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父遺誌守東溟,力挽狂瀾抗滿清。
治島興農開景運,揮師跨海振威名。
奈何內耗傷元氣,終究塵緣付逝英。
一代雄才雖落幕,猶留青史記征程。
公元1642年,福建廈門的鄭府內,一聲嬰兒的啼哭打破了清晨的寧靜。鄭成功抱著剛出生的兒子,看著小家夥皺巴巴的臉蛋,想起自己剛被隆武帝賜姓“朱”不久,意氣風發地說:“就叫‘經’吧,望他能繼承家業,經世濟民,完成我抗清複明的大業!”彼時的鄭成功不會想到,這個兒子未來確實接過了他的旗幟,在台灣撐起了南明最後的火種,卻也因內憂外患,讓這份事業一步步走向黃昏,活成了明末清初海峽兩岸史上“守成者”的複雜縮影。
鄭經的童年,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含著金湯匙出生,卻裹著一層爭議”。作為鄭成功的嫡長子,他從小就被當作接班人培養——四歲跟著父親學騎馬,六歲開始讀《孫子兵法》,十歲就能熟練背誦儒家經典,妥妥的“天之驕子”配置。可偏偏在私生活上,他捅了個大簍子,差點斷送了自己的繼承之路。
公元1659年,17歲的鄭經娶了南明兵部尚書唐顯悅的孫女唐氏為妻。唐氏出身名門,端莊賢淑,可鄭經就是不喜歡,反而跟自己的四弟鄭睿的乳母陳氏暗生情愫,還偷偷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鄭克臧。這事要是放在普通人家,頂多是家庭糾紛,可放在鄭成功這樣的“抗清領袖”家裡,就是天大的醜聞。
唐顯悅得知後,氣得差點背過氣,直接寫信給鄭成功,把鄭經罵得狗血淋頭:“你自己是國姓爺,天天講忠孝節義,怎麼教出這麼個兒子?跟乳母私通生子,簡直是敗壞門風!你要是不管,以後誰還會跟你抗清?”《台灣外記》)鄭成功本就因為北伐南京失敗心情鬱悶,看到這封信後,更是火冒三丈,當即下令讓廈門的部將處死鄭經、陳氏和剛出生的鄭克臧。
可廈門的部將們哪敢動手——鄭經是鄭成功的唯一嫡子,要是殺了他,鄭成功的事業就沒人繼承了。他們隻能陽奉陰違,把鄭經軟禁起來,一邊拖延時間,一邊勸鄭成功消氣。就在這僵持的時候,公元1662年五月,鄭成功在台灣病逝的消息傳來,廈門頓時亂成了一鍋粥。
當時鄭成功的弟弟鄭襲鄭芝龍的第五子)在台灣,想趁機奪取繼承權,就散布謠言說“鄭經品行不端,不配繼承王位”,還拉攏了台灣的一些將領,準備自立為“延平郡王”。鄭經得知後,也顧不上軟禁了,趕緊在廈門召集父親的舊部,哭著說:“我爹一生抗清,現在他走了,我弟弟卻想奪權,咱們不能讓我爹的心血白費!”
好在鄭成功的老部下大多支持鄭經——畢竟鄭經是嫡長子,再怎麼說也比旁支的鄭襲名正言順。公元1662年十一月,鄭經率領大軍從廈門出發,橫渡台灣海峽,去討伐鄭襲。鄭襲的軍隊根本不是鄭經的對手,沒打幾仗就投降了。鄭經順利進入台灣,在熱蘭遮城今安平)正式繼承“延平郡王”之位,還追諡父親鄭成功為“武王”,算是正式接過了抗清守台的大旗。
剛上台的鄭經,麵臨的局麵堪稱“地獄難度”。一方麵,台灣剛從荷蘭人手裡收複不到一年,很多地方還是荒山野嶺,老百姓大多靠打獵、捕魚為生,糧食根本不夠吃;另一方麵,清軍已經占領了福建、廣東等地,對台灣實行“海禁”政策,禁止大陸的商船跟台灣貿易,台灣的物資供應成了大問題。
更頭疼的是,軍隊裡人心惶惶——很多士兵是跟著鄭成功從大陸來的,想家想得厲害,還有人覺得跟著鄭經沒前途,偷偷逃跑。鄭經知道,要是不解決這些問題,彆說抗清了,台灣能不能守住都成問題。他咬著牙說:“我爹能收複台灣,我就能把台灣建好!”
