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烽煙起怒濤,撚軍旗下出英豪。
馳驅萬裡摧清寨,轉戰千營斬敵梟。
孤旅西奔終失路,黃沙埋骨恨難消。
至今淮水東流處,猶憶將軍破陣飆。
張宗禹的童年,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含著金鑰匙出生”。他家在雉河集是有名的地主,家裡有幾百畝地、幾十間房,還有不少佃戶。張宗禹從小就不用愁吃穿,還跟著私塾先生讀書,琴棋書畫也學了點皮毛,妥妥的“富二代+文化人”配置。
可張宗禹跟彆的地主少爺不一樣——他不喜歡整天泡在書房裡讀“之乎者也”,反而喜歡跟家裡的長工、佃戶聊天,聽他們講地裡的苦、官府的壞。有次,村裡的佃戶王二因為交不起租子,被他爹張富新的管家打得頭破血流,張宗禹看到後,當場就跟管家吵了起來,還偷偷給了王二一些銀子。這事讓張富新又氣又無奈:“你這娃,胳膊肘怎麼往外拐?”
張宗禹之所以“胳膊肘往外拐”,是因為他看清了晚清的爛攤子。當時的清朝,早就沒了“康乾盛世”的風光——鴉片戰爭剛打完,朝廷賠了錢又丟了臉;國內苛捐雜稅一大堆,官員們還層層盤剝,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比黃連還苦。安徽亳州這地方,更是天災人禍不斷,旱災、水災輪流來,加上官府不管不顧,很多老百姓隻能賣兒賣女,甚至被逼得揭竿而起。
公元1852年,撚軍在雉河集起義,首領是張宗禹的族叔張樂行。張樂行早就看不慣清朝的統治,拉起一支隊伍,提出“殺貪官、救百姓”的口號,很快就聚集了幾萬人。張宗禹看著族叔帶領鄉親們反抗清朝,心裡早就按捺不住了——他覺得,與其當一個看著老百姓受苦的地主少爺,不如跟著族叔一起,為老百姓拚一條活路。
可張富新堅決反對:“咱們家吃穿不愁,你跟著他們瞎鬨什麼?要是被官府抓住,可是要殺頭的!”張宗禹卻鐵了心:“爹,現在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咱們家的好日子,也是靠剝削老百姓來的。我不能看著鄉親們受苦,就算是殺頭,我也要去!”
公元1853年,張宗禹偷偷離開家,找到了張樂行的撚軍隊伍。張樂行見侄子來了,又驚又喜:“你這娃,膽子可真不小!既然來了,就跟著叔乾,咱們一起打貪官、救百姓!”就這樣,22歲的張宗禹,告彆了地主少爺的生活,成了撚軍的一名普通士兵,開始了他的抗清生涯。
剛加入撚軍的時候,張宗禹沒啥名氣,就是個跟著大部隊衝鋒的小兵。可他天生就會打仗,不僅膽子大,還特彆會動腦子——彆人打仗靠蠻乾,他打仗靠計謀,很快就在隊伍裡嶄露頭角。
有次,撚軍跟清軍的綠營兵打仗。綠營兵裝備比撚軍好,人數也比撚軍多,撚軍打得很吃力,眼看就要敗退。張宗禹見情況不妙,偷偷帶著幾個親信,繞到清軍的後方,把清軍的糧草給燒了。清軍見糧草沒了,一下子就慌了神,撚軍趁機發起進攻,把清軍打得大敗。
張樂行得知後,對張宗禹刮目相看:“沒想到你這娃還有這本事!以後你就跟著我,當我的參謀!”從此,張宗禹成了張樂行的得力助手,跟著他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少戰功。
張宗禹打仗有個特點——特彆擅長騎兵戰術。他知道撚軍的優勢是騎兵,清軍的優勢是步兵和火器,所以他發明了“打了就跑,跑了再打”的遊擊戰術。每次跟清軍打仗,他都先派騎兵去騷擾清軍,把清軍的陣型打亂,然後再率領主力部隊衝鋒,打完之後立刻撤退,讓清軍連人影都抓不到。
公元1855年,撚軍在雉河集召開會議,張樂行被推舉為“大漢明命王”,張宗禹因為戰功卓著,被封為“領兵元帥”。這一年,張宗禹才24歲,就已經成了撚軍的高級將領,手下有幾萬士兵,成了清軍眼中的“硬骨頭”。
清軍為了消滅撚軍,派了名將袁甲三率領大軍來“圍剿”。袁甲三是清朝的老臣,打過不少仗,經驗豐富,他一來就把雉河集團團包圍,想把撚軍困死在裡麵。張樂行急得團團轉,問張宗禹:“咱們現在怎麼辦?再不突圍,就真的要完蛋了!”
