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曾流寒血,雍城遍起殘煙。
六世衰微誰可挽?公執鐵券開邊。
求賢不惜國柄,任法敢破陳篇。
若非當年秦公在,哪得始皇定九寰?
周顯王七年,公元前361年,秦國雍城的宗廟哭成了一片海。老秦獻公剛咽氣,年僅二十一歲的嬴渠梁,也就是後來的秦孝公,穿著麻布孝服,站在宗廟的青銅禮器前,聽著殿外此起彼伏的歎息聲,心裡跟揣了塊冰似的——這“秦老板”的位置,看著是世襲罔替的風光,實則接手的是個連工資都快發不出的“破公司”。
《史記·秦本紀》裡寫得明白:“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翻譯過來就是,其他六國開會團建,連個邀請函都不給秦國發,還背地裡叫人家“西邊的蠻夷”。更慘的是家底,獻公在位時跟魏國死磕,少梁之戰雖然贏了點地盤,可秦國本來就窮,經這麼一折騰,糧食儲備隻夠撐半年,邊境上的士兵連像樣的盔甲都沒有,穿的是縫了又縫的麻衣,拿的是鏽得掉渣的青銅劍——這哪是戰國七雄,分明是七雄裡的“困難戶”。
孝公剛繼位那幾天,天天睡不著覺,夜裡披著衣服在宮殿裡轉圈,看著牆上掛的秦國地圖,越看越心焦。雍城的冬天冷得刺骨,宮殿裡的炭火隻夠燒到後半夜,侍從想多添幾塊,還被他攔住了:“士兵們在邊境凍得發抖,我這裡多燒一塊炭,就是多浪費一份國力。”這話傳到軍營裡,士兵們倒是感動,可感動不能當飯吃,邊境的匈奴還在時不時來搶一把,東邊的魏國更是虎視眈眈,恨不得把秦國這塊“肥肉”吞下去。
有天早朝,老臣甘龍顫巍巍地站出來,說要恢複舊製,靠祖宗的“德行”感化諸侯。孝公聽著就樂了,手裡把玩著一枚磨損的秦幣,慢悠悠地說:“甘老大人,祖宗要是有靈,咱秦國也不至於窮到現在。人家魏國用李悝變法,現在糧食堆得吃不完;齊國靠鄒忌改革,國力比咱強十倍。咱要是還抱著‘舊製’不放,再過十年,恐怕連雍城都保不住了。”
這話一出口,朝堂上鴉雀無聲。孝公知道,光說不練假把式,要想讓秦國翻身,必須得找個“能人”來幫襯。可秦國這名聲,就跟現在的“三無公司”似的,怎麼吸引人才?他思來想去,最後拍板:搞個“全球招聘啟事”,也就是後來震驚列國的《求賢令》。
孝公寫《求賢令》的時候,沒讓史官代筆,自己趴在案頭寫了三天三夜,寫得手都酸了,最後還親自修改了五遍。這篇令文後來被收錄在《史記》裡,堪稱戰國時期最有誠意的“招聘文案”,放到現在,絕對能上熱搜最敢說實話的老板。
咱先看看原文有多實在:“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裡,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複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翻譯過來就是:“我祖宗秦穆公當年可牛了,東打晉國,西壓戎狄,天子都給咱頒獎,諸侯都來道賀。可惜後來幾任國君不爭氣,國內亂得一團糟,魏國把咱河西的地盤搶了,諸侯都看不起咱,這是咱秦國最大的恥辱!我爹獻公想報仇,沒來得及就走了,我現在想起這事就心疼。現在隻要有人能幫秦國變強,我不僅給你當大官,還跟你平分土地!”
