了準備。他任命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率軍攻打湖南的吳三桂;任命傑書為奉命大將軍,率軍攻打福建的耿精忠;任命嶽樂為定遠平寇大將軍,率軍攻打江西、廣東的叛軍。
可戰爭一開始打得並不順利。勒爾錦是個草包將軍,率軍到了湖南後,不敢跟吳三桂打仗,整天躲在營地裡喝酒;傑書也被耿精忠的軍隊打得節節敗退,差點丟了浙江。玄燁氣得把勒爾錦召回北京,革了他的職,又派圖海去代替傑書。圖海是個打仗的好手,到了浙江後,很快就穩住了局勢,還招降了耿精忠。
另一邊,吳三桂雖然一開始打得很順,可他年紀大了當時已經61歲),沒什麼野心,隻想在南方當“土皇帝”,打下湖南後就停止了進攻,給了玄燁喘息的機會。玄燁抓住這個機會,調整戰略——先集中兵力打吳三桂的部下,再切斷吳三桂的糧道,慢慢消耗吳三桂的實力。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吳三桂知道自己撐不了多久了,就在湖南衡陽稱帝,建立了“大周”政權。可沒幾個月,他就病死了。吳三桂一死,叛軍就沒了主心骨,他的孫子吳世璠繼承了“皇位”,卻根本控製不了叛軍。
玄燁趁機下令全麵進攻,明軍節節勝利。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軍攻占了雲南昆明,吳世璠自殺身亡,三藩之亂終於平定。這場戰爭打了8年,雖然消耗了大清不少國力,可也徹底消除了分裂的隱患,讓大清的統治更加穩固。
《清史稿·聖祖本紀》裡說:“二十年十月,雲南平。上諭曰:‘三藩之亂,累年用兵,民生凋敝,今亂已定,宜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玄燁知道,戰爭結束後,最重要的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他下令減免南方各省的賦稅,鼓勵流民回鄉種地,大清的經濟慢慢恢複了過來。
平定三藩後,玄燁把目光投向了台灣。當時的台灣,被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控製著。鄭成功在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收複台灣後,就把台灣當成了“反清複明”的基地。鄭成功死後,他的兒子鄭經繼位,繼續跟清朝對抗;鄭經死後,他的兒子鄭克塽繼位,當時隻有12歲,朝政被馮錫範、劉國軒等大臣把持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台灣孤懸海外,要是不收複,不僅會成為清朝的“後患”,還會影響東南沿海的貿易和安全。玄燁早就想收複台灣了,可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將領——清軍大多是騎兵,擅長在陸地上打仗,不擅長海戰,而台灣的軍隊都是水師,戰鬥力很強。
就在玄燁發愁的時候,有人向他推薦了施琅。施琅是福建晉江人,早年跟著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打仗,後來投降了清朝。他熟悉台灣的水師情況,還懂海戰戰術,是收複台灣的最佳人選。可大臣們反對——施琅以前是鄭成功的部下,有人懷疑他“心懷二心”,要是讓他率軍去打台灣,說不定會跟鄭克塽勾結。
玄燁卻不這麼認為。他召見施琅,問他:“你要是率軍去打台灣,有把握嗎?”施琅拍著胸脯說:“陛下放心,臣跟鄭成功有血海深仇鄭成功當年殺了施琅的父親和弟弟),臣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收複台灣,為家人報仇,也為大清效力!隻要陛下給臣足夠的水師和糧草,臣保證半年內拿下台灣!”
玄燁相信了施琅,任命他為福建水師提督,讓他負責訓練水師,準備收複台灣。施琅果然沒讓人失望——他花了兩年時間,訓練出了一支強大的水師,還建造了很多戰船,準備得差不多了。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施琅率領水師兩萬多人,戰船三百多艘,從福建廈門出發,向台灣進軍。鄭克塽得知後,派劉國軒率軍在澎湖列島抵抗——澎湖是台灣的門戶,隻要守住澎湖,就能阻止清軍進攻台灣。
劉國軒在澎湖的各個島嶼上修築了炮台,還派戰船封鎖了海麵,想把清軍擋在澎湖之外。施琅知道澎湖不好打,就采取了“聲東擊西”的戰術——他先派一部分戰船假裝進攻澎湖的東側,吸引劉國軒的注意力,然後自己率領主力戰船,從澎湖的西側進攻。
雙方在澎湖展開了激烈的海戰。施琅親自率軍衝鋒,不幸被炮彈擊中了眼睛,鮮血直流,可他還是堅持指揮戰鬥。清軍將士看到主帥這麼勇敢,士氣大振,紛紛衝鋒陷陣。劉國軒的軍隊抵擋不住,戰船被燒毀了很多,士兵死傷慘重,最後隻能率軍逃跑。
澎湖失守後,台灣的軍隊人心惶惶。鄭克塽知道自己守不住台灣,就跟馮錫範、劉國軒商量,決定投降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八月,鄭克塽派人給施琅送了降書,請求投降。施琅接受了投降,率軍進入台灣,收複了寶島。
消息傳到北京,玄燁高興得睡不著覺。他下旨,封鄭克塽為公爵,讓他帶著家人到北京居住;還下令減免台灣的賦稅,鼓勵大陸的百姓去台灣開墾荒地,促進台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