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刀光照膽寒,揭竿敢把大明翻。
西營鐵騎踏荊楚,大西龍旗豎蜀川。
功過難評千古謎,是非留與後人談。
若言亂世真豪傑,此公當占一席間。
公元1606年,陝西定邊的一個貧農家裡,又添了個男娃。娃爹張守忠看著這娃皺巴巴的臉,歎了口氣:“就叫‘獻忠’吧,盼著他這輩子能多沾點福氣,彆像咱這樣苦哈哈的。”可張守忠沒料到,他這兒子不僅沒“獻忠”給大明,反而成了大明王朝的“催命閻羅”——張獻忠,憑著一身狠勁和鬼點子,在明末的亂世裡殺成了“西營一哥”,最後卻在鳳凰山被一箭穿心,活成了曆史上最具爭議的“梟雄模板”,有人罵他是“殺人魔王”,有人讚他是“反明英雄”。
張獻忠的童年,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開局就是地獄模式”。陝西定邊這地方,地處黃土高原,土地貧瘠得能刮出火星子,十年九旱是常態。張獻忠打小就沒吃過幾頓飽飯,爹張守忠是個老實農民,每天刨土到天黑,也掙不下幾個錢;娘身體不好,常年臥病在床。為了貼補家用,張獻忠很小就去給地主家放羊,後來又學過鐵匠、當過貨郎,啥苦活累活都乾過。
可張獻忠這人性子野,不是個安分的主。當貨郎的時候,他見慣了官府的欺壓、地主的蠻橫,心裡早就憋了一肚子火。有次,他挑著貨郎擔路過一個驛站,被幾個驛卒攔住搶東西,張獻忠不肯給,就跟驛卒打了起來。他雖然人小,但下手狠,抄起扁擔就把驛卒打得鼻青臉腫。可驛卒咽不下這口氣,回去喊了一群人,把張獻忠打得半死,還把他的貨郎擔給燒了。
沒了活路的張獻忠,隻能四處遊蕩,後來在延綏鎮當了邊兵。邊兵這差事,聽著威風,其實就是“高危打工人”——不僅軍餉經常被克扣,還得天天跟蒙古人打仗,隨時可能丟了小命。張獻忠憑著一身力氣和敢打敢拚的勁,很快就當上了小旗管十個人的小官),可他看不慣軍官的貪贓枉法,經常跟軍官對著乾。有次,一個軍官克扣軍餉,張獻忠帶頭鬨事,把軍官的帳篷給掀了。軍官氣得要殺他,幸虧有個叫陳洪範的將領覺得他是個可造之材,偷偷把他放了。
從軍營逃出來後,張獻忠徹底沒了退路。這時候的陝西,已經亂成了一鍋粥——旱災、蝗災接連不斷,老百姓餓死了一大半,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張獻忠看著眼前的景象,心裡的火氣“噌”地就上來了:“這大明朝,根本不讓老百姓活!與其餓死,不如拚一把!”
