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城頭霸業興,小白逆襲顯威名。
管仲相佐成佳話,九合諸侯號令行。
晚年昏聵寵奸佞,霸業傾頹轉瞬驚。
功過是非留史筆,春秋一霸任評說。
公元前686年,齊國都城臨淄的空氣裡,都飄著一股血腥味。國君齊襄公是個出了名的狠角色,殺起人來眼睛都不眨——殺大臣、殺諸侯,和自己的親妹妹文薑私通,把妹夫魯桓公給弄死。底下的人早就嚇得天天提心吊膽,就盼著這尊“瘟神”早點倒台。
終於,兩個叫連稱、管至父的大夫忍不住了,趁著齊襄公去貝丘今山東博興)打獵的機會,發動政變,把齊襄公給殺了。可殺了國君,問題來了——誰來當新國君?
當時齊國的公子裡,有兩個最有資格:一個是公子糾,他媽是魯國人,這會兒正躲在魯國;另一個是公子小白,他媽是衛國人,躲在莒國今山東莒縣)。這倆兄弟,一個在西南,一個在東南,誰先跑回臨淄,誰就能搶占先機。
魯國國君魯莊公是公子糾的舅舅,自然幫著外甥。他不僅派軍隊護送公子糾回齊國,還特意安排了一個叫管仲的人,帶著一隊人馬去半路截殺公子小白——畢竟斬草要除根,先把小白弄死,公子糾的國君之位就穩了。
管仲這人文武雙全,腦子還活泛,他算準了公子小白會從莒國走小路回臨淄,就帶著人埋伏在必經之路的草叢裡。果然,沒過多久,就看到公子小白的車隊過來了。管仲二話不說,拿起弓箭就射,一箭正好射在公子小白的腰上。隻聽“哎呀”一聲,公子小白一頭栽倒在車裡,不動了。
管仲以為小白死了,心裡美滋滋的,趕緊回去跟魯莊公和公子糾報喜:“小白已經被我射死了,咱們慢慢走,不用急!”公子糾一聽,也鬆了口氣,隊伍走得比蝸牛還慢,原本幾天能到的路,硬生生拖了十幾天。
可他們不知道,管仲這箭射偏了——沒射在要害上,正好射在了公子小白腰上的帶鉤古人係腰帶的金屬鉤)上。小白也是個機靈人,他知道管仲沒走遠,趕緊假裝被射死,連氣都不敢大喘。等管仲的人走了,他立馬爬起來,讓車夫快馬加鞭,抄近路往臨淄趕。
就這麼著,公子小白比公子糾早了好幾天回到臨淄。他一回來,就找到了齊國的重臣高傒、國懿仲。這倆老臣早就看不慣魯國乾涉齊國內政,又見小白行事果斷,就拍板支持小白,立他為新國君。這就是後來的齊桓公。
這邊公子糾帶著魯國軍隊慢悠悠到了臨淄城外,才發現城門緊閉,城樓上掛著的旗子,寫的竟是“齊君小白”四個大字。公子糾和魯莊公都傻了眼:“小白不是死了嗎?怎麼還成國君了?”
齊桓公當然不能讓他們進城,直接派軍隊打了出去。魯國軍隊本來就理虧,又沒準備,被齊軍打得落花流水,連魯莊公都差點被活捉。沒辦法,魯莊公隻能認慫,不僅殺了公子糾,還把管仲捆起來,送給了齊桓公——他以為齊桓公恨管仲入骨,肯定會把管仲千刀萬剮。
可魯莊公又錯了。齊桓公一開始確實想殺管仲,畢竟這小子差點要了自己的命。但他的老師鮑叔牙卻攔著他說:“大王,您要是隻想當一個守成的國君,有我和高傒就夠了;可您要是想稱霸諸侯,就必須重用管仲!這小子的本事,比我強十倍!”
齊桓公也是個能成大事的人,他知道鮑叔牙不會騙自己,立馬消了氣。等管仲被押到臨淄,齊桓公親自去城門口迎接,還當場任命管仲為“上卿”,讓他主持國政。這一下,滿朝文武都驚呆了——國君不僅不殺仇人,還讓仇人當大官,這操作也太離譜了!
可後來的事實證明,齊桓公這步棋走對了。管仲一上任,就給齊國來了一場“大改革”,把齊國從一個亂糟糟的國家,硬生生改成了春秋時期的“超級大國”。而齊桓公和管仲的組合,也成了春秋時期最有名的“君臣cp”。
管仲剛當上上卿,就給齊桓公遞了一份“改革計劃書”。齊桓公一看,眼睛都直了——這哪是改革,簡直是把齊國從頭到腳換了個遍!
