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宋襄公:可憐“仁義”付東流,泓水一戰變“蠢豬”!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 第5章 宋襄公:可憐“仁義”付東流,泓水一戰變“蠢豬”!

第5章 宋襄公:可憐“仁義”付東流,泓水一戰變“蠢豬”!(1 / 2)

欲繼桓文霸業名,泓水之戰見真性。

空談仁義失先機,身死國衰留笑柄。

滿腔赤誠付東流,千載誰解此君情?

成敗自古非一端,史書筆下任評說。

公元前652年,宋國都城商丘的宮殿裡,氣氛凝重得能擰出水來。老國君宋桓公躺在床上,氣息奄奄,眼看就要不行了。床前圍著一群大臣,還有兩個關鍵人物——太子茲甫,以及他的哥哥目夷。

茲甫這年二十多歲,長得一表人才,性格卻有點軸,認死理,尤其信奉“仁義”二字,走到哪兒都把這倆字掛在嘴邊。目夷比他大幾歲,腦子活絡,看問題也通透,是宋國出了名的聰明人。

宋桓公看著茲甫,喘著氣說:“我要走了,宋國的江山,就交給你了……”話還沒說完,茲甫突然“撲通”一聲跪下,眼淚汪汪地說:“父王,不行!哥哥目夷比我賢能,比我懂治國,國君之位,應該讓給哥哥!”

滿朝大臣都驚呆了——見過爭王位打破頭的,沒見過主動讓王位的!目夷也趕緊跪下,擺手說:“弟弟,你是太子,按規矩就該你繼位,我怎麼能搶你的位置?再說,你連王位都願意讓,這份仁義,比我強十倍,你更適合當國君!”

兄弟倆就這麼在床前推來推去,宋桓公看著這場景,又感動又無奈,最後用儘最後一絲力氣說:“茲甫仁義,目夷賢能,都是宋國的福氣……茲甫,你還是繼位吧,目夷,你要好好輔佐你弟弟……”說完,就咽了氣。

就這樣,茲甫在一片“仁義”的讚揚聲中,繼承了宋國國君之位,這就是後來的宋襄公。他剛繼位,就任命目夷為“左師”,讓他主持國政——畢竟哥哥當年讓了位,自己得好好重用他,才對得起“仁義”這兩個字。

可宋襄公不知道,他這“仁義”的性格,將來會讓他和宋國吃大虧。當時的天下,早就不是靠“仁義”就能立足的了——齊桓公雖然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可背後靠的是齊國的強大實力;楚國更是憑著拳頭硬,在南方稱王稱霸。宋國呢?論地盤,不如齊、楚;論兵力,不如晉、秦;論經濟,更是差了一大截,也就是個中等諸侯的水平。

宋襄公剛繼位那會兒,還挺老實,知道宋國實力不行,就老老實實地跟著齊桓公,當齊國的“小弟”。齊桓公也挺喜歡這個“仁義”的小弟,覺得他聽話、靠譜,就經常帶著他參加諸侯會盟。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會盟,還特意把宋襄公叫到身邊,囑咐他:“我死後,要是我的太子昭有難,你一定要幫他繼位!”

宋襄公拍著胸脯答應:“大哥放心,我肯定說到做到,絕不辜負你的信任!”他當時沒多想,隻覺得這是齊桓公對自己的信任,是“仁義”之舉,卻沒想到,這個承諾,會讓他走上一條“爭霸”的不歸路。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去世,齊國陷入內亂,五個兒子為了爭奪國君之位打得不可開交,太子昭被趕出國,逃到了宋國,向宋襄公求救。宋襄公一聽說太子昭來了,立馬召集大臣開會:“齊桓公當年信任我,讓我照顧太子昭,現在太子有難,咱們必須幫他!”

大臣們都勸他:“國君,宋國實力不行啊!齊國再亂,也比咱們強,咱們去幫太子昭,要是齊國的其他公子聯合起來打咱們,咱們根本扛不住!”