張宗禹卻一點不慌:“袁甲三雖然厲害,但他的軍隊都是步兵,咱們是騎兵,隻要咱們能衝出包圍圈,就能擺脫他們。我有個主意,咱們可以假裝投降,趁清軍放鬆警惕的時候,突然突圍!”
張樂行覺得這個主意好,就派人去跟袁甲三談判,說願意投降。袁甲三果然上當,下令清軍放鬆警惕,準備接受撚軍投降。可就在清軍準備接收投降的時候,張宗禹率領騎兵突然衝出,像一把尖刀一樣,把清軍的包圍圈撕開了一個口子。張樂行趁機率領主力部隊突圍,順利逃出了雉河集。
袁甲三得知後,氣得差點吐血:“我怎麼就中了這小子的計!”《清史稿·袁甲三傳》)經此一戰,張宗禹的名氣更大了,清軍將領們一聽到他的名字,就頭疼不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突圍後的撚軍,在張宗禹的建議下,開始跟太平軍合作。當時的太平軍,在洪秀全的領導下,已經占領了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國”政權,是清朝最大的威脅。撚軍和太平軍合作後,實力更加強大,開始在安徽、河南、山東一帶縱橫馳騁,打得清軍節節敗退。
公元1860年,張宗禹率領撚軍進攻江蘇徐州。徐州是清朝的重鎮,防守嚴密,清軍派了重兵把守。張宗禹知道硬攻不行,就想了個“聲東擊西”的計謀——他先派一部分軍隊去攻打徐州附近的縣城,吸引清軍的注意力,然後自己率領主力部隊,趁著夜色,偷偷摸到徐州城下,發起突然進攻。
清軍沒想到張宗禹會來這一手,一下子就慌了神,徐州很快就被撚軍攻克。張宗禹占領徐州後,沒有燒殺搶掠,而是開倉放糧,救濟老百姓,還貼出告示:“凡我百姓,皆為兄弟姐妹,清軍貪官,才是咱們的敵人!”老百姓見張宗禹的軍隊這麼好,紛紛加入撚軍,張宗禹的隊伍一下子就發展到了十幾萬人。
清朝得知徐州失守,急得不行,派了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率領大軍來“圍剿”。僧格林沁是清朝的名將,手下的蒙古騎兵戰鬥力很強,號稱“無敵之師”。他根本沒把張宗禹放在眼裡,覺得“一個農民起義軍的將領,還想跟我鬥”。
可張宗禹根本不怕僧格林沁,他知道蒙古騎兵雖然厲害,但缺點是機動性強但耐力差。於是,他開始跟僧格林沁玩“貓捉老鼠”的遊戲——僧格林沁來追,他就跑;僧格林沁停下來,他就去騷擾;僧格林沁的軍隊累了,他就發起進攻。
就這樣,張宗禹率領撚軍,在安徽、河南、山東一帶跟僧格林沁周旋了幾個月,把僧格林沁的軍隊拖得筋疲力儘。公元1865年,張宗禹覺得時機成熟了,就在山東曹州今菏澤)的高樓寨設下埋伏,等著僧格林沁上鉤。
僧格林沁果然上當,率領大軍追進了高樓寨。張宗禹一聲令下,撚軍從四麵八方殺出來,把清軍團團包圍。蒙古騎兵雖然勇猛,但因為長時間行軍,早就沒了力氣,根本不是撚軍的對手。戰鬥從早上一直打到晚上,清軍傷亡慘重,僧格林沁也在戰鬥中被撚軍士兵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