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東烽煙起亂塵,揭竿敢做第一人。
鐵騎踏破明廷膽,義旗招徠天下民。
可惜潼關逢勁敵,可憐熱血灑京塵。
若非英雄先隕落,未必江山屬彆人。
公元1591年,陝西安塞的一個農民家裡,一聲啼哭劃破了黃土高原的寂靜。孩子爹高老實看著懷裡皺巴巴的娃,搓著手歎道:“就叫‘迎祥’吧,盼著他能迎著吉祥走,彆像咱這樣一輩子刨土餓肚子。”可高老實沒料到,幾十年後,他這兒子不僅沒“迎祥”,反而成了大明王朝的“催命符”——初代闖王高迎祥,憑著一把刀、一群兄弟,在明末的亂世裡殺成了“反明天花板”,最後卻落得個淩遲處死的下場,活成了曆史書上“悲壯先行者”的代名詞。
高迎祥的童年,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在餓肚子的邊緣反複橫跳”。陝西這地方,在明朝就不是啥好地界——土地貧瘠,十年九旱,莊稼長得比野草還稀。高迎祥打小就跟著爹下地,天不亮就扛著鋤頭出門,天黑了才拖著灌了鉛似的腿回家,可忙活一年,收的糧食還不夠交官府的賦稅。
當時的明朝,已經爛到根子裡了。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天天在宮裡煉丹、斂財;天啟皇帝忙著做木匠活,把朝政全交給魏忠賢;到了崇禎皇帝繼位,雖然想乾點正事,可架不住前麵幾十年的爛攤子——國庫空空如也,邊境戰火不斷,地方官員還在層層盤剝。就拿陝西來說,除了正常的賦稅,還有“遼餉”“剿餉”“練餉”,這三筆錢加起來,比老百姓一年的收入還多。
高迎祥二十多歲的時候,陝西遭遇了特大旱災,地裡的莊稼顆粒無收,老百姓隻能挖野菜、啃樹皮,後來連樹皮都沒了,就吃觀音土。高迎祥看著村裡的人一個個餓死,有的人家甚至賣兒賣女,心裡像被刀子割一樣。他去找裡正相當於現在的村長)求糧,裡正卻翻著白眼說:“官府都沒糧,我哪有糧給你?要麼交錢,要麼等著餓死!”
就在高迎祥走投無路的時候,官府的稅吏又來了,不僅要收稅,還把他家僅有的一頭耕牛牽走了。高迎祥急了,撲上去要搶牛,結果被稅吏的手下打得鼻青臉腫。稅吏臨走前還放狠話:“再敢抗稅,就把你抓去坐牢!”
躺在地上的高迎祥,看著稅吏遠去的背影,心裡的火氣“噌”地就上來了:“這大明朝,根本不讓老百姓活!與其餓死、被打死,不如拚一把!”從那天起,那個老實巴交的莊稼漢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眼裡冒著火的“亡命徒”。他偷偷聯絡村裡同樣走投無路的年輕人,說:“咱們不能坐著等死,得找條活路!”
一開始,他們隻是搶地主家的糧食,分給村裡的窮人。可地主很快就報了官,官府派了兵來抓他們。高迎祥知道,這下再也回不去了,隻能帶著兄弟們逃進了子午嶺的深山裡,成了官府眼裡的“山賊”。可高迎祥跟彆的山賊不一樣——他不搶老百姓,隻搶那些為富不仁的地主和貪贓枉法的官員,還經常把搶來的糧食分給附近的窮人。漸漸地,越來越多走投無路的人來找他,高迎祥的隊伍也從幾十人發展到了幾百人。
公元1628年,也就是崇禎元年,陝西的農民起義徹底爆發了。當時的陝西巡撫喬應甲,不僅不賑災,反而變本加厲地收稅,老百姓忍無可忍,紛紛舉起了反旗。安塞的高迎祥、府穀的王嘉胤、米脂的張獻忠,成了當時最有名的三股起義軍首領。
高迎祥的隊伍,一開始並不是最強的,但他有個彆人沒有的優點——敢闖敢拚。彆的起義軍還在猶豫要不要跟明軍正麵硬剛的時候,高迎祥已經帶著兄弟們開始攻城掠地了。他先是率領隊伍攻克了安塞縣城,殺了貪贓枉法的縣令;然後又攻打延安府,雖然沒打下來,但也把明軍嚇得夠嗆。
高迎祥打仗,有一套自己的“野路子”——他不跟明軍拚裝備、拚人數,而是靠速度和靈活。明軍的大部隊來了,他就帶著隊伍鑽進山裡,跟明軍打遊擊;明軍的小部隊來了,他就集中兵力,一口把明軍吃掉。當時的明軍將領,提起高迎祥就頭疼,說他“像條泥鰍,抓不住、打不著”。