公元1628年,也就是崇禎元年,張獻忠在米脂聚集了十八個兄弟,舉起了反旗。他給自己的隊伍起了個名字叫“西營”,還編了句口號:“殺貪官,濟貧民,跟著獻忠有飯吃!”一開始,他的隊伍隻有幾十人,隻能靠搶地主的糧食過日子,可隨著越來越多走投無路的老百姓加入,西營的規模越來越大,不到一年就發展到了幾千人。
當時的明朝官員,根本沒把張獻忠放在眼裡,覺得他就是個“小毛賊”,派幾個兵就能收拾。可他們沒想到,張獻忠打仗鬼點子特彆多——他不跟明軍硬拚,而是靠遊擊戰術,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把明軍耍得團團轉。有次,明軍派了一支千人的隊伍去圍剿他,張獻忠故意把隊伍分成幾股,假裝逃跑,引誘明軍追擊,然後在山穀裡設下埋伏,一下子就把明軍全殲了。這一戰,讓張獻忠的名氣徹底打響,連闖王高迎祥都知道了他的名字,還派人來跟他結盟。
跟高迎祥結盟後,張獻忠的隊伍發展得更快了。他跟著高迎祥,從陝西打到山西,再打到河南,一路上打了不少勝仗。張獻忠打仗有個特點——狠、準、快。他發起衝鋒的時候,總是衝在最前麵,手裡的大刀舞得虎虎生風,敵人見了都怕;他還特彆會觀察地形,總能找到明軍的薄弱環節,一擊製勝;而且他的隊伍機動性很強,今天還在河南,明天就跑到了湖北,讓明軍根本摸不著他的蹤跡。
公元1633年,張獻忠跟著高迎祥,趁著黃河結冰,渡過黃河,進入了河南。河南的老百姓跟陝西一樣,也受夠了明朝的壓迫,見西營來了,紛紛響應。張獻忠率領西營,先後攻克了洛陽、開封等地的縣城,還繳獲了明軍大量的武器和糧食。當時的河南官員在給朝廷的奏折裡說:“賊指張獻忠)勢浩大,河南百姓群起響應,如蟻附膻,不可阻擋。”《豫變紀略》)
崇禎皇帝得知消息後,急得團團轉,任命盧象升為五省總督,負責鎮壓農民起義。盧象升是明朝末年難得的良將,很會打仗,他上任後,很快就組織了一支精銳的明軍,對張獻忠的西營發起了進攻。可張獻忠根本不怕,他知道盧象升的軍隊裝備精良,就故意避開明軍的主力,率領西營鑽進了深山裡,跟明軍打遊擊。盧象升率軍追了幾個月,連西營的影子都沒見到,反而被拖得精疲力儘,最後隻能撤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公元1635年,高迎祥在滎陽召開了“滎陽大會”,張獻忠作為西營的首領,也參加了會議。會議上,大家討論如何應對明軍的“圍剿”,有的首領主張投降,有的首領主張各自為戰。就在大家爭論不休的時候,張獻忠站了出來,拍著桌子說:“投降是死,各自為戰也是死!隻有團結起來,跟明軍拚到底,才有活路!”他還提出了“分兵定向”的策略,建議把起義軍分成幾路,分彆向不同的方向進軍,分散明軍的兵力。大家都覺得張獻忠的主意好,紛紛表示同意。
滎陽大會後,張獻忠率領西營,向明朝的南直隸今江蘇、安徽一帶)進軍。南直隸是明朝的富庶之地,官府的糧倉裡堆滿了糧食,張獻忠早就惦記上了。他率領西營,一路上勢如破竹,先後攻克了鳳陽、廬州等地,還燒毀了明朝的皇陵。崇禎皇帝得知皇陵被燒,氣得痛哭流涕,穿著喪服在朝堂上祭拜祖先,還下了“罪己詔”,承認自己的過錯。《明史·莊烈帝本紀》)
可張獻忠根本不在乎崇禎皇帝的憤怒,他率領西營,繼續在南直隸一帶攻城略地,搶了不少糧食和財物。他把搶來的糧食分給老百姓,把搶來的財物分給士兵,西營的士氣越來越高,兵力也發展到了十幾萬人。當時的明朝官員,提起張獻忠就頭疼,說他是“明末第一流寇”,比高迎祥還難對付。
公元1638年,明朝派洪承疇、孫傳庭率領大軍,對農民起義軍發起了大規模的“圍剿”。高迎祥在潼關被俘,李自成的隊伍也被打得隻剩下十幾個人,躲到了商洛山裡。張獻忠的西營雖然實力較強,但也麵臨著明軍的重重包圍,處境越來越艱難。
張獻忠知道,硬拚肯定不行,隻能想彆的辦法。他琢磨來琢磨去,決定“詐降”——表麵上向明朝投降,暗地裡保存實力,等時機成熟再重新舉起反旗。他找到了明朝的將領熊文燦,給熊文燦送了很多金銀財寶,還表示願意接受朝廷的招安。熊文燦是個貪生怕死的主,見張獻忠願意投降,還送了這麼多好處,就一口答應了,還向朝廷上奏,請求招安張獻忠。
