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行醫救萬民,太平一教聚群倫。
黃巾十萬摧炎漢,赤膽三千抗暴秦。
可惜叛徒傳密信,更悲兄弟喪征塵。
千年誰解英雄意,隻把功過寫史臣。
東漢末年,巨鹿郡今河北邢台)有個叫張角的書生,家裡往上數三代都是農民,卻偏偏從小愛讀書。不過他讀的不是考科舉的儒家經典,而是市麵上少見的《太平經》——這書裡既有道家養生的內容,又有平均主義的主張,比如人無貴賤,皆天所生,還有不少治病救人的偏方,在當時算是妥妥的非主流讀物。
張角讀《太平經》讀得走火入魔,覺得這書裡藏著治國救民的大道理。可那會兒東漢朝廷腐敗得沒邊兒:宦官專權,賣官鬻爵;地方豪強兼並土地,老百姓沒地種隻能逃荒;再加上連年旱災、蝗災,瘟疫更是一波接一波,死的人能堆成山。《後漢書·靈帝紀》裡寫當時的慘狀:大疫,死者什二三——意思是一場瘟疫下來,十個人裡就得死兩三個,比現在的流感厲害多了。
張角看著家鄉的老百姓病死、餓死,心裡不是滋味。他翻遍《太平經》,把裡麵的治病偏方抄下來,又采了些草藥,開始走街串巷給人治病。他治病的方法很特彆:先讓病人跪下懺悔自己的,說這是請神驅邪,然後再把草藥熬成湯給病人喝。沒想到,還真有不少病人喝了他的藥就好了——其實不是的功勞,是他的草藥確實對症,再加上病人的心理作用,病情自然就好轉了。
久而久之,張角就成了當地有名的赤腳醫生,老百姓都叫他張大師。有人找他看病,他分文不取;有人家裡窮得沒飯吃,他還會把自己的糧食分給彆人。《後漢書·皇甫嵩傳》裡記載他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意思是張角招收徒弟,讓病人跪拜懺悔,用符水和咒語治病,病人大多能痊愈,老百姓都很信任他。
要是換作彆人,當個赤腳醫生救救人也就滿足了,可張角不這麼想。他看著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因為朝廷腐敗、瘟疫橫行而受苦,心裡漸漸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光治病救不了天下人,要想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就得推翻這個爛透了的東漢朝廷!
張角知道,靠自己一個人肯定推翻不了朝廷,得拉上更多人。他想到了一個辦法:把自己的治病團隊升級成宗教組織,用信仰凝聚人心。他給這個組織起了個名字,叫太平教,自己當,還把兩個弟弟張寶、張梁拉進來當——張寶負責教信徒練功、治病,張梁負責組織管理,兄弟三人分工明確,像極了現在的創業團隊。
張角的傳教策略很接地氣。他把全國分成三十六個,每個教區叫一個,每個設一個相當於分公司經理),負責管理當地的信徒。他還編了一句朗朗上口的口號,讓信徒們到處傳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漢朝要完了,太平教要掌權了,到了甲子年,天下就會太平,簡單好記,還很有煽動性,比現在的廣告口號還管用。
為了擴大影響力,張角還派徒弟們到全國各地傳教。這些徒弟有的扮成貨郎,走街串巷賣東西的時候順便傳教;有的扮成遊醫,繼續用符水治病的方法吸引信徒;還有的專門去災區,給災民送糧食、治病,趁機發展信徒。老百姓本來就對朝廷不滿,又受夠了瘟疫和饑荒,看到太平教不僅能治病,還能給他們希望,紛紛加入太平教。
短短十幾年時間,太平教的信徒就從幾百人發展到了幾十萬人,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個州相當於現在的河北、山東、河南、湖北、江蘇等十幾個省),其中既有農民、工匠,也有商人、小吏,甚至還有一些地方官員偷偷加入了太平教。張角看著自己的信徒帝國越來越大,心裡樂開了花:現在有了這麼多信徒,推翻朝廷的時機越來越近了!
不過,張角也知道,東漢朝廷雖然腐敗,但還有不少軍隊,要是硬碰硬肯定不行,得好好計劃一下。他和弟弟們約定,在甲子年公元184年)的三月初五,全國各地的太平教信徒同時起義,用黃巾裹頭作為標誌方便區分自己人),所以這次起義後來被稱為黃巾起義。
為了讓起義更順利,張角還派人去洛陽東漢都城)聯係宮裡的宦官和一些地方官員,想讓他們當。他的徒弟馬元義甚至偷偷帶著幾萬信徒來到洛陽附近,準備在起義的時候裡應外合,一舉攻占洛陽。看起來,張角的反漢大計就要成功了,可他沒料到,一場意外打亂了他所有的計劃。
公元184年正月,離約定的起義時間還有一個多月,張角正在巨鹿老家召集們開會,突然收到一個壞消息:他的徒弟唐周叛變了,把太平教要起義的消息全告訴了東漢朝廷!