隨著隊伍越來越大,高迎祥的名氣也越來越響。公元1631年,王嘉胤在戰鬥中犧牲,他的部下大多投奔了高迎祥。高迎祥趁機整合了這些隊伍,兵力一下子達到了幾萬人。這時候,起義軍裡有人提議,應該選一個首領,統一指揮大家。大家都覺得高迎祥敢闖敢拚、講義氣,紛紛推舉他當首領。高迎祥也不推辭,當場宣布:“從今天起,咱們就叫‘闖王軍’,我就是‘闖王’!”——“闖王”這個名號,從此正式登上了曆史舞台。
當了“闖王”的高迎祥,更是如虎添翼。他提出了“殺貪官、濟貧民”的口號,這口號一喊出來,老百姓可高興了,紛紛加入他的隊伍。當時的陝西、山西一帶,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闖王來,城門開,闖王不來,誰肯來?”《明季北略》)意思是說,隻有闖王來了,老百姓才有活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高迎祥不僅會籠絡人心,還很會打仗。公元1633年,明軍將領洪承疇率領大軍,對起義軍發起了“圍剿”。當時的起義軍被明軍包圍在黃河沿岸,眼看就要全軍覆沒。高迎祥卻一點不慌,他觀察了地形後,決定從結冰的黃河上突圍。他讓士兵們在冰麵上鋪乾草,防止打滑,然後親自率領精銳部隊,趁著夜色,從明軍的包圍圈薄弱處衝了過去。等明軍反應過來的時候,高迎祥的隊伍已經過了黃河,進入了河南境內。
這次突圍,被後世稱為“黃河冰渡”,是明末農民起義軍的一次經典戰例。《明史·流賊傳》裡記載:“迎祥乘冰渡河,陷河南,眾至十餘萬。”意思是說,高迎祥趁著黃河結冰渡過河,攻占了河南,兵力達到了十幾萬人。從此,起義軍的活動範圍從陝西、山西擴展到了河南、湖北等地,給明朝的統治造成了更大的威脅。
進入河南後,高迎祥的隊伍發展得更快了。河南的老百姓跟陝西一樣,也受夠了明朝的壓迫,見闖王來了,紛紛響應。高迎祥率領起義軍,先後攻克了洛陽、開封等地的縣城,還繳獲了明軍大量的武器和糧食。
當時的明朝,已經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困境——一方麵要應對後金後來的清朝)的進攻,另一方麵要鎮壓農民起義。朝廷能調動的兵力有限,隻能拆東牆補西牆。高迎祥看準了這一點,采取了“流動作戰”的策略——不跟明軍長時間對峙,而是四處攻城掠地,讓明軍疲於奔命。
公元1634年,高迎祥率領起義軍進入湖北,攻克了襄陽、荊州等地。明朝的湖廣巡撫苗胙土,嚇得躲在武昌城裡不敢出來,隻能向朝廷求援。崇禎皇帝急了,任命盧象升為五省總督,負責鎮壓農民起義。盧象升是明朝末年難得的良將,很會打仗,他上任後,很快就組織了一支精銳的明軍,對高迎祥的起義軍發起了進攻。
高迎祥跟盧象升打了幾仗,發現盧象升的軍隊確實不好對付——明軍裝備精良,紀律嚴明,跟之前那些一觸即潰的明軍完全不一樣。高迎祥知道,硬拚肯定不行,隻能靠計謀。他故意讓起義軍假裝戰敗,引誘盧象升追擊,然後在途中設下埋伏。盧象升果然上當,率領明軍追進了埋伏圈。高迎祥一聲令下,起義軍從四麵八方殺出來,明軍頓時亂了陣腳。這場戰鬥,明軍傷亡慘重,盧象升也差點被俘。
經此一戰,高迎祥的名氣更大了,連崇禎皇帝都知道了“闖王高迎祥”的名字,把他當成了“心腹大患”。崇禎皇帝在朝堂上發脾氣說:“朕養著你們這些大臣,連一個高迎祥都收拾不了,朕要你們何用!”《崇禎長編》)
可高迎祥根本不在乎崇禎皇帝的憤怒,他繼續率領起義軍縱橫天下。公元1635年,高迎祥在滎陽召開了“滎陽大會”——這是明末農民起義軍的一次重要會議,參加會議的有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十三家起義軍首領。會議上,大家討論了如何應對明軍的“圍剿”。有的首領主張各自為戰,有的首領主張投降明軍。就在大家爭論不休的時候,高迎祥站了出來,說:“咱們不能各自為戰,更不能投降!隻有團結起來,才能打敗明軍!”