首先,鄭經解決了“吃飯問題”。他沿用了父親鄭成功的“屯墾政策”,把軍隊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負責防守,另一部分跟老百姓一起開墾荒地。他還規定,士兵開墾的土地,收獲的糧食一半歸軍隊,一半歸自己,老百姓開墾的土地,前三年不用交稅。這政策一出來,大家的積極性一下子就上來了——士兵們覺得“有奔頭”,老百姓覺得“能活命”,很快,台灣的西部平原就種滿了水稻、甘蔗,糧食產量一年比一年高,不僅夠軍隊和老百姓吃,還能存下不少。
然後,鄭經解決了“錢的問題”。清軍搞“海禁”,不讓大陸商船來台灣,鄭經就把目光投向了東南亞。他派船隊去菲律賓、越南、泰國等地,跟當地的商人做生意,把台灣的蔗糖、樟腦、鹿皮運出去,換回絲綢、瓷器、藥材等物資。為了方便貿易,他還在台灣鑄造了“永曆通寶”銅錢,統一了貨幣。很快,台灣就成了東南亞的貿易重鎮,商船來來往往,熱鬨得不行。
除了經濟,鄭經還特彆重視教育。他在台灣設立了“國子監”,讓台灣的貴族子弟和優秀的平民子弟能讀書;還在各個府縣設立了“府學”“縣學”,請大陸來的儒生來當老師。他說:“要想讓台灣長久,就得讓老百姓有文化,知道忠孝節義。”《台灣府誌》)在他的推動下,台灣的文化教育發展得很快,越來越多的老百姓能讀書寫字,不再是以前荷蘭人統治時的“蠻夷之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短短幾年時間,台灣就從一個荒涼的島嶼,變成了“糧倉滿、商船多、學堂興”的樂土。連清朝的官員都在奏折裡說:“鄭經在台灣搞得有聲有色,要是再讓他發展下去,恐怕會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清聖祖實錄》)
公元1673年,清朝發生了一件大事——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的孫子)因為不滿康熙帝削藩,紛紛起兵反清,史稱“三藩之亂”。這消息傳到台灣,鄭經高興得差點跳起來——他等這個機會等了十幾年了!
當時清軍的主力都被三藩叛軍牽製在雲南、廣東、福建等地,東南沿海的防守非常薄弱。鄭經覺得,這是收複大陸的最好機會,就對部下說:“我爹當年北伐沒成功,現在三藩反清,咱們要是能跟他們聯手,一定能打敗清軍,恢複明朝!”
公元1674年,鄭經率領大軍從台灣出發,橫渡海峽,進攻福建。當時福建的清軍守將是耿精忠靖南王),他本來就反清,見鄭經來了,就跟鄭經結盟,約定“一起打清軍,打下的地盤一人一半”。鄭經的軍隊士氣大振,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就攻克了漳州、泉州、廈門等重鎮,把清軍打得落花流水。
這是鄭經抗清生涯中最高光的時刻——他不僅收複了父親當年失去的廈門、漳州等地,還把勢力範圍擴展到了廣東的潮州、惠州一帶。當時南明的殘餘勢力都把鄭經當成“希望”,紛紛派人來跟他聯絡,有的還表示願意歸順他。鄭經也意氣風發,在廈門設立了“中書省”,任命官員,處理政務,大有“恢複明朝故土”的架勢。
可好景不長,鄭經很快就跟盟友耿精忠鬨掰了。原因很簡單——分地盤的時候,兩人都想多占一點。耿精忠覺得,福建本來是他的地盤,鄭經隻是“幫忙”,不該占那麼多;鄭經覺得,自己的軍隊打了很多硬仗,占點地盤是應該的。兩人從盟友變成了敵人,開始互相攻打。清軍趁機派大軍進攻福建,鄭經和耿精忠都被清軍打敗,鄭經隻能率領殘兵敗將退回台灣。
這次北伐失敗,對鄭經的打擊特彆大。他回到台灣後,整天悶悶不樂,有時候還會對著父親鄭成功的畫像歎氣:“爹,兒子沒用,沒能完成您的大業。”《台灣外記》)更糟糕的是,這次北伐不僅損失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資,還讓台灣的老百姓對他產生了不滿——很多士兵是老百姓的親人,戰死在了大陸,老百姓覺得“鄭經為了自己的野心,讓我們家破人亡”。
