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世將起烽煙,一叛清廷一附明。
反複終成階下客,榮華落儘夢難圓。
金階曾沐皇家寵,鐵檻空留罪臣憐。
若守初心安爵位,何至血濺法場前?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的鑼鼓聲震得山海關都在顫,遼東耿家的府邸裡,剛出生的耿精忠正被奶娘抱在懷裡。他爹耿繼茂看著這粉雕玉琢的娃,摸著下巴琢磨:“咱耿家從爺爺耿仲明起就跟著大清乾,到我這代封了靖南王,這小子將來得把家業守住,可彆出啥岔子。”可耿繼茂沒料到,幾十年後,他這寶貝兒子不僅沒守住家業,反而把耿家折騰得滿門抄斬,自己也落了個淩遲處死的下場,活成了康熙朝“三藩之亂”裡最典型的“反複無常第一人”。
耿精忠的起點,比明末那些苦哈哈的起義軍高到天上去了。他家是實打實的“將門世家”,爺爺耿仲明早年跟著努爾哈赤打天下,是清朝的開國功臣,後來被封為靖南王;爹耿繼茂子承父業,繼續當靖南王,還奉命鎮守福建,手裡握著兵權,在當地說一不二。用現在的話說,耿精忠就是“官n代+富二代”,剛出生就贏在了起跑線上。
小時候的耿精忠,那叫一個風光。彆的小孩還在玩泥巴的時候,他已經穿著綾羅綢緞,跟著名師讀書習武;彆的小孩還在為一頓飽飯發愁的時候,他已經能使喚上百個仆人,出門前呼後擁。耿精忠腦子靈光,讀書過目不忘,習武也有模有樣,爹耿繼茂看在眼裡,喜在心裡,覺得這兒子將來肯定能成大器,把耿家的爵位發揚光大。
不過,耿精忠也有個毛病——自視甚高,覺得自己出身將門,比誰都厲害,誰都得讓著他。在福建的時候,他經常帶著家丁在街上閒逛,看到不順眼的人,就讓人上去揍一頓;看到喜歡的東西,不管是店家的還是老百姓的,直接搶過來就走。當地的官員知道他是靖南王的兒子,誰敢管?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老百姓更是敢怒不敢言。
公元1671年,耿繼茂去世,耿精忠順理成章地繼承了靖南王的爵位,這一年他才27歲。剛當上靖南王的耿精忠,更是飄得沒邊了。他在福建大興土木,擴建王府,把王府修得比皇宮還氣派;他還效仿皇帝,選了不少美女充實後宮,每天花天酒地,日子過得比康熙皇帝還滋潤。《清史稿·耿精忠傳》裡記載:“精忠襲爵,益驕縱,擅署官吏,苛派百姓,福建大擾。”意思是說,耿精忠繼承爵位後,更加驕橫放縱,擅自任命官員,對老百姓苛捐雜稅,把福建搞得雞犬不寧。
這時候的耿精忠,雖然驕橫,但還沒敢跟朝廷叫板。畢竟清朝剛統一全國沒多久,康熙皇帝雖然年輕,但手裡有重兵,耿精忠知道,真要是跟朝廷翻臉,自己未必能占到便宜。可他沒想到,一場更大的風暴,正在向他襲來——平西王吳三桂,要反了!