目夷也勸他:“弟弟,不是我不支持你,可咱們得量力而行。齊桓公在的時候,齊國是霸主,咱們跟著蹭蹭威望還行;現在齊國亂了,咱們要是強行出頭,隻會引火燒身。”

可宋襄公根本聽不進去,他梗著脖子說:“我答應了齊桓公,就得做到!這是‘信’;太子昭有難,咱們不幫,就是‘不仁’;見死不救,就是‘不義’。不仁不義不信的事,我宋襄公絕不能做!”

他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強行召集了幾個小國——衛、曹、邾,組成了一支“四國聯軍”,浩浩蕩蕩地向齊國進發。齊國的大臣們一看,宋國竟然真的帶軍隊來了,而且太子昭還在軍中,心裡也有點慌。再加上齊國的幾個公子還在互相打,沒人能統一指揮軍隊,最後竟然被宋襄公的“四國聯軍”打敗了。

宋襄公把太子昭送回齊國,立他為齊國國君,就是齊孝公。這件事傳開後,宋襄公一下子飄了——連齊國都能被自己搞定,那自己是不是也能當霸主?

他開始天天琢磨:齊桓公死了,晉文公還在流亡,楚成王雖然厲害,可畢竟是“蠻夷”,中原諸侯不一定服他。這麼算下來,最有資格當霸主的,不就是我宋襄公嗎?

目夷一看弟弟這架勢,就知道要壞事,趕緊勸他:“弟弟,你可彆胡思亂想!咱們幫太子昭,是因為答應了齊桓公,這是應該的;可當霸主,得有實力,咱們宋國沒那個本事,彆到時候偷雞不成蝕把米!”

宋襄公卻把頭一扭:“實力固然重要,可‘仁義’更重要!齊桓公靠‘尊王攘夷’當霸主,我靠‘仁義’當霸主,肯定能讓諸侯們心服口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從這時候起,宋襄公就徹底迷上了“當霸主”的夢,一門心思要召集諸侯會盟,讓大家承認自己的霸主地位。可他不知道,一場更大的危機,正在等著他。

宋襄公要當霸主,首先得召集諸侯開會,讓大家認自己這個“大哥”。可他也知道,自己沒齊桓公那麼大的威望,要是隻叫幾個小國,顯不出自己的本事,必須得把楚國和齊國這兩個大國叫上——隻要楚、齊兩國同意,其他小國肯定會跟著附和。

他先派人去齊國,找齊孝公。齊孝公是靠宋襄公才當上國君的,不好意思拒絕,就含糊地答應了。然後他又派人去楚國,找楚成王。楚成王一聽宋襄公要召集會盟,還想當霸主,差點沒笑出聲:“就宋國那點實力,也想當霸主?行,我就去看看,這宋襄公到底想耍什麼花樣。”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在鹿上今安徽阜南)召集第一次會盟,齊、楚兩國都派了使者來。會上,宋襄公得意洋洋地說:“我想在今年秋天,在盂地今河南睢縣)再召集一次會盟,咱們定個盟約,以後大家互相幫助,共同輔佐周天子。到時候,咱們都不帶軍隊,以示‘誠意’,怎麼樣?”

楚國的使者當場就答應了,齊孝公的使者也沒反對。宋襄公更高興了,覺得自己的“仁義”已經打動了楚、齊兩國,霸主之位指日可待。

可目夷卻看出了不對勁,他勸宋襄公:“楚國是南方的‘蠻夷’,向來不講規矩,他們答應得這麼痛快,肯定有陰謀。咱們還是帶點軍隊去吧,以防萬一。”

宋襄公卻不高興了:“我都跟人家說好了不帶軍隊,要是帶了,就是失信於諸侯,還怎麼當霸主?不行,絕對不能帶!”

到了秋天,會盟的日子到了。宋襄公果然沒帶一兵一卒,高高興興地去了盂地。可他剛到會場,就傻了眼——楚成王不僅帶了軍隊,還把軍隊埋伏在了會場周圍。

會上,宋襄公剛想宣布自己當霸主,楚成王突然站起來,拍著桌子說:“你宋國才多大點地方,也配當霸主?要當霸主,也得是我楚國!”

