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烽火起狼煙,黑幟高揚戰陣前。
鎮南關前摧法寇,台兒莊外拒倭船。
一身孤膽擔危局,半世征塵護故園。
莫道英雄遲暮老,丹心永照史篇間。
少年的劉永福,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開局地獄模式”。廣東欽州這地方,在晚清本就貧瘠,再加上官府層層盤剝、地主巧取豪奪,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比黃連還苦。劉永福才三歲,親媽就因病去世;十歲那年,爹又在給地主扛活時被累死——家裡的頂梁柱沒了,劉永福隻能跟著叔叔過活,每天天不亮就去放牛、砍柴,中午啃個紅薯,晚上睡在牛棚裡,凍得瑟瑟發抖。
十五歲那年,叔叔也沒熬過瘟疫,劉永福徹底成了孤兒。為了活下去,他啥活都乾:給船家拉纖,肩膀被繩子磨得血肉模糊;在碼頭搬貨,被工頭打罵是家常便飯;甚至還去給人當“哭喪郎”,靠裝哭換口飯吃。有次他在碼頭餓暈了,被一個老拳師救了,老拳師見他可憐,又有股子韌勁,就教他打拳、練刀。劉永福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每天天不亮就起來練功,汗水能把練功服浸透三層——他知道,在這亂世裡,隻有拳頭硬,才能活下去。
可即便他練出了一身好武藝,也沒能躲過清廷的“壓榨套餐”。當時的欽州,官府為了搜刮錢財,搞出個“人頭稅”,不管老少,每人每年都要交二兩銀子,交不出就抓去坐牢。劉永福哪交得起?隻能躲進深山裡,靠打獵為生。有次他下山買鹽,親眼看到官府的差役把一個交不出稅的老農打得半死,還搶走了老農家裡僅有的一袋糧食。劉永福攥緊了手裡的刀,心裡的火氣“噌”地就上來了:“這清廷,根本不把老百姓當人!與其被他們害死,不如拚一把!”
公元1857年,太平天國運動席卷南方,劉永福覺得機會來了,就帶著幾個一起打獵的兄弟,投奔了當地的反清義軍——天地會。他憑著一身武藝,很快就在義軍中嶄露頭角:有次清軍來圍剿,義軍被打得節節敗退,劉永福提著大刀,單槍匹馬衝進清軍陣中,砍死了清軍的小頭目,硬生生把義軍的士氣給提了起來。義軍首領見他勇猛,就封他為“先鋒”,讓他統領一支小隊伍。
可好景不長,隨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清廷開始集中兵力鎮壓天地會。義軍寡不敵眾,很快就被打散了。劉永福知道,再跟著天地會硬拚,就是死路一條。他看著身邊剩下的兩百多個兄弟,咬了咬牙說:“清廷容不下咱們,咱們就去越南!那邊地盤大,清廷管不著,咱們自己闖條活路!”就這樣,劉永福帶著兩百多兄弟,扛著一麵自己繡的黑色大旗旗上繡著“七星”,後來被稱為“黑旗軍”),翻山越嶺,逃到了越南。
剛到越南的時候,劉永福的日子並不好過。越南當時是清朝的藩屬國,但國力衰弱,到處都是土匪、強盜。劉永福帶著兄弟們,一邊躲避越南官府的追查,一邊跟土匪作戰,靠著搶土匪的糧食度日。有次他們遇到一股上千人的土匪,兄弟們都怕了,劉永福卻笑著說:“怕啥?他們人多,咱們刀法快!”他親自帶隊,趁著夜色偷襲土匪營地,砍死了土匪頭子,剩下的土匪嚇得跪地求饒。
這一戰,讓劉永福在越南出了名。越南的老百姓見他不搶老百姓,還幫著打土匪,都紛紛來投奔他;越南官府也覺得他是個“可用之才”,就任命他為“保勝防禦使”,讓他鎮守保勝今越南老街)。劉永福終於有了自己的地盤,他開始整頓軍隊:規定士兵“不許擾民、不許搶老百姓東西”,還搞了“屯田製”——讓士兵們在不打仗的時候種地,解決糧食問題。很快,黑旗軍就從兩百多人發展到了幾千人,成了越南境內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可劉永福沒想到,他在越南的好日子,會被法國人打破。公元1873年,法國殖民者為了占領越南,進而侵略中國,派軍官安鄴率領法軍,攻占了越南的河內。越南國王嚇得魂不附體,趕緊派人去請劉永福出兵幫忙,還許諾“隻要能趕走法軍,越南願意每年給黑旗軍提供軍餉”。
劉永福早就看不慣法國人的囂張氣焰——法軍在越南燒殺搶掠,老百姓苦不堪言。他當場拍板:“法國人欺負到咱們家門口了,這仗必須打!”他率領三千黑旗軍,日夜兼程趕往河內。安鄴根本沒把黑旗軍放在眼裡,覺得“一群土包子,怎麼可能打得過裝備精良的法軍”,還放話說:“劉永福要是敢來,我讓他有來無回!”