他還提出了“分兵定向”的策略——把起義軍分成幾路,分彆向不同的方向進軍,這樣既能擴大起義的範圍,又能分散明軍的兵力。大家都覺得高迎祥的主意好,紛紛表示同意。在這次會議上,高迎祥被推舉為“盟主”,統一指揮十三家起義軍。
滎陽大會後,高迎祥率領主力部隊,向明朝的中都鳳陽進軍。鳳陽是朱元璋的老家,明朝的皇陵就在這裡,朝廷派了重兵把守。高迎祥知道,攻打鳳陽難度很大,但他也知道,一旦打下鳳陽,就能極大地打擊明朝的士氣。
為了攻打鳳陽,高迎祥做了充分的準備。他先是派人去鳳陽偵查,摸清了明軍的布防;然後又挑選了一批精銳的士兵,偽裝成明軍的士兵,混入了鳳陽城中。公元1635年正月十五,高迎祥率領起義軍,對鳳陽發起了突然進攻。城中的內應也趁機作亂,打開了城門。起義軍很快就占領了鳳陽,燒毀了明朝的皇陵和龍興寺。
攻打鳳陽,是高迎祥起義生涯的巔峰。《明史·流賊傳》裡記載:“迎祥陷鳳陽,焚皇陵,朝野震動。”意思是說,高迎祥攻占了鳳陽,燒毀了皇陵,明朝的朝廷和民間都非常震驚。崇禎皇帝得知消息後,痛哭流涕,穿著喪服在朝堂上祭拜祖先,還下了“罪己詔”,承認自己的過錯。
攻占鳳陽後,高迎祥的威望達到了頂峰,可他的麻煩也來了。首先,起義軍內部出現了矛盾——張獻忠覺得高迎祥太出風頭,不願意再受他指揮,率領自己的隊伍離開了高迎祥;李自成雖然還跟著高迎祥,但也有了自己的想法,開始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其次,明朝加大了對起義軍的鎮壓力度——崇禎皇帝任命洪承疇為三邊總督,孫傳庭為陝西巡撫,讓他們聯手鎮壓高迎祥的起義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洪承疇和孫傳庭,都是明朝末年最有軍事才能的將領。洪承疇擅長統籌全局,孫傳庭擅長指揮作戰,兩人配合默契,很快就對高迎祥的起義軍形成了包圍之勢。高迎祥率領起義軍,在河南、湖北一帶跟明軍打了幾仗,都沒能擺脫明軍的追擊,兵力也損失了不少。
公元1636年,高迎祥決定率領起義軍返回陝西。他覺得,陝西是自己的老家,老百姓支持自己,而且地形複雜,有利於跟明軍打遊擊。可他沒想到,洪承疇和孫傳庭早就料到了他的想法,在他返回陝西的必經之路——潼關,設下了埋伏。
潼關是陝西的東大門,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孫傳庭在潼關的南原一帶,布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步兵,負責引誘起義軍進入埋伏圈;第二道防線是騎兵,負責切斷起義軍的退路;第三道防線是火炮,負責對起義軍發起猛烈攻擊。
高迎祥率領起義軍來到潼關後,並沒有察覺到明軍的埋伏。他見明軍的兵力不多,以為可以輕鬆突破潼關,就下令起義軍發起進攻。起義軍剛衝進明軍的第一道防線,就聽到一聲炮響,明軍的騎兵從兩側殺了出來,火炮也開始對起義軍發起攻擊。起義軍頓時亂了陣腳,士兵們四處逃竄。
高迎祥知道自己中了埋伏,想要率領精銳部隊突圍,可明軍的包圍圈越來越小。孫傳庭親自在陣前指揮,明軍士氣大振,對起義軍發起了猛攻。戰鬥從早上一直打到晚上,起義軍傷亡慘重,屍橫遍野。高迎祥的坐騎也被明軍的火炮打死了,他隻能徒步作戰,最後因為寡不敵眾,被明軍俘虜了。
