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業起雄風,曾霸西東。
逢澤會盟傲諸侯。
可惜龐涓埋隱患,錯失良弓。
馬陵血染紅,霸業成空。
從此魏國漸衰窮。
一世浮沉留歎惋,功過難同。
公元前370年,魏國都城安邑亂成了一鍋粥。老國君魏武侯剛咽氣,還沒來得及把“傳位詔書”捂熱,他的兩個兒子——太子魏罃也就是後來的魏惠王)和公子魏緩,就為了爭奪王位,抄起家夥乾上了。
這事兒說起來,還得怪魏武侯晚年“拎不清”。他明明立了魏罃當太子,卻又偏疼小兒子魏緩,一會兒說“魏緩孝順”,一會兒說“魏緩懂治國”,愣是沒把繼承人的事徹底敲定。結果他一死,哥倆直接撕破臉,各自拉著一批大臣、湊了一隊士兵,在都城街上就開打,把好好的安邑鬨得雞飛狗跳。
魏罃這邊雖然是“法定太子”,但魏緩背後有不少老貴族支持,兩邊打了大半年,誰也沒占到便宜。最後,魏緩急了,居然偷偷派人去趙國和韓國搬救兵,說“隻要你們幫我打贏魏罃,魏國的河西之地分你們一半”。
韓、趙兩國國君一聽有這好事,立馬組隊出兵,帶著大軍直奔安邑。這下魏罃徹底慌了——自己打弟弟都費勁,再加上韓、趙兩國的精兵,這王位怕是要飛了。大臣們也勸他:“太子,要不咱先逃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可魏罃偏不認輸,他攥著拳頭說:“逃?我爹留下的江山,我憑啥逃?就算拚了這條命,我也得把王位守住!”他一邊讓人死守城池,一邊派心腹去請一個叫“翟璜之子”的謀士——這翟璜是魏文侯時期的老臣,他兒子繼承了老爹的腦子,是當時魏國出了名的“智多星”。
翟璜之子一來,就給魏罃出了個“離間計”:“韓、趙兩國是為了利益才來幫魏緩的,根本不是一條心。您派人去跟韓國國君說,‘要是魏緩當了國君,肯定會跟趙國親近,到時候韓國啥也得不到’;再跟趙國國君說,‘韓國想獨占河西,根本不會跟您分地’。他們一猜忌,肯定會撤兵。”
魏罃趕緊按這主意辦,派人分頭去見韓、趙國君。果然,韓烈侯和趙敬侯一琢磨,覺得這話有道理——誰也不想幫彆人做嫁衣。沒過幾天,兩國居然真的撤兵了,臨走前還撂下魏緩不管了。
魏緩一看盟友跑了,當場就傻了眼。魏罃趁機帶兵反攻,沒費多大勁就把魏緩的軍隊打垮了,還親手殺了魏緩。公元前369年,魏罃終於在一片狼藉中登上了王位,史稱“魏惠王”。
登基那天,魏罃看著底下低頭行禮的大臣,心裡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經過這場內戰,魏國的元氣大傷,糧倉空了一半,士兵死了好幾萬,西邊的秦國、東邊的齊國還在偷偷盯著,這國君之位,簡直就是個“燙手山芋”。他暗暗發誓:“我一定要把魏國的榮光找回來,讓天下人知道,魏國還是那個戰國霸主!”