這文案牛在哪?第一,不裝。彆的諸侯發求賢令,都吹自己國家多厲害,孝公倒好,上來就揭家底,把祖宗的“黑曆史”和現在的“窮困境況”全說出來,顯得特真誠;第二,夠狠。“尊官”“分土”,這可是實打實的好處,相當於現在老板說“隻要你能幫公司上市,我給你股份,還讓你當ceo”,誘惑力直接拉滿。
《求賢令》一發布,跟扔了顆炸彈似的,列國的人才都炸鍋了。有本事的人都在琢磨:“秦國雖然窮,但這老板夠實在,還舍得放權,說不定是個乾大事的機會。”其中就有個叫衛鞅的,也就是後來的商鞅,當時正在魏國相國公叔痤家裡當“中庶子”,說白了就是個秘書,空有一身本事沒處使。
公叔痤臨死前跟魏惠王推薦衛鞅,說:“這小夥子是個奇才,你要是不用他,就趕緊殺了他,彆讓他跑到彆的國家去。”結果魏惠王以為公叔痤老糊塗了,沒當回事。衛鞅聽說秦國在招賢,心裡一動:“與其在魏國當一輩子秘書,不如去秦國賭一把。”收拾了簡單的行李,揣著一本《法經》,就往西直奔秦國而去——這一去,不僅改變了衛鞅的命運,更改變了整個秦國的命運。
衛鞅到了櫟陽當時秦國的都城,在現在的陝西西安附近),沒直接去見孝公,而是先找了孝公的寵臣景監,托他幫忙引薦。景監收了衛鞅的禮物,又聽他吹了半天牛,覺得這小夥子不像騙子,就答應幫他安排麵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可誰知道,第一次麵試,衛鞅就踩了雷。他跟孝公聊的是“帝道”,也就是堯舜禹那套治國理念,說要靠仁德感化百姓,慢慢實現天下太平。孝公聽得直打哈欠,心裡想:“我現在要的是快速變強,你跟我聊堯舜?這不是扯犢子嗎?”等衛鞅走了,孝公把景監罵了一頓:“你推薦的這是什麼人?淨說些沒用的廢話!”
景監回來又把衛鞅罵了一頓,衛鞅卻不慌不忙:“老板第一次沒聽進去,是因為我沒找對路子。你再幫我安排一次,這次我跟他聊‘王道’。”第二次麵試,衛鞅跟孝公聊的是周文王、周武王那套,說要靠禮儀教化百姓,建立穩定的秩序。孝公還是沒興趣,聽完了跟景監說:“這人還是不行,跟我想要的不一樣。”
景監又去找衛鞅,衛鞅這次卻笑了:“我知道老板想要什麼了,你再幫我安排一次,這次保證他滿意。”第三次麵試,衛鞅一上來就沒繞圈子,直接跟孝公聊“霸道”,也就是怎麼通過變法強兵,快速稱霸諸侯。這下可算說到孝公心坎裡了,孝公越聽越精神,身子往前湊了湊,還時不時點頭:“對,就是這個意思!”兩人從早上聊到晚上,聊得忘了吃飯,孝公甚至把膝蓋都往前挪了好幾次當時古人是跪坐,膝蓋往前挪表示聽得入迷),《史記》裡說“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這場景,跟現在老板遇到一個能解決公司核心問題的人才,聊得忘了下班一模一樣。
麵試通過了,孝公心裡卻還有點猶豫:變法這事兒,牽扯太大,朝堂上肯定有很多人反對,要是搞不好,反而會引發內亂。有天晚上,孝公把衛鞅叫到宮裡,兩人對著一盞油燈,聊到半夜。孝公說:“我想變法,可又怕天下人笑話我,還怕老臣們反對,你說怎麼辦?”
衛鞅一句話就點醒了他:“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翻譯過來就是:“想乾大事就彆怕彆人說閒話,聰明的人都是在事情沒成之前就看到機會,笨蛋都是等事情成了才明白。老百姓隻能跟著享受成果,沒法一起商量怎麼開始。隻要能讓國家變強,就不用守著老規矩;隻要能讓百姓得利,就不用循規蹈矩。”
孝公聽完,一拍大腿:“說得對!就這麼乾!”第二天早朝,孝公直接宣布要變法,讓衛鞅負責製定變法條例。果然,老臣甘龍、杜摯立刻站出來反對,甘龍說:“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杜摯也跟著附和:“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說白了就是“老規矩不能變,變了會出亂子”。衛鞅直接回懟:“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製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意思是“你們說的都是老掉牙的話,三代夏商周)禮儀不一樣,照樣當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這些)法律不一樣,照樣稱霸。聰明的人製定規矩,笨蛋才守著規矩不放。”
這番話把甘龍、杜摯懟得沒話說,孝公趁機拍板:“衛鞅說得對!從今天起,秦國開始變法,誰要是敢反對,按律處置!”就這樣,在孝公的全力支持下,衛鞅的變法大戲,正式在秦國拉開了序幕。
變法可不是嘴上說說,得有實際行動。衛鞅第一步就搞了個“立木為信”,這事兒現在還被當成“誠信”的典範。當時秦國老百姓對官府的話根本不信,覺得官府隻會忽悠人。衛鞅就找了根三丈高的木頭,立在櫟陽的南門,貼了張告示:“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十金。”