可安鄴很快就被“打臉”了。劉永福知道法軍有洋槍洋炮,硬拚肯定不行,就想出了一個“誘敵深入”的計策。他先派一小隊黑旗軍,假裝攻打河內城外的法軍據點,打了幾下就跑。安鄴果然上當,率領法軍追了出來。等法軍進入黑旗軍的埋伏圈,劉永福一聲令下,黑旗軍從四麵八方殺出來,有的用大刀砍,有的用長矛刺,還有的扔火把燒法軍的彈藥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法軍被打得暈頭轉向,安鄴在逃跑的時候,被劉永福追上,一刀砍死。這一戰,黑旗軍打死法軍兩百多人,繳獲了大量的洋槍洋炮,成功收複了河內。越南國王高興得不行,親自召見劉永福,封他為“一等義勇男爵”,還賜給他一把“尚方寶劍”。《清史稿·劉永福傳》裡記載:“永福率黑旗軍擊法軍於河內,斬其將安鄴,覆其軍,河內複。”這一戰,也讓劉永福的“黑旗戰神”名號,傳遍了中越邊境。
可法國人沒甘心。公元1883年,法國又派了一個叫李維業的軍官,率領法軍再次進攻越南,攻占了河內。這次法軍的兵力更多,裝備也更精良,還帶著幾門大炮。越南國王又來找劉永福,劉永福還是那句話:“隻要有我劉永福在,就不會讓法國人得逞!”
劉永福吸取了上次的經驗,這次他不僅要打敗法軍,還要“打疼他們,讓他們再也不敢來”。他把黑旗軍分成三路,一路在河內城外的紙橋設下埋伏,一路去切斷法軍的糧道,還有一路負責佯攻,引誘法軍出來。李維業跟安鄴一樣驕傲,見黑旗軍來攻,就率領法軍傾巢而出,直奔紙橋。
等法軍進入埋伏圈,劉永福下令開火。黑旗軍的士兵們雖然沒有法軍的洋槍洋炮多,但個個不怕死,拿著大刀長矛,往法軍陣裡衝。李維業在混亂中被黑旗軍的士兵砍死,法軍沒了首領,頓時亂作一團。這一戰,黑旗軍打死法軍三百多人,還繳獲了兩門大炮,再次收複了河內。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紙橋大捷”——這一戰,不僅保住了越南,還為後來的中法戰爭爭取了時間。
紙橋大捷後,劉永福的名氣越來越大,連清朝的光緒皇帝都知道了他的名字。當時清廷已經意識到,法國占領越南後,肯定會侵略中國,就想把劉永福的黑旗軍收編,讓他幫著抵抗法軍。清廷派了一個叫唐景崧的官員,去越南見劉永福,勸他回國。
劉永福一開始還猶豫——他之前是反清義軍,現在要投靠清廷,兄弟們會不會有意見?可唐景崧跟他說:“劉將軍,你反清,是因為清廷壓迫老百姓;現在法國人要侵略中國,你要是能回國抗法,就是為國家、為老百姓出力,這才是真正的英雄!”劉永福想了想,覺得唐景崧說得對,就答應了清廷的招安。
公元1884年,劉永福率領黑旗軍回到中國,被清廷任命為“廣東南澳鎮總兵”。可清廷對他並不完全信任,隻給了他一個虛名,沒給他多少軍餉和裝備。即便如此,劉永福也沒抱怨,他知道,隻要能抗法,不管是什麼職位,他都願意乾。
很快,中法戰爭就爆發了。公元1885年,法軍進攻廣西鎮南關今友誼關),清軍將領潘鼎新貪生怕死,不戰而逃,鎮南關被法軍占領。法軍還在鎮南關的城牆上寫了一行字:“廣西的門戶,已經不存在了!”消息傳到北京,光緒皇帝氣得發抖,趕緊任命馮子材為廣西關外軍務幫辦,讓他率領清軍收複鎮南關,同時下令讓劉永福率領黑旗軍配合馮子材作戰。
劉永福接到命令後,立刻率領黑旗軍趕往鎮南關。馮子材見劉永福來了,特彆高興,他知道劉永福打仗勇猛,就跟劉永福商量:“劉將軍,法軍裝備精良,咱們得聯手才能打敗他們。我負責正麵防守,你率領黑旗軍從側麵襲擊法軍,怎麼樣?”劉永福一口答應:“馮大人放心,我保證把法軍的側麵攪得天翻地覆!”