潼關之戰,高迎祥的起義軍幾乎全軍覆沒,他本人也成了明軍的階下囚。《明史·孫傳庭傳》裡記載:“傳庭設伏於潼關南原,迎祥至,伏發,大敗之,擒迎祥。”意思是說,孫傳庭在潼關南原設下埋伏,高迎祥來了之後,埋伏的明軍發起進攻,大敗起義軍,活捉了高迎祥。
高迎祥被俘後,孫傳庭派人把他押送到了北京。崇禎皇帝得知高迎祥被活捉,非常高興,下令將高迎祥“淩遲處死”——這是明朝最殘酷的刑罰之一,就是把人身上的肉一刀一刀地割下來,讓犯人在痛苦中死去。
公元1636年九月,高迎祥被押到了北京的西市刑場。刑場上擠滿了人,有來看熱鬨的老百姓,也有明朝的官員。高迎祥穿著囚服,頭發散亂,但他的腰杆卻挺得筆直,眼神裡沒有絲毫的恐懼。
行刑前,明朝的官員問他:“高迎祥,你知罪嗎?你要是現在投降,皇上或許還能饒你一命。”高迎祥冷笑一聲,說:“我何罪之有?我殺的是貪官汙吏,救的是老百姓!你們這些當官的,才是真正的罪人!想讓我投降,沒門!”
官員見高迎祥不肯投降,就下令開始行刑。劊子手拿著刀,開始一刀一刀地割高迎祥身上的肉。高迎祥疼得渾身發抖,卻始終沒有喊一聲求饒,反而對著圍觀的老百姓大喊:“兄弟們,彆害怕!隻要還有貪官汙吏在,就接著跟他們鬥!總有一天,咱們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
圍觀的老百姓裡,有很多人受過高迎祥的恩惠,見高迎祥被折磨得這麼慘,都忍不住哭了起來。有的老百姓還偷偷扔給高迎祥一些食物和水,可都被明軍的士兵攔住了。
就這樣,高迎祥在痛苦中被折磨了整整一天,才咽下了最後一口氣。他死後,明朝的官員還把他的頭顱砍下來,掛在城門上示眾,想以此來威懾其他的起義軍。可他們沒想到,高迎祥的死,不僅沒有嚇住起義軍,反而激發了起義軍的鬥誌。
後世說起明末起義,總先想到李自成、張獻忠,卻常常忽略了高迎祥。可彆忘了,是高迎祥第一個扛起“闖王”大旗,第一個把起義軍擰成一股繩,第一個敢燒明朝皇陵、敢跟明軍主力正麵硬剛。他就像一顆“火種”,點燃了明末農民反抗的火焰,即便自己被撲滅,這火焰也早已燒遍了大半個中國。
在高迎祥的老家陝西安塞,至今還流傳著不少關於他的傳說。有老人說,高迎祥當年突圍黃河時,冰麵突然裂開,是他身邊的親兵用身體架起人橋,才讓他順利過河;還有人說,高迎祥被押赴北京時,安塞的老百姓自發在路邊送行,有的給他塞乾糧,有的給他遞水,哭著喊“闖王彆走”。這些傳說未必全是真的,但足見高迎祥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他不是官府口中的“流賊”,而是能為老百姓出頭的“英雄”。
再看明朝這邊,高迎祥死後,崇禎皇帝以為這下能高枕無憂了,可他沒料到,殺了一個高迎祥,還會有第二個、第三個“高迎祥”站出來。李自成接過“闖王”大旗後,吸取了高迎祥的教訓,一邊繼續籠絡民心,一邊整頓軍隊紀律,最後真的打進了北京,推翻了大明王朝。某種程度上說,李自成的成功,離不開高迎祥打下的基礎——是高迎祥讓起義軍知道,明軍並非不可戰勝;是高迎祥讓老百姓知道,反抗才能有活路。
現在安塞的博物館裡,還陳列著據說是高迎祥用過的大刀——刀身已經鏽跡斑斑,但依然能讓人想象出當年它在戰場上的寒光;在潼關的南原,還有一塊“高迎祥被俘處”的石碑,無聲地訴說著那場改變曆史走向的戰鬥。
參考《明史》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