魏惠王剛繼位,就發現魏國的“家底”比他想象的還薄:老百姓因為內戰沒飯吃,紛紛逃到鄰國;官員們要麼貪腐,要麼不作為;軍隊雖然還有“魏武卒”的名號,但戰鬥力比魏武侯時期差了一大截。
他知道,要想重振魏國,就得先“補家底”。於是,他學爺爺魏文侯的樣子,開始“廣招賢才”,還搞了點“小改革”。
首先是“整頓吏治”。魏惠王繼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些在“內戰”中支持魏緩、還趁機貪錢的貴族拉出來算賬——輕則抄家,重則砍頭。有個叫“公子卬”的貴族,仗著自己是魏王的遠房親戚,不僅支持魏緩,還偷了國庫的糧食,魏惠王一點沒客氣,直接把他的封地收了,還把他貶為平民。
大臣們一看新國君這麼狠,都嚇得不敢貪腐了,一個個乖乖乾活。魏惠王還規定:“以後官員要是敢貪錢,不管是誰,一律嚴懲;要是能把地方治理好,就讓他升官、加俸祿。”沒幾年,魏國的吏治就清明了不少。
其次是“恢複經濟”。內戰讓魏國的農業遭了大災,很多田地都荒了。魏惠王讓人把逃荒的老百姓找回來,給他們種子、農具,還免了他們三年的賦稅,讓他們安心種地。他還學李悝的“平糴法”,在各地建了更多的糧倉,豐收年存糧,災年放糧,老百姓再也不用怕餓肚子了。
有一年,魏國的南邊鬨了蝗災,糧食收成不好。魏惠王趕緊讓人打開糧倉,按平價把糧食賣給老百姓,還派人去災區幫老百姓滅蝗蟲。老百姓都很感激他,說:“咱們的惠王真是個好國君,比武侯晚年強多了!”
最後是“招攬賢才”。魏惠王知道,光靠自己和老臣不行,得找些有本事的“新人”。他在都城安邑辦了個“招賢館”,隻要有本事,不管是讀書人、還是會打仗的,都能來應聘,一旦錄用,待遇還特彆好。
很快,就有兩個人來應聘,一個叫“龐涓”,一個叫“孫臏”。這倆人都是“鬼穀子”的徒弟,龐涓精通兵法,能打仗;孫臏腦子更活,擅長“計謀”。魏惠王一看這倆人都是“高材生”,高興壞了,當場任命龐涓為“上將軍”,讓他統領全國軍隊;還讓孫臏當“軍師”,輔佐龐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龐涓一開始還挺高興,覺得有師弟幫忙,自己肯定能立大功。可時間一長,他就嫉妒了——孫臏的計謀比他高明,魏惠王也越來越看重孫臏,經常當著大臣的麵誇孫臏“腦子好使”。龐涓心裡琢磨:“再這麼下去,我的位置肯定要被孫臏搶了,得想個辦法把他趕走!”
在魏惠王的立誌改革下,魏國的國力慢慢恢複了,軍隊戰鬥力也上來了。龐涓帶著“魏武卒”打了好幾場勝仗——西邊把秦國按在洛水西邊不敢動,南邊搶了楚國的兩座城池,東邊還教訓了一下不聽話的鄭國。
魏國的威望越來越高,周邊的小國家都來朝拜,連韓國和趙國都得看魏國的臉色。魏惠王覺得,是時候搞一場“盟會”,讓天下人承認魏國的“霸主地位”了。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在“逢澤”今河南開封附近)舉辦了一場盛大的盟會,邀請了秦、韓、趙、宋、衛等十幾個國家的國君來參加。為了撐場麵,魏惠王還特意讓人做了一套“天子規格”的衣服,坐著“天子才能坐的馬車”,搞得比周天子還威風。
盟會上,魏惠王坐在最中間的位置,看著底下的諸侯,清了清嗓子說:“現在天下不太平,秦國、齊國老是欺負小國,我覺得,咱們得選個‘霸主’,以後誰要是敢欺負小國,霸主就帶著大家一起打他!我覺得,這個霸主,由魏國來當最合適,你們覺得咋樣?”
韓國、趙國、宋國這些小國,早就被魏國打怕了,趕緊點頭:“惠王說得對,魏國強大,就該當霸主!我們都聽惠王的!”