戰鬥打響後,法軍集中兵力攻打鎮南關的正麵防線,馮子材率領清軍拚死抵抗,雙方打得難解難分。就在這時候,劉永福率領黑旗軍,從法軍的側麵發起了猛攻。黑旗軍的士兵們像猛虎下山一樣,衝進法軍陣中,砍死砍傷了很多法軍士兵。法軍沒想到會遭到側麵襲擊,一下子就亂了陣腳。馮子材見機,率領清軍從正麵發起反攻,法軍腹背受敵,隻能狼狽逃竄。
這一戰,清軍和黑旗軍打死法軍一千多人,繳獲了大量的武器裝備,成功收複了鎮南關。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鎮南關大捷”——這一戰,不僅沉重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還導致法國國內的內閣倒台。《清史稿·馮子材傳》裡記載:“永福率黑旗軍助戰,大敗法軍,複鎮南關,斬馘甚眾。”劉永福在這一戰中,再次立下了赫赫戰功。
鎮南關大捷後,中法戰爭以清朝“不敗而敗”告終——清廷跟法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承認法國對越南的占領。劉永福心裡特彆憋屈,他跟兄弟們說:“咱們拚死拚活打勝仗,清廷卻跟法國人求和,這叫什麼事!”可他沒辦法,隻能服從清廷的命令,率領黑旗軍回到廣東。
本以為能安穩幾年,可沒想到,更大的危機又來了。公元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軍節節敗退,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公元1895年,清廷跟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把台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到台灣,台灣的老百姓憤怒不已,他們紛紛表示:“我們寧死也不做亡國奴!”台灣的官員也聯名向清廷上書,請求清廷收回成命,可清廷根本不理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就在台灣老百姓絕望的時候,有人想到了劉永福——他們知道劉永福是抗法英雄,肯定願意來台灣抗日。台灣的官員趕緊派人去廣東,請求劉永福來台灣主持抗日大局。劉永福當時已經五十八歲了,頭發都白了,可他聽到台灣老百姓的請求後,還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台灣是中國的土地,我不能看著台灣被日本人占領!就算清廷不管,我也要帶著兄弟們去台灣,跟日本人拚到底!”
公元1895年五月,劉永福率領黑旗軍,乘坐戰船來到台灣。台灣的老百姓見劉永福來了,都高興得不得了,紛紛帶著糧食和武器來投奔他,有的甚至把自己的兒子送到黑旗軍裡當兵。劉永福在台灣成立了“台灣民主國”,自任“大總統”其實是為了團結台灣的抗日力量,並不是真的想獨立),還發表了《抗日檄文》,說:“台灣者,中國之台灣也,我輩台灣軍民,誓與台灣共存亡,絕不屈服於日本!”《台灣通史·劉永福傳》)
很快,日軍就開始進攻台灣。日軍的兵力有三萬多人,裝備精良,還有軍艦和大炮;而劉永福的黑旗軍加上台灣的義軍,隻有一萬多人,武器也很落後,很多士兵手裡隻有大刀和土槍。可劉永福一點都不怕,他跟士兵們說:“日本人有洋槍洋炮,咱們有不怕死的精神!隻要咱們團結一心,就一定能打敗日本人!”
