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威江淮破越都,問鼎中原氣自殊。
十一年間風雲變,楚旗直插泗上途。
楚威王上台時,用當時大臣的話說,就是疆土雖廣,勁旅雖多,卻如散沙一盤。楚威王看著朝堂上那幫隻會捋胡子的老臣,心裡直犯嘀咕:就這?祖宗打下的基業,總不能在我手裡歇菜吧?
他剛繼位那陣子,天天穿著戰甲上朝,嚇得大臣們以為新老板要當場約架。有回相國昭陽勸他:大王,您這金貴身子總披甲胄,萬一磕著碰著......話沒說完就被楚威王瞪回去:盔甲就是國君的朝服,敵人都快打到家門口了,還講究這些?
這話傳到列國耳朵裡,不少人笑他土包子,說楚國國君沒見過世麵。隻有秦國的秦惠文王摸著下巴說了句:這熊商,怕是個不好惹的主。
楚威王的第一個目標,是東邊的越國。這越國跟楚國算是老冤家了,當年勾踐臥薪嘗膽滅了吳國,後來越國後代們就飄了,總覺得自己是東南一霸,時不時越過邊境線搶點東西,跟現在小區裡專偷快遞的熊孩子似的。
有回越國太子姒無疆帶著人馬來犯,剛搶了兩個縣城就嚷嚷著要飲馬漢江。楚威王正在吃飯,聽了彙報把青銅爵一摔:給臉不要臉是吧?當即點了五萬精兵,自己親自帶隊東征。
兩軍在廣陵今江蘇揚州)相遇,姒無疆還以為楚國還是以前那副好脾氣,騎著馬在陣前叫罵。楚威王啥也沒說,抽出寶劍往前一指,楚軍跟開了閘的洪水似的衝過去。越國軍隊平時搶老百姓還行,真遇上硬茬就慫了,沒一頓飯的功夫就潰不成軍,姒無疆當場被砍成了肉泥。
這一仗打得那叫一個乾淨利落,楚國直接把越國的地盤吞了大半,一直打到海邊。《史記·楚世家》裡記載這事兒: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疆,儘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於徐州。簡單說就是,不僅把越國摁在地上摩擦,還順帶威懾了一把旁邊的齊國。
消息傳到臨淄,齊威王注意,是齊國的威王,跟楚威王算同時代的)正跟孟子聊天,聽了這消息半天沒說話,最後歎口氣:這熊商,下手太黑了。
收拾了越國,楚威王又把目光投向了北邊的齊國。齊國那會兒也挺強,齊威王剛搞完鄒忌變法,國力蒸蒸日上,倆湊到一起,就跟倆學霸比成績似的,總得較個高下。
導火索是徐州。這地方本來是宋國的,後來被齊國占了,楚威王覺得你占就占了,還敢在那稱王?齊威王在徐州舉行儀式,正式稱王),這就有點打楚威王的臉了——在楚國眼裡,自己才是南方的老大,你齊國湊什麼熱鬨?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親率大軍北上,直撲徐州。齊威王派大將申縛率軍迎戰,這申縛是個紙上談兵的主兒,天天研究兵法卻沒打過仗,剛一接戰就被楚軍包了餃子。楚威王站在高坡上觀戰,見齊軍陣腳大亂,笑著對身邊人說:齊國人的兵法,是用來寫在竹簡上看的?
這一仗楚國大獲全勝,不僅奪回了徐州,還把齊國的精銳部隊打殘了。齊威王沒辦法,隻好派人來求和,送了一大堆金銀財寶,還把之前占的楚國小縣城還了回來。楚威王拿著齊國送來的寶玉,掂了掂說:早這樣不就完了?非得挨頓揍才舒坦。
不過楚威王也沒趕儘殺絕,見好就收。有大臣勸他趁勢北上,他搖搖頭:齊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逼急了跟秦國聯手,咱得不償失。這腦子,比後來那些窮兵黷武的國君清醒多了。
彆以為楚威王就知道打打殺殺,他治理國家的本事也不含糊。楚國那會兒最大的問題是貴族勢力太大,地方官跟土皇帝似的,中央的命令到了地方就變味兒。楚威王上台沒多久就下了道狠令:不管你是親王還是國公,敢貪贓枉法的,一律扒皮抽筋!