首先是經濟。當時齊國的老百姓,要麼靠種地吃飯,要麼靠打魚曬鹽過活,可賦稅重得嚇人,很多人都逃去彆的國家了。管仲說:“要想讓老百姓留下來,就得讓他們有錢賺。”他乾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相地而衰征”。簡單說,就是根據土地的好壞收稅——好地多收點,壞地少收點,甚至不收。這樣一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一下子就上來了,原來荒著的土地,都被開墾出來,齊國的糧食產量翻了好幾倍。
第二件是“官山海”。齊國靠海,盛產魚和鹽;境內還有礦山,盛產鐵。管仲就建議齊桓公,把鹽業和鐵業收歸國有,由國家統一管理。老百姓要打魚曬鹽、開礦煉鐵,都得向國家交稅,或者把產品賣給國家,再由國家統一賣給其他國家。
這招太狠了!當時其他國家要麼缺鹽,要麼缺鐵,都得從齊國買。齊國把鹽價和鐵價稍微提一點,就能賺得盆滿缽滿。據說,光是鹽業的收入,就比原來全國的賦稅還多。齊桓公看著國庫一天天滿起來,笑得合不攏嘴:“管仲啊管仲,你真是我的財神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三件是“發展商業”。管仲在齊國的主要城市設立了“市”,也就是菜市場和商業街,還規定商人做生意不用交苛捐雜稅,甚至還能享受國家的補貼。周邊國家的商人聽說齊國好賺錢,都帶著貨物跑到齊國來,臨淄一下子成了春秋時期的“國際大都市”,街上到處都是穿奇裝異服的外國人,熱鬨得不行。
經濟搞上去了,接下來是軍事。管仲說:“光有錢不行,還得有能打仗的軍隊。”他搞了個“寓兵於農”的製度——把農民按五家為一伍、三十家為一邑的方式組織起來,平時種地,農閒的時候就訓練打仗。每家都要出一個人當兵,武器和盔甲由國家統一發放。
這樣一來,齊國的軍隊既不耽誤種地,又能保持戰鬥力。而且士兵都是鄰裡鄉親,打仗的時候互相照應,凝聚力特彆強。管仲還把軍隊分成三軍,每軍一萬人,分彆由齊桓公和齊國的兩大貴族高氏、國氏率領。這三萬軍隊,在當時絕對是“王牌部隊”,其他國家的軍隊見了都發怵。
除了經濟和軍事,管仲還改革了行政製度。他把齊國分成二十一個鄉,其中十五個是農鄉,六個是工鄉和商鄉。每個鄉都設鄉長,鄉長直接對國君負責。這樣一來,齊桓公就能直接管理到每一個鄉,再也不用擔心大臣們搞小動作。
管仲還特彆重視人才。他建議齊桓公設立“庭燎”製度——在宮殿門口點上大火,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隻要有本事,都可以來見齊桓公,隻要說得有道理,就能當官。這招吸引了不少有才華的人,齊國的朝堂上,一下子人才濟濟。
就這麼改革了幾年,齊國徹底變了樣:倉庫裡的糧食堆得像小山,國庫裡的錢財多得花不完,軍隊的戰鬥力也直線上升。周邊的小國,比如遂國、譚國,因為不服齊國,被齊桓公派軍隊三下五除二就滅了。其他小國一看,趕緊跑來投靠齊國,認齊桓公當“大哥”。
魯莊公這時候腸子都悔青了——當初要是知道管仲這麼厲害,說什麼也不能把他送給齊桓公啊!可後悔也沒用,齊國已經成了氣候,魯國隻能乖乖地跟齊國搞好關係,再也不敢跟齊國叫板了。
齊桓公看著自己的地盤越來越大,小弟越來越多,心裡開始琢磨:“光當齊國的國君還不夠,我要當所有諸侯的霸主!”而管仲,早就為他規劃好了稱霸的路線——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簡單說就是兩個意思:一是尊重周天子,打著周天子的旗號做事;二是攻打那些欺負中原諸侯的少數民族比如戎、狄),保護中原文化。這招在當時簡直是“王炸”——周天子雖然沒實權,但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打著他的旗號,就等於師出有名;而中原諸侯都怕少數民族,齊國出來保護他們,他們自然會擁護齊桓公。
第一個機會很快就來了。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部落攻打燕國今北京、河北一帶)。燕國打不過山戎,都快被滅國了,趕緊派人向齊國求救。
齊桓公一開始有點猶豫:“燕國離齊國那麼遠,咱們出兵救他們,得花不少錢和糧食,劃算嗎?”管仲說:“大王,這可是稱霸的好機會!咱們救了燕國,燕國肯定會感激您;其他諸侯也會覺得您是個講義氣的人,都會來投靠您。至於錢和糧食,咱們現在有的是!”
齊桓公一聽,覺得有道理,立馬親自帶兵,去救燕國。山戎本來就是一群烏合之眾,看到齊國的大軍來了,嚇得掉頭就跑。齊軍一路追,不僅把山戎趕出了燕國,還順便滅了山戎的兩個小弟——令支和孤竹。
燕國國君燕莊公感激涕零,親自送齊桓公回國,一直送到了齊國境內。齊桓公笑著說:“按照規矩,諸侯之間相送,不能送出自己的國境。我不能讓你破了規矩,這樣吧,你送我到這兒,我就把這片土地送給燕國!”燕莊公更感動了,對著齊桓公磕了好幾個頭,從此成了齊國最忠實的小弟。
這件事傳開後,諸侯們都誇齊桓公“仁義”,很多小國都主動來齊國結盟。齊桓公的威望,一下子就上來了。
可沒過幾年,又出事了。公元前660年,北方的狄人部落攻打衛國今河南淇縣)。衛國國君衛懿公是個昏君,天天就知道養鶴,把鶴當成“大夫”,給鶴封官、發俸祿,對老百姓卻不管不顧。狄人一來,衛國的士兵都不願意打仗,說:“國君讓鶴去打仗吧,鶴有俸祿,我們沒有!”
結果,衛國一下子就被狄人滅了,衛懿公也被狄人殺了,衛國的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最後隻剩下七百多人。逃出來的衛國人,在曹邑今河南滑縣)擁立公子申為新國君,就是衛戴公。可衛戴公剛繼位沒幾天就病死了,他的弟弟公子毀繼位,就是衛文公。
衛文公沒辦法,隻能派人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又一次親自帶兵,打敗了狄人,還幫衛國重建了都城今河南濮陽),給了衛國不少糧食和車馬。衛文公感動得不行,也成了齊國的小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緊接著,南方的楚國又開始鬨事。楚國當時是南方的大國,一直被中原諸侯當成“蠻夷”。楚國國君楚成王覺得自己實力強了,就開始攻打中原的小國,比如蔡國、鄭國。鄭國打不過楚國,也派人向齊國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