唐周為什麼叛變?說起來也挺狗血。他本來是張角身邊的親信,負責傳遞消息,可他覺得跟著張角起義風險太大,要是失敗了就得掉腦袋,不如投靠朝廷,還能撈個一官半職。於是,他偷偷跑到洛陽,向當時的大將軍何進告密,把太平教的起義時間、地點、名單全說了出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東漢靈帝劉宏一開始還不信,覺得一個民間宗教能掀起什麼風浪,可等他看到唐周交出的名單,還有太平教信徒在洛陽附近活動的證據,嚇得差點從龍椅上摔下來。他趕緊下令:逮捕馬元義,處死所有在洛陽的太平教信徒;派人去巨鹿抓捕張角、張寶、張梁兄弟;讓全國各地的官員加強防備,鎮壓即將起義的太平教信徒。
馬元義很快就被抓住了,東漢朝廷為了震懾太平教,把他在洛陽的鬨市區五馬分屍)處死,還殺了一千多個太平教信徒。消息傳到巨鹿,張角又氣又急:唐周這個叛徒,不僅毀了他的裡應外合計劃,還讓朝廷有了防備,要是再等下去,所有信徒都會被朝廷抓起來處死!
張角當機立斷:起義提前!他派人快馬加鞭通知全國各地的,讓他們立刻帶領信徒起義,不用等三月初五了。公元184年二月,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自稱地公將軍,張梁自稱人公將軍,帶領巨鹿的太平教信徒率先起義。幾十萬信徒頭裹黃巾,手持鋤頭、木棍,浩浩蕩蕩地向附近的縣城發起進攻,黃巾起義正式爆發。
各地的太平教信徒早就等不及了,接到張角的命令後,紛紛響應起義。有的攻占縣城,殺了貪官汙吏;有的打開糧倉,把糧食分給老百姓;有的燒毀官府,釋放監獄裡的囚犯。短短十幾天時間,黃巾起義的火焰就燃遍了八個州,東漢朝廷的地方統治幾乎崩潰。《後漢書·皇甫嵩傳》裡記載當時的情景: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意思是十天之內,天下人都響應起義,連都城洛陽都震動了。
黃巾起義爆發後,東漢朝廷慌了神,趕緊派大軍鎮壓。靈帝任命皇甫嵩為左中郎將,朱儁為右中郎將,盧植為北中郎將,分彆率領大軍去鎮壓各地的黃巾軍。這三個人都是東漢末年的名將,尤其是皇甫嵩,打仗特彆厲害,朝廷本來以為靠他們能很快平定起義,可沒想到,黃巾軍的戰鬥力比他們想象的強多了。
首先是張角兄弟率領的巨鹿黃巾軍。盧植帶著大軍來到巨鹿,想一舉消滅張角的主力,可黃巾軍雖然大多是農民,沒經過正規訓練,但勝在人多,而且個個都抱著推翻朝廷、過上好日子的信念,打仗特彆拚命。盧植率軍攻了好幾次,都被黃巾軍打得大敗,隻能退守營壘,不敢再進攻。靈帝聽說盧植打了敗仗,氣得把他革職查辦,派董卓去接替他,結果董卓也被黃巾軍打得落花流水。
然後是潁川今河南禹州)的黃巾軍。潁川黃巾軍的渠帥叫波才,他率領十幾萬黃巾軍,先打敗了朱儁的大軍,然後包圍了皇甫嵩率領的軍隊。皇甫嵩被困在長社今河南長葛),手下隻有幾千人,糧草也快用完了,眼看就要被黃巾軍消滅。可皇甫嵩是個老狐狸,他看到黃巾軍的營寨都建在草叢裡,又趕上刮大風,就想出了一個的主意。
當天晚上,皇甫嵩派士兵偷偷摸到黃巾軍的營寨附近,放了一把火。大風一吹,火勢蔓延得很快,黃巾軍的營寨瞬間變成了火海。黃巾軍士兵嚇得亂作一團,皇甫嵩趁機率軍衝鋒,朱儁也率領援軍趕到,兩軍夾擊,把黃巾軍打得大敗,殺了幾萬黃巾軍士兵,波才隻能帶著殘餘的士兵逃跑。
雖然潁川黃巾軍失敗了,但其他地方的黃巾軍依然打得很猛。比如,南陽今河南南陽)的黃巾軍在渠帥張曼成的帶領下,攻占了南陽城,殺了南陽太守褚貢;汝南今河南汝南)的黃巾軍在渠帥彭脫的帶領下,打敗了東漢的郡兵,攻占了汝南的很多縣城。東漢朝廷的軍隊被黃巾軍打得暈頭轉向,隻能到處救火,根本顧不過來。
黃巾軍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好的戰績,除了人多、士氣高,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們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黃巾軍每攻占一個地方,就會把貪官汙吏殺了,把豪強的土地和糧食分給老百姓,老百姓都很歡迎黃巾軍,有的甚至主動加入黃巾軍,幫他們運送糧草、傳遞消息。可以說,黃巾軍不僅是一支起義軍,更像是一支農民子弟兵。
就在黃巾軍節節勝利的時候,一個壞消息傳來:張角生病了,而且病得很嚴重。原來,張角自從起義爆發後,就一直忙著指揮各地的黃巾軍作戰,吃不好、睡不好,再加上年紀大了當時張角已經五十多歲了),身體很快就垮了。
張角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他把張寶、張梁叫到身邊,囑咐他們:一定要帶領兄弟們堅持下去,推翻東漢朝廷,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說完,就咽了氣。張角的死,對黃巾軍來說是個巨大的打擊——失去了的領導,黃巾軍的士氣一下子低落了很多,各地的黃巾軍也開始各自為戰,沒有了統一的指揮。