有個叫景舍的宗室貴族,仗著自己是楚威王的堂叔,在封地私自加稅,老百姓告到京城。楚威王讓人把景舍抓來,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問:叔,你覺得這稅該加嗎?景舍還挺橫:我封地的人,我想咋收就咋收!楚威王沒廢話,直接下令:拉出去,斬了!
這一下可把其他貴族嚇破了膽,再也沒人敢胡來了。接著楚威王又搞了郡縣製改革,把全國分成十幾個郡,郡官直接由中央任命,還派了監察禦史下去盯著,跟現在的巡視組似的,專治各種不服。
經濟上,他重點開發了江南地區,修了不少水渠,鼓勵老百姓種水稻。當時的雲夢澤一帶今湖北江漢平原),很快成了楚國的,每年能多收幾百萬石糧食。有了糧食,軍隊的底氣就更足了,用楚威王的話說:手裡有糧,心裡不慌,打仗才有勁兒!
文化上,他也沒落下。楚國本來就有自己的文化體係,跟中原不太一樣,楚威王覺得不一樣才好,咱得發揚光大。他建了,招攬天下文人墨客,屈原的老師宋玉就是那時候被招到楚國的。這些文化人天天寫賦唱歌,把楚國的名氣又炒高了一大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楚威王這輩子,最想乾的事兒其實是問鼎中原。當年楚莊王就乾過這事兒,到周王室問九鼎的重量,意思是我能不能取而代之,雖然最後沒成功,但把楚國的野心昭告天下了。
楚威王比他前輩更直接。有回周顯王派使者來楚國,楚威王當著使者的麵撫摸著自己的寶劍說:周天子的鼎,放在洛陽有點浪費,不如搬到郢都楚國都城)來,我保證天天擦得鋥亮。嚇得周使當場差點尿褲子,回去後趕緊跟周顯王說:楚國要反!
當然,楚威王也不傻,他知道真要直接打洛陽,肯定會被列國群毆。所以他采取的是迂回戰術:先穩住西邊的秦國,跟秦惠文王搞了個秦楚會盟,互相保證不背後捅刀子;然後收拾東邊的越國、北邊的齊國,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再慢慢向中原滲透,等著時機成熟。
可惜這機會他沒等到。公元前329年,楚威王突然病倒了,據說是常年征戰落下的病根。彌留之際,他把太子熊槐就是後來的楚懷王)叫到床邊,指著地圖說:爹給你打下的地盤,你得守好,千萬彆學那些敗家子......話沒說完就咽了氣,享年也就四十出頭。
他這一死,楚國的好日子就快到頭了。楚懷王是個典型的富二代,沒他爹那兩下子,還耳根子軟,被秦國忽悠得團團轉,最後客死他鄉,楚國也一步步走向衰落。後來的人提起楚威王,都覺得可惜:要是這老爺子能多活幾年,說不定統一中國的就不是秦國了。
楚威王在位十一年,成績單相當亮眼:
一、軍事上,滅越國大部,敗齊國精銳,威懾秦國,把楚國的疆域擴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東至大海,西至巫峽,南到嶺南,北達黃河,成了當時地盤最大的國家;
二、政治上,打擊貴族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讓楚國從鬆散聯盟變成了鐵板一塊;
三、經濟上,開發江南,興修水利,讓楚國的糧食儲備穩居列國第一;
四、文化上,發揚楚文化,讓這個標簽成了時尚潮流。
《戰國策》裡評價他:楚威王之時,舉江東,滅越,威震齊秦,天下側目。這評價夠高了。
說到底,楚威王就像個創業公司的狠ceo,接手時公司不算頂尖,但他憑著一股子狠勁和清醒的頭腦,硬生生把公司做到了行業第一。隻可惜繼任者不給力,沒能守住這份家業。
所以說啊,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光要有能打的君主,還得有靠譜的繼承人。楚威王用他的一生證明了打江山難,而他的兒子則證明了守江山更難。這道理,放到現在也一樣——不管你多牛,要是後繼無人,最後隻能成了彆人嘴裡的當年勇。
參考《史記》《戰國策》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