康熙皇帝繼位後,看著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這三個藩王,心裡很不是滋味。這三個藩王手裡握著重兵,占據著雲南、廣東、福建三個大省,不僅不聽朝廷號令,還每年要朝廷撥大量的軍餉,簡直就是三個“國中之國”。康熙皇帝覺得,這三藩不除,早晚是個大麻煩,於是在公元1673年,下令“撤藩”——讓三個藩王交出兵權,搬到京城去住。
撤藩令一下,吳三桂第一個不願意了。他在雲南經營了十幾年,早就把雲南當成了自己的地盤,怎麼可能輕易交出去?於是,吳三桂在雲南豎起“反清複明”的大旗,宣布造反。尚可喜倒是願意撤藩,可他兒子尚之信不願意,軟禁了尚可喜,也跟著吳三桂反了。
這下輪到耿精忠犯難了。他要是不反,吳三桂肯定會來打他,尚可喜也會跟他翻臉;他要是反了,又怕打不過朝廷,到時候耿家就全完了。就在耿精忠猶豫不決的時候,吳三桂派人來了。來的人是吳三桂的親信,給耿精忠帶了一封親筆信,信裡說:“咱們都是明朝的舊臣,現在清朝無道,咱們應該聯合起來,反清複明,恢複漢人江山。你要是跟我一起反,將來成功了,福建還是你的,我還能保你當更大的官。”
耿精忠看著信,心裡的小算盤打得劈啪響。他覺得,吳三桂手裡有十幾萬大軍,尚可喜也反了,自己再反,三個藩王聯手,肯定能打敗朝廷。到時候,自己不僅能保住福建,還能擴大地盤,說不定還能當個皇帝。於是,耿精忠一咬牙,決定跟著吳三桂反了。
公元1674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州豎起“反清複明”的大旗,宣布造反。他還仿照明朝的製度,任命了文武官員,封自己為“總統兵馬大將軍”,然後率領大軍,從福建出發,向浙江、江西等地進攻。耿精忠的軍隊一開始打得很順利,清軍沒想到耿精忠會突然造反,毫無防備,浙江的溫州、台州,江西的建昌、饒州等地,很快就被耿精忠的軍隊占領了。
耿精忠見自己打了勝仗,更加得意忘形。他在福建下令,凡是清朝的官員,要麼投降,要麼被殺;凡是老百姓,都要剪掉辮子,恢複明朝的服飾。他還派人去聯係台灣的鄭經,想讓鄭經也來幫忙反清。鄭經倒是來了,可他不是來幫忙的,而是來搶地盤的——鄭經趁著耿精忠跟清軍打仗,占領了福建的漳州、泉州等地,氣得耿精忠直罵娘。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耿精忠的好日子沒過多久,康熙皇帝就派大軍來鎮壓了。康熙皇帝任命康親王傑書為奉命大將軍,率領大軍,從浙江出發,進攻耿精忠的軍隊。傑書是清朝的宗室親王,很有軍事才能,他率領的清軍,裝備精良,紀律嚴明,跟耿精忠那些隻會欺負老百姓的軍隊完全不一樣。
耿精忠的軍隊一開始還能跟清軍打打,可沒過多久,就開始節節敗退。首先,耿精忠的軍隊缺乏統一指揮,將領們各自為戰,有的將領還貪生怕死,遇到清軍就逃跑;其次,耿精忠對老百姓苛捐雜稅,老百姓早就恨透了他,紛紛起來反抗,給清軍當向導,提供情報;最後,吳三桂和鄭經不僅不幫忙,反而還拖耿精忠的後腿——吳三桂忙著在雲南、貴州擴充地盤,根本不管耿精忠;鄭經則在福建搶地盤,跟耿精忠打了起來。
公元1675年,清軍攻克了浙江的溫州、台州等地,逼近福建。耿精忠見勢不妙,趕緊派人去跟吳三桂求援,可吳三桂根本不搭理他。耿精忠又派人去跟鄭經談判,想讓鄭經撤軍,可鄭經不僅不撤軍,反而提出要耿精忠把漳州、泉州等地讓給他,否則就繼續跟他打。耿精忠沒辦法,隻能答應鄭經的條件,把漳州、泉州讓給了鄭經,這才暫時穩住了鄭經。
可這並沒有改變耿精忠的處境。公元1676年,傑書率領清軍,攻克了福建的衢州、建寧等地,直逼福州。耿精忠的軍隊傷亡慘重,有的將領投降了清軍,有的將領逃跑了,耿精忠手裡已經沒多少兵了。耿精忠看著城外的清軍,心裡慌了——他知道,再打下去,自己肯定會被清軍活捉,到時候下場肯定很慘。