張角死後,張梁接替他,率領巨鹿的黃巾軍繼續抵抗東漢軍隊。皇甫嵩在打敗潁川黃巾軍後,也率軍來到巨鹿,攻打張梁的軍隊。張梁雖然很勇猛,但比起皇甫嵩還是差了點火候。一開始,張梁率領黃巾軍多次打敗皇甫嵩,可皇甫嵩很有耐心,他知道黃巾軍士氣正盛,就采取堅守不出的策略,跟黃巾軍打持久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黃巾軍打了幾天,見皇甫嵩一直不出戰,士氣漸漸低落下來。皇甫嵩看準時機,在一個深夜,率領大軍突然向黃巾軍的營寨發起進攻。黃巾軍士兵毫無防備,被打得大敗,張梁在亂軍中被殺死,三萬多黃巾軍士兵戰死,五萬多黃巾軍士兵被逼得跳進河裡淹死,巨鹿黃巾軍的主力幾乎被全殲。
皇甫嵩為了震懾黃巾軍,還派人挖開了張角的墳墓,把他的屍體拖出來,砍下頭顱,送到洛陽去邀功。靈帝看到張角的頭顱,高興得不行,下令封皇甫嵩為都鄉侯,賞給他很多錢財和土地。
張梁死後,張寶率領殘餘的黃巾軍在下曲陽今河北晉州)繼續抵抗東漢軍隊。皇甫嵩和钜鹿太守郭典率軍攻打張寶,張寶雖然頑強抵抗,但寡不敵眾,最後也被殺死,十萬多黃巾軍士兵戰死。至此,張角兄弟率領的黃巾軍主力全部被消滅,黃巾起義的核心團隊徹底瓦解。
張角兄弟雖然死了,但黃巾起義的餘波並沒有平息。很多地方的太平教信徒依然在堅持起義,比如,益州今四川、雲南一帶)的黃巾軍在馬相的帶領下,攻占了成都,殺了益州刺史郗儉;青州今山東一帶)的黃巾軍發展到了幾十萬人,多次打敗東漢的軍隊;徐州今江蘇一帶)的黃巾軍也攻占了很多縣城,成為當地的一大勢力。
東漢朝廷雖然最後鎮壓了這些黃巾軍餘部,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軍隊損失慘重,國庫空虛,地方官員為了鎮壓黃巾軍,紛紛招募私兵,擁兵自重,形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麵。比如,董卓、袁紹、曹操、劉備、孫堅等人,都是在鎮壓黃巾軍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他們後來成為了東漢末年的軍閥大佬,互相攻打,把天下搞得大亂。
張角雖然沒能實現天下大吉的目標,但他也不是毫無收獲。他創立的太平教,雖然在起義失敗後受到了鎮壓,但並沒有完全消失,後來演變成了道教的一個分支,對中國的宗教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且,他領導的黃巾起義,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為後來的農民起義樹立了榜樣,比如唐朝的黃巢起義、明朝的李自成起義,都借鑒了黃巾起義的一些做法。
對於張角,曆史上的評價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說他是邪教教主,靠迷信欺騙老百姓,發動起義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社會動蕩;也有人說他是農民英雄,敢於反抗腐敗的東漢朝廷,為老百姓爭取利益,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客觀來說,張角既不是純粹的邪教教主,也不是完美的農民英雄。他創立太平教,用符水治病的方法吸引信徒,確實帶有一些迷信色彩,而且他發動起義,雖然是為了推翻腐敗的朝廷,但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後漢書》裡記載,黃巾起義期間,全國的人口減少了一半,很多人要麼死於戰亂,要麼死於瘟疫和饑荒。
但我們也不能否認張角的貢獻。在東漢末年那個黑暗的時代,朝廷腐敗,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是張角第一個站出來,帶領老百姓反抗不公,他提出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不僅激勵了當時的老百姓,也成為了中國曆史上反抗壓迫的象征。而且,他創立的太平教,雖然有迷信成分,但也包含了平均主義的思想,比如主張人無貴賤,皆天所生,這在當時是很先進的,反映了老百姓對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
《後漢書》的作者範曄評價張角:角等知勢不可為,遂作亂。自張角之後,群盜蜂起,天下大亂。這段話雖然沒有直接評價張角的好壞,但也承認了張角對東漢末年曆史的影響——是張角點燃了反抗的火焰,讓天下人看到了推翻腐敗朝廷的可能。
參考《後漢書》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