北伐失敗後,鄭經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首先是“外患”——清軍在平定三藩之亂後,開始把精力放在台灣上。康熙帝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讓他訓練水師,準備進攻台灣。施琅原本是鄭成功的部將,後來因為跟鄭成功有矛盾,投降了清朝,對台灣的情況非常了解,是鄭經最害怕的對手。
然後是“內憂”——台灣的官員分成了兩派,一派是“大陸派”,大多是跟著鄭成功從大陸來的老臣,主張繼續抗清;另一派是“台灣派”,大多是台灣本地的官員和士紳,覺得抗清沒希望,主張跟清朝議和。兩派經常吵架,有時候還會互相陷害,把台灣的朝政搞得一團糟。
更讓鄭經頭疼的是“繼承人問題”。他的長子鄭克臧是跟乳母陳氏生的,雖然聰明能乾,卻因為母親的身份,一直不被“大陸派”的老臣認可;他的次子鄭克塽是跟正妻唐氏生的,出身名門,卻性格懦弱,沒什麼本事。“大陸派”的老臣支持鄭克塽,“台灣派”的官員支持鄭克臧,兩派為了繼承人的問題,鬨得不可開交。
鄭經夾在中間,左右為難。他其實更喜歡長子鄭克臧,覺得鄭克臧有自己年輕時的樣子,能守住台灣;可他又不敢得罪“大陸派”的老臣,這些人都是父親的舊部,要是得罪了他們,自己的地位就不穩了。這種焦慮讓鄭經的身體越來越差,他開始沉迷於酒色,想通過這種方式逃避現實。
公元1680年,清軍進攻廈門,鄭經的軍隊再次戰敗,廈門、漳州等地又被清軍占領。鄭經徹底放棄了抗清的念頭,回到台灣後,就把朝政交給了長子鄭克臧和大臣陳永華鄭成功的謀士陳近南的原型),自己則躲在府裡,天天喝酒、看戲,身體越來越差。
公元1681年正月,鄭經在台灣的安平古堡病逝,年僅39歲,跟他父親鄭成功去世時的年齡一模一樣。他臨死前,拉著鄭克臧的手說:“台灣就交給你了,你一定要守住,彆讓我和你爺爺的心血白費。”可他沒想到,自己死後,台灣很快就陷入了更大的混亂——“大陸派”的老臣馮錫範、劉國軒等人,不滿鄭克臧繼位,就偽造遺詔,殺死了鄭克臧,立鄭克塽為“延平郡王”。台灣的實力因為這次內亂,大大削弱,為後來清軍收複台灣埋下了伏筆。
鄭經的一生,充滿了爭議和遺憾。他繼承了父親鄭成功的遺誌,在台灣堅守了19年,把台灣從一個荒涼的島嶼,建設成了“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樂土,這是他的功績;可他在抗清過程中,因為戰略失誤和內部分裂,多次錯失良機,最終沒能完成父親的大業,這是他的遺憾。
曆史學家對鄭經的評價,一直不高,很多人覺得他“不如父親鄭成功有遠見,也不如兒子鄭克臧有能力”,隻是一個“過渡性的人物”。可實際上,鄭經的貢獻被嚴重低估了——要是沒有他在台灣的19年治理,台灣可能早就因為糧食短缺、物資匱乏而崩潰了;要是沒有他多次抗清,南明的火種可能早就熄滅了。
鄭經在台灣的治理,對後世影響深遠。他推行的“屯墾政策”,讓台灣的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為後來台灣成為“東方糧倉”奠定了基礎;他推動的對外貿易,讓台灣跟東南亞建立了緊密的聯係,促進了台灣的經濟發展;他重視教育,讓中華文化在台灣得到了傳播,增強了台灣老百姓的民族認同感。這些貢獻,都值得被銘記。
當然,鄭經也有很多缺點。他在私生活上不檢點,差點斷送了自己的繼承之路;他在抗清過程中,跟盟友耿精忠鬨掰,導致北伐失敗;他晚年沉迷酒色,荒廢朝政,讓台灣陷入了內亂。這些缺點,也讓他成為了一個“不完美的英雄”。
參考《台灣外記》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