隻有秦國國君有點不服氣,但秦國當時還沒完全強大起來,不敢跟魏國對著乾,隻能硬著頭皮點頭。
魏惠王一看大家都同意,高興壞了,當場宣布:“從今天起,魏國就是天下霸主!以後各國要按時給魏國送‘貢品’,要是有難,魏國會出兵幫忙!”說完,他還讓人殺了一頭牛,跟諸侯們“歃血為盟”。
這場“逢澤會盟”,是魏惠王人生中最“高光”的時刻——魏國不僅恢複了霸主地位,還成了天下諸侯的“大哥”。魏惠王看著諸侯們恭敬的樣子,心裡美滋滋的,覺得自己比爺爺魏文侯、爹魏武侯都厲害。
可他不知道,這場盟會也讓齊國和秦國“記恨”上了魏國——齊國覺得魏國搶了自己的“大哥”位置,秦國覺得魏國太囂張,都在偷偷憋勁,想找機會教訓魏國。而龐涓和孫臏的矛盾,也在這時候徹底爆發了。
龐涓看著孫臏越來越受重用,心裡的嫉妒就像野草一樣瘋長。他琢磨來琢磨去,終於想出了一個“毒計”——誣陷孫臏“通齊”。
當時,齊國和魏國的關係不太好,龐涓就偷偷偽造了一封“孫臏寫給齊國國君的信”,信裡說“願意幫齊國打敗魏國”。然後,他把這封信交給了魏惠王,還添油加醋地說:“大王,孫臏是齊國人,他早就想背叛魏國了,您可得趕緊把他抓起來,不然會出大事的!”
魏惠王一開始還不信,覺得孫臏是個老實人,不會背叛自己。可龐涓又拿出了一些“證據”——其實都是他偽造的,魏惠王這才信了,當場下令把孫臏抓起來。
龐涓怕孫臏以後報複自己,還偷偷讓人把孫臏的膝蓋骨挖了也就是“臏刑”),想讓他變成殘疾人,再也不能當官、打仗。孫臏被挖了膝蓋骨,才明白是龐涓害了自己,心裡又恨又悔,可他現在是個殘疾人,啥也乾不了,隻能假裝“瘋癲”,想辦法逃出魏國。
沒過多久,齊國的使者來到魏國。孫臏知道這是自己唯一的機會,偷偷讓人聯係齊國使者,把自己的遭遇說了一遍,還說“自己有打敗魏國的計謀,願意為齊國效力”。齊國使者覺得孫臏是個“人才”,就偷偷把他藏在馬車裡,帶出了魏國。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裡記載:“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這段話說的就是孫臏被龐涓陷害,然後逃到齊國的事。
孫臏逃到齊國後,被齊國的大將田忌看中,當了田忌的“軍師”。後來,田忌跟齊國國君賽馬,孫臏給田忌出了個“田忌賽馬”的計謀,讓田忌贏了比賽,齊威王也因此知道了孫臏的本事,任命孫臏為“齊國軍師”,讓他幫齊國訓練軍隊。
龐涓得知孫臏逃到齊國,還當了齊國的軍師,心裡又怕又恨——他怕孫臏會報複魏國,也恨自己沒把孫臏徹底除掉。可他沒敢跟魏惠王說,隻能自己憋著,想著以後找機會跟齊國打仗,親手殺了孫臏。
而魏惠王呢,直到孫臏逃到齊國,還不知道自己丟了一個“頂級智囊”,更不知道,這場“人才流失”,會給魏國帶來滅頂之災。
龐涓一直想找機會跟齊國打仗,除掉孫臏。公元前354年,機會來了——趙國攻打魏國的附屬國“衛國”,魏惠王派龐涓帶著八萬“魏武卒”去攻打趙國,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趙國打不過魏國,趕緊派人去齊國求救,說“隻要齊國出兵,以後趙國就聽齊國的話”。齊威王召來孫臏,問他:“先生,咱們要不要出兵幫趙國?”
孫臏想了想,說:“要幫,但不能直接去邯鄲救趙國——龐涓帶著主力去打趙國,魏國的都城大梁肯定空虛,咱們不如去攻打大梁,龐涓肯定會回來救,到時候咱們在半路上伏擊他,肯定能贏!”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