就在耿精忠走投無路的時候,傑書派人來勸降了。傑書給耿精忠帶了一封信,信裡說:“你本來是清朝的靖南王,是被吳三桂脅迫才造反的。現在隻要你投降,皇上可以饒你一命,還能保留你的爵位。要是你不投降,等清軍攻破福州,你和你的家人就全完了。”
耿精忠看著信,心裡糾結得很。他想投降,可又怕康熙皇帝說話不算數,到時候還是會殺了他;他想繼續抵抗,可手裡又沒兵,根本打不過清軍。最後,耿精忠還是選擇了投降——他覺得,隻要能保住性命,以後還有機會東山再起。
公元1676年十月,耿精忠打開福州城門,向傑書投降。傑書按照康熙皇帝的旨意,沒有殺耿精忠,而是把他押送到了北京,聽候康熙皇帝發落。耿精忠以為自己撿回了一條命,可他沒想到,這隻是他噩夢的開始。
耿精忠被押送到北京後,康熙皇帝並沒有立刻殺他,而是把他關了起來。康熙皇帝之所以不殺他,是因為當時吳三桂還在造反,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也還在抵抗,康熙皇帝想利用耿精忠,來招降其他的叛軍將領。
可耿精忠並沒有老實待著,他在監獄裡還不安分,跟其他的叛軍俘虜密謀,想趁機逃跑,然後再去投靠吳三桂。結果,他們的密謀被監獄的看守發現了,報告給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得知後,非常生氣——他覺得,耿精忠反複無常,根本不值得信任,留著他就是個隱患。
公元1680年,吳三桂的叛軍被清軍平定,尚之信也被處死,清朝的統治徹底穩定了下來。這時候,康熙皇帝覺得,該收拾耿精忠了。康熙皇帝下令,把耿精忠從監獄裡提出來,交給刑部審訊。刑部經過審訊,認定耿精忠犯了“謀反罪”,判處他淩遲處死,他的家人也被判處死刑。
公元1682年正月,耿精忠被押到了北京的西市刑場。刑場上擠滿了人,有來看熱鬨的老百姓,也有清朝的官員。耿精忠穿著囚服,頭發散亂,臉色蒼白,再也沒有了當年靖南王的威風。他看著圍觀的老百姓,心裡充滿了恐懼,不停地向清朝的官員求饒,可官員們根本不理他。
行刑前,刑部的官員宣讀了耿精忠的罪狀:“耿精忠身為清朝的靖南王,受朝廷厚恩,卻不思報效,反而勾結吳三桂、尚之信等人,起兵謀反,殘害百姓,罪大惡極,應淩遲處死,其家人應處斬。”
宣讀完畢後,劊子手拿著刀,開始一刀一刀地割耿精忠身上的肉。耿精忠疼得大喊大叫,不停地求饒,可沒人理會他。老百姓看著耿精忠的慘狀,沒有一個同情他的——他們都記得,耿精忠造反的時候,對老百姓苛捐雜稅,殘害百姓,現在他落得這個下場,都是他罪有應得。
就這樣,耿精忠在痛苦中被折磨了整整一天,才咽下了最後一口氣。他的家人也被押到了刑場,全部被處死。曾經風光無限的靖南王耿家,就這樣徹底覆滅了。《清史稿·耿精忠傳》裡記載:“康熙二十一年,精忠伏誅,籍其家,子孫悉戍邊。”意思是說,康熙二十一年,耿精忠被處死,他的家產被沒收,子孫都被發配到邊疆當兵。
耿精忠的一生,是反複無常的一生,也是悲劇的一生。他出身將門,本來可以安安穩穩地當他的靖南王,享受榮華富貴,可他卻因為貪婪和野心,跟著吳三桂造反,最後落得個淩遲處死、滿門抄斬的下場。
曆史學家在評價耿精忠的時候,大多認為他是一個“反複無常的叛將”。他本來是清朝的官員,受朝廷厚恩,卻不思報效,反而起兵謀反,給國家和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他在造反過程中,對老百姓苛捐雜稅,殘害百姓,失去了民心;他還被吳三桂和鄭經坑害,導致戰局逆轉,最後隻能投降。投降後,他還不安分,想趁機逃跑,繼續謀反,最終被康熙皇帝處死,這都是他罪有應得。
參考《清史稿》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