崇禎皇帝見張獻忠願意投降,非常高興,覺得終於可以平定農民起義了,就下旨招安張獻忠,封他為“副將”,讓他率領西營駐紮在穀城今湖北穀城)。張獻忠表麵上對明朝感恩戴德,暗地裡卻在穀城招兵買馬,打造武器,還偷偷跟李自成聯係,約定將來一起反明。
在穀城的一年多時間裡,張獻忠過得非常滋潤——他不用跟明軍打仗,還能從朝廷那裡領到軍餉,西營的實力也在不斷增強。明朝的官員雖然知道張獻忠在暗中搞小動作,但因為熊文燦的包庇,也不敢多說什麼。可張獻忠覺得時機差不多了,就決定重新舉起反旗。
公元1639年五月,張獻忠在穀城殺了明朝的知縣,重新舉起了反明的大旗。他率領西營,先後攻克了房縣、保康等地,還殺了明朝的將領羅岱。崇禎皇帝得知張獻忠叛逃,氣得火冒三丈,下令把熊文燦革職查辦,還任命楊嗣昌為督師,負責鎮壓張獻忠。
楊嗣昌是明朝末年的重臣,很有才能,他上任後,製定了“四正六隅”的圍剿策略,調集了十幾萬明軍,對張獻忠的西營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張獻忠率領西營,在湖北、四川一帶跟明軍打了幾仗,都沒能擺脫明軍的追擊,兵力也損失了不少。
可張獻忠是個“反明老油條”,他知道楊嗣昌的圍剿策略雖然厲害,但明軍的內部並不團結,很多將領都不願意賣命。於是,他就采取了“拖字訣”——率領西營在四川、湖北一帶四處遊蕩,跟明軍打遊擊,把明軍拖得精疲力儘。楊嗣昌率領明軍追了張獻忠幾個月,連西營的影子都沒見到,反而因為水土不服,軍隊裡爆發了瘟疫,死傷慘重。
公元1641年,張獻忠率領西營,突然回師湖北,攻克了襄陽。襄陽是明朝的軍事重鎮,儲存了大量的糧食和武器,而且還是襄王朱翊銘的封地。張獻忠殺了襄王朱翊銘,還把襄陽的糧倉打開,把糧食分給老百姓。楊嗣昌得知襄陽被攻克,襄王被殺,氣得吐血而亡。《明史·楊嗣昌傳》)
襄陽之戰後,張獻忠的西營重新振作起來,兵力也發展到了幾十萬人。他率領西營,繼續在中原一帶縱橫馳騁,明朝的軍隊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崇禎皇帝看著張獻忠越來越強,卻一點辦法都沒有,隻能在朝堂上唉聲歎氣。
公元1643年,張獻忠率領西營,攻克了武昌。武昌是明朝的湖廣省會,也是長江中遊的重要城市。張獻忠在武昌自稱“大西王”,設置了文武官員,還開倉放糧,救濟老百姓。當時的武昌老百姓,見張獻忠當了大西王,還能給他們分糧食,都非常高興,紛紛加入西營。
可張獻忠覺得武昌不是長久之地,他想找一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政權。經過一番考察,他把目標放在了四川。四川地勢險要,四周都是高山,中間是成都平原,物產豐富,而且明朝的統治在這裡比較薄弱,很適合建立根據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公元1644年,張獻忠率領西營,從武昌出發,向四川進軍。四川的明朝官員,得知張獻忠要來,都嚇得魂飛魄散,有的棄城而逃,有的開城投降。張獻忠率領西營,一路上勢如破竹,先後攻克了重慶、成都等地。
攻克成都後,張獻忠在成都正式稱帝,建立了“大西”政權,改元“大順”。他封自己的妻子劉氏為皇後,兒子張可望為世子,還設置了內閣、六部等官職,製定了法律,征收賦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張獻忠還采取了一係列措施:
1.安撫百姓:他下令開倉放糧,救濟四川的老百姓,還減免了四川的賦稅,讓老百姓能夠安心種地。
2.整頓軍隊:他製定了嚴格的軍規,嚴禁士兵擾民,如果有士兵違反軍規,輕則打板子,重則砍頭。
3.選拔人才:他開科取士,選拔四川的讀書人當官,讓他們為大西政權效力。
在張獻忠的治理下,四川的社會秩序逐漸穩定下來,老百姓的生活也有所改善。當時的四川老百姓,對張獻忠的評價還不錯,有的甚至說:“張獻忠雖然狠,但他比明朝的官員強多了,至少他能讓我們有飯吃。”