戰鬥打響後,劉永福率領黑旗軍,在台灣的彰化、嘉義等地跟日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在彰化之戰中,黑旗軍的將領吳湯興、徐驤等壯烈犧牲,黑旗軍傷亡慘重,可劉永福還是堅持指揮戰鬥,直到把日軍趕出彰化。在嘉義之戰中,劉永福想出了一個“地雷戰”的計策——他讓士兵們在嘉義城外的道路上埋滿地雷,然後引誘日軍進入地雷區。日軍不知道有地雷,紛紛踩中地雷,被炸得死傷無數。
可日軍的兵力實在太多了,再加上清廷不給台灣抗日軍民任何支援,黑旗軍的糧食和彈藥越來越少。有次,士兵們已經三天沒吃飯了,隻能靠挖野菜充饑。劉永福看著士兵們餓得麵黃肌瘦,心裡特彆難受,他把自己的戰馬殺了,分給士兵們吃,說:“兄弟們,委屈你們了!隻要我劉永福還有一口氣,就不會讓你們餓著!”
即便如此,劉永福也沒有放棄。他派人去大陸,請求清廷支援糧食和彈藥,可清廷不僅不支援,還下令禁止大陸的老百姓給台灣抗日軍民提供幫助。劉永福知道,台灣的抗日大業,已經成了“孤軍奮戰”。公元1895年十月,日軍進攻台灣的台南,這是台灣抗日軍民的最後一道防線。劉永福率領黑旗軍,在台南城外的曾文溪跟日軍展開了最後的戰鬥。
戰鬥打得特彆慘烈,黑旗軍的士兵們一個個倒下,可沒有一個人後退。劉永福親自提著大刀,衝在最前麵,砍死了幾個日軍士兵,可他自己也受了傷。就在這時候,有人來報:“劉將軍,台南城裡的糧食和彈藥都用完了,日軍已經從四麵八方圍過來了!”劉永福知道,大勢已去,他看著身邊剩下的幾十個兄弟,歎了口氣說:“兄弟們,是我對不起你們,沒能保住台灣!”
當天晚上,劉永福趁著夜色,乘坐一艘小船,從台南的安平港逃離了台灣,回到了大陸。他站在船上,看著漸漸遠去的台灣,忍不住哭了起來——他知道,這一離開,可能就再也回不來了。
回到大陸後,劉永福的日子並不好過。清廷因為他“擅自”去台灣抗日,對他很不滿,不僅剝奪了他的官職,還不給他人任何補貼。劉永福隻能靠兄弟們的接濟,在廣東欽州老家過日子。可他並沒有消沉,每天還是堅持練功,有時候還會給村裡的年輕人講他抗法、抗日的故事,希望能讓年輕人記住這段曆史,不要忘記國家的恥辱。
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北京被八國聯軍占領,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逃往西安。劉永福聽到消息後,氣得拍桌子:“清廷無能,讓外國人欺負到家門口了!我雖然老了,但還能打仗,我要去北京,跟八國聯軍拚到底!”他想召集以前的黑旗軍兄弟,可兄弟們大多已經戰死或老去,根本召集不起來。劉永福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八國聯軍在京城燒殺搶掠,心裡充滿了悲憤。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孫文在南京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他知道劉永福是民族英雄,就派人去欽州,邀請劉永福來南京擔任“軍事顧問”。劉永福當時已經七十四歲了,身體很不好,但他還是答應了他的邀請,他說:“隻要能為國家出力,我就是死,也願意!”
可劉永福的身體已經不允許他再為國家效力了。公元1917年,劉永福在廣東欽州老家病逝,享年八十歲。在他臨死前,他還拉著兒子的手說:“我這輩子,抗法、抗日,雖然沒能保住台灣,但我儘力了。你們一定要記住,台灣是中國的土地,總有一天,咱們會把台灣收回來的!”說完,就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死後,孫文親自為他題寫挽聯:“惟公掀揭義旗,驅外侮以安社稷;斯人雖逝,勵後昆而振國魂。”民國政府還在欽州為他修建了祠堂,每年都有老百姓自發前來祭拜——在大家心裡,這個一輩子都在跟外敵硬剛的老人,不是什麼“清廷將領”,而是實實在在“為中國人爭口氣”的民族脊梁。
參考《劉永福年譜》《台灣通史》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