宋襄公氣得臉都白了:“你……你怎麼能言而無信?咱們不是說好了不帶軍隊,講‘仁義’嗎?”

楚成王冷笑一聲:“仁義?在這亂世裡,拳頭硬才是硬道理!”他一揮手,埋伏的楚軍就衝了出來,把宋襄公團團圍住,當場就把他活捉了。

宋襄公被活捉後,楚成王帶著他,率領楚軍攻打宋國,想趁機把宋國滅了。目夷早就料到會出事,已經提前回到宋國,組織軍隊防守。楚軍打了好幾陣子,也沒打下宋國都城,楚成王心裡有點慌——要是拖下去,其他諸侯說不定會來救宋國,到時候自己反而會吃虧。

正好這時候,魯僖公出來調解,勸楚成王:“宋襄公雖然迂腐,可畢竟是中原諸侯的國君,你把他殺了,會得罪其他諸侯。不如把他放了,還能落個‘仁義’的名聲。”

楚成王想了想,覺得魯僖公說得有道理,就把宋襄公放了。宋襄公灰溜溜地回到宋國,一想到自己被楚成王耍了,還當了俘虜,就氣得渾身發抖。他發誓:“我一定要報仇,讓楚成王知道我的厲害!”

目夷勸他:“弟弟,算了吧,咱們打不過楚國,彆再惹事了。”

可宋襄公根本聽不進去,他覺得自己之所以會被活捉,不是因為楚國厲害,而是因為自己太“仁義”了。要是真刀真槍地打,宋國不一定會輸。從這時候起,他就開始整軍備戰,一門心思要找楚國報仇,順便證明自己的“霸主”實力。

可宋國的實力,怎麼可能跟楚國比?楚國當時有戰車千乘,士兵幾十萬,而宋國連五百乘戰車都湊不齊。大臣們都知道這是雞蛋碰石頭,可誰也勸不動宋襄公——他已經被“報仇”和“霸主”的執念衝昏了頭腦。

沒過多久,機會來了。公元前638年,鄭國投靠了楚國,宋襄公覺得這是個報仇的好機會——鄭國是楚國的小弟,打鄭國,楚國肯定會來救,到時候就能跟楚國決戰了!

他不顧目夷和大臣們的反對,親自率領宋軍攻打鄭國。鄭國果然向楚國求救,楚成王立馬派軍隊,直奔宋國都城商丘——這是“圍魏救趙”的老套路,你打我的小弟,我就打你的老家。

宋襄公一聽楚國打過來了,趕緊從鄭國撤軍,回援宋國。兩國軍隊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相遇,一場決定宋襄公命運的大戰,即將爆發。

泓水兩岸,宋軍和楚軍分彆列陣。宋軍在北岸,楚軍在南岸。當時正是冬天,河水不深,剛好能過人。楚軍開始渡河,想從南岸渡到北岸,跟宋軍決戰。

目夷站在宋襄公身邊,指著楚軍說:“弟弟,楚軍正在渡河,隊伍很亂,咱們現在出兵偷襲,肯定能打贏!”

宋襄公卻搖搖頭,一臉嚴肅地說:“不行!咱們是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的時候偷襲?這不符合‘仁義’,傳出去會被諸侯笑話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目夷急得直跺腳:“國君,這是打仗啊!不是講仁義的時候!錯過了這個機會,咱們就打不過楚軍了!”

可宋襄公就是不聽,固執地說:“我說不行就不行!仁義之師,就得有仁義之師的樣子!”

就這樣,宋軍眼睜睜地看著楚軍渡過了泓水。楚軍渡過河後,開始整理隊伍,列陣準備進攻。目夷又趕緊說:“弟弟,楚軍剛渡過河,隊伍還沒整理好,咱們現在進攻,還有機會贏!”


最新小说: 七罪贖命 重生官場:我從基層逆襲成王 我的青春戀愛絕不可能扭曲且胃酸 荒島求生美女投懷送抱 穿成棄子?帶異能下鄉囤貨虐渣爽 天下第一!小說版 醫道:中醫傳人在火影 無限世界:開局俘獲劍之聖女 重生官場之權力巔峰 三世輪回之涅盤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