可張獻忠的統治也麵臨著很多問題。首先,明朝的殘餘勢力還在四川各地活動,他們不斷發動叛亂,給大西政權帶來了很大的威脅。其次,清軍已經入關,開始向南方進軍,很快就會打到四川。最後,大西政權的內部也存在矛盾,一些將領因為權力分配問題,對張獻忠心懷不滿。
公元1646年,清軍在吳三桂的帶領下,向四川進軍。張獻忠得知清軍要來,非常憤怒,他決定率領大西軍,跟清軍決一死戰。可大西軍的將領們,有的害怕清軍的實力,有的想投降清軍,根本不願意跟清軍打仗。張獻忠雖然多次下令出兵,但將領們都找各種理由推脫。
張獻忠知道,大西政權已經岌岌可危,他必須儘快想辦法扭轉局麵。於是,他決定親自率領精銳部隊,去攻打清軍的先鋒部隊。可他沒想到,自己的行蹤早就被清軍的探子發現了。清軍的將領豪格,得知張獻忠要來,就在鳳凰山設下了埋伏。
公元164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張獻忠率領大軍,來到了鳳凰山。他見這裡地勢險要,心裡有些懷疑,但還是率領大軍繼續前進。就在大西軍進入清軍的埋伏圈時,豪格一聲令下,清軍的伏兵從四麵八方殺了出來。大西軍頓時亂了陣腳,士兵們四處逃竄。
張獻忠知道自己中了埋伏,想要率領精銳部隊突圍,可清軍的攻勢越來越猛。就在這時候,清軍的一個將領雅布蘭,看到了張獻忠,他拿起弓箭,一箭射向張獻忠。這一箭正好射中了張獻忠的胸口,張獻忠慘叫一聲,倒在地上。《清史稿·豪格傳》)
張獻忠死後,大西軍群龍無首,很快就被清軍打敗了。他的兒子張可望、張定國等人,率領殘餘的大西軍,逃往雲南、貴州一帶,繼續抵抗清軍。而張獻忠建立的大西政權,也隨著他的死亡,徹底土崩瓦解了。
張獻忠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也充滿了爭議。有人說他是“反明英雄”——他領導的農民起義,推翻了明朝在四川的統治,給了老百姓希望。他在四川采取的一係列措施,比如安撫百姓、整頓軍隊、選拔人才,都有利於四川的發展。而且,他在抗清鬥爭中,也表現出了堅定的立場,不願意向清軍投降,這種精神值得敬佩。
也有人說他是“殺人魔王”——他在起義過程中,殺了很多人,尤其是在四川,據說他殺了幾十萬甚至幾百萬老百姓。還有人說他在四川實行了“屠蜀”政策,把四川的老百姓幾乎殺絕了。這些說法雖然有些誇張,但張獻忠在起義過程中,確實殺了不少人,給社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
其實,張獻忠就是一個複雜的曆史人物,不能簡單地用“英雄”或“惡魔”來評價他。他生活在一個黑暗的時代,明朝的腐朽統治,讓老百姓活不下去,他走上起義的道路,是被逼無奈。他在起義過程中,雖然殺了很多人,但他殺的大多是貪官汙吏、地主惡霸,對於老百姓,他還是比較愛護的。他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後,采取的一係列措施,也確實有利於四川的穩定和發展。
可他也有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他性格暴躁,容易衝動,在處理一些問題時,過於殘忍,殺了一些無辜的人。而且,他在建立大西政權後,沒有製定長遠的戰略規劃,也沒有處理好內部矛盾,導致大西政權很快就走向了滅亡。
如今,幾百年過去了,張獻忠的故事還在被人們津津樂道。在他的老家陝西定邊,還有他的故居和紀念館,每年都有很多人去參觀;在四川成都,還有“張獻忠沉銀”的傳說,近年來,考古學家在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發現了大量的文物,這些文物大多是張獻忠當年沉在江裡的財寶,也印證了“張獻忠沉銀”的傳說並非空穴來風。
參考《明史》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