老百姓圍了一圈,都在那兒議論:“這木頭又不重,搬過去就給十金?肯定是騙人的。”沒人敢動。衛鞅又把賞金提到五十金,這下更沒人信了,都說“官府這是想耍我們玩”。直到有個叫“張三”史書記載裡沒名字,咱就給他起個常見名)的壯漢,心裡想:“反正閒著也是閒著,搬過去要是不給錢,大不了罵一頓官府,也不吃虧。”扛起木頭就往北門走,一路引來無數人圍觀。
到了北門,衛鞅當場讓人把五十金給了張三,金燦燦的金子晃得眾人眼都花了。這下老百姓都信了:“原來官府這次是來真的!”《史記》裡寫“民怪之,莫敢徙。複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這招雖然簡單,卻給變法立了個“誠信招牌”,為後來的法令推行打下了基礎。
接下來就是具體的變法內容,條條都戳中秦國的痛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1.廢井田,開阡陌:以前土地都是貴族的,老百姓隻能租種貴族的地,交完租子自己剩不下多少。現在把土地分給老百姓,誰種的地誰有所有權,還能自由買賣——這相當於現在的“土地改革”,老百姓種地有了奔頭,糧食產量一下子就上來了;
2.獎勵耕織:誰家糧食種得多、布織得多,就給獎勵,還能免除徭役;要是家裡窮得沒飯吃,還不乾活,就把全家罰為奴婢——這招直接把秦國變成了“農業卷王”,沒過幾年,秦國的糧倉就堆得滿滿的,再也不用愁糧食不夠吃了;
3.獎勵軍功:以前士兵打仗,立功了都是貴族得利,普通士兵最多混口飯吃。現在不一樣了,不管你是貴族還是平民,隻要在戰場上殺了敵人,就按人頭算軍功,殺一個敵人給一級爵位,還能分土地、房子、奴婢;要是臨陣脫逃,就殺全家——這一下就把士兵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秦國士兵後來成了“虎狼之師”,打仗的時候眼睛都紅了,就想著多殺敵人賺軍功,六國士兵見了都怕;
4.推行縣製:把秦國分成三十一個縣,每個縣設縣令、縣丞,由國君直接任命,以前貴族的封地被收回來,貴族再也不能在自己的封地裡當“土皇帝”——這招加強了中央集權,孝公能直接掌控全國的權力,再也不用擔心貴族叛亂;
5.統一度量衡:以前秦國各地的尺子、鬥、秤都不一樣,買個東西都得換算半天,做生意特彆不方便。現在統一了標準,不管在秦國哪個地方,用的都是一樣的度量衡——這相當於現在統一了“計量單位”,方便了經濟發展。
可變法哪有那麼容易?貴族們利益受損,到處散布謠言,說衛鞅“亂政”,還故意違法給衛鞅難堪。有一次,太子駟也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不小心犯了法,貴族們都等著看衛鞅怎麼處理——要是處理太子,就是不給國君麵子;要是不處理,變法就成了“笑話”。
衛鞅也不含糊,跟孝公說:“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意思是“法律推行不下去,就是因為上層有人違法。太子是未來的國君,不能處罰,但可以處罰他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一個割掉鼻子,一個在臉上刺字。”
孝公一聽,咬了咬牙:“就按你說的辦!”這下可把貴族們嚇住了,連太子的老師都敢罰,誰還敢違法?公子虔被處罰後,躲在家裡八年不敢出門,再也不敢反對變法。《史記》裡說“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變法十年,秦國徹底變了樣,路上沒人撿彆人丟的東西,山裡沒有盜賊,老百姓都能吃飽穿暖,士兵們打仗嗷嗷叫,私下裡卻不敢打架鬥毆,整個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變法讓秦國富了起來,糧食多了,士兵強了,孝公心裡的“複仇之火”又燒了起來——當年魏國搶了秦國的河西之地,還把秦國當“蠻夷”,現在該是時候報仇了。
公元前354年,趙國攻打魏國的盟國衛國,魏國派龐涓率軍攻打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秦國求救,齊威王派田忌、孫臏率軍救趙,就是後來著名的“圍魏救趙”。孝公覺得這是個好機會,就派衛鞅率軍攻打魏國的河西之地。
衛鞅率軍到了河西,沒直接跟魏軍硬拚,而是派人給魏軍將領公子卬送了封信,信裡說:“當年我在魏國的時候,跟你關係挺好,現在咱們成了敵人,我不忍心跟你打仗。不如咱們約個時間,在軍營裡喝頓酒,簽個和平協議,然後各自撤兵,怎麼樣?”
公子卬覺得衛鞅夠意思,就答應了,沒帶多少人就去了衛鞅的軍營。結果剛喝了兩杯酒,衛鞅使了個眼色,埋伏好的士兵就衝了出來,把公子卬抓了起來。魏軍沒了將領,一下子亂了套,秦軍趁機發起進攻,把魏軍打得大敗,收複了河西之地——這就是《史記》裡說的“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卬,因攻其軍,儘破之以歸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