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烽煙起四方,投身義旅誌高昂。
屢扶危局功勳著,兩破清營意氣揚。
無奈天京傾大廈,猶思後主保殘疆。
獄中自述千秋歎,忠骨含冤淚幾行。
在那風雲變幻、波譎雲詭的晚清時代,有一個名字熠熠生輝,他便是李秀成。李秀成,這位從廣西藤縣貧苦農家走出的漢子,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赤誠的忠義之心,在太平天國的舞台上,演繹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傳奇人生,也書寫了近代中國曆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1823年,李秀成出生在廣西藤縣大黎裡新旺村一個一貧如洗的農民家庭。一家老小,每日為了那一口吃食,在土地裡苦苦刨食,生活的艱辛如同沉重的枷鎖,緊緊束縛著他們。幼年的李秀成,雖然對讀書識字充滿渴望,但家境貧寒,僅僅在私塾勉強讀了三年書,便不得不輟學回家,幫著父母操持農活、做些零工,以維持生計。那時候的他,或許從未想過,自己今後會踏上一條改變無數人命運的道路。
然而,命運的轉折總是在不經意間到來。19世紀40年代末,洪秀全、馮雲山等人創立的拜上帝教如春風野火般在廣西大地傳播開來。拜上帝教宣揚眾生平等、人人皆可通過信仰上帝擺脫苦難,這些充滿希望的教義,深深觸動了在苦難中掙紮的李秀成一家。1848年左右,李秀成和家人毅然加入了拜上帝教,從此,他的人生便與這個新興的宗教組織緊密相連,也為他日後投身太平天國運動埋下了伏筆。
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義的號角劃破長空,太平天國運動正式拉開帷幕。這一年,李秀成28歲,他懷著對新生活的憧憬和改變命運的決心,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太平軍,成為了一名普通的“聖兵”。
初入太平軍的李秀成,深知自己出身平凡,想要出人頭地,唯有憑借不懈的努力。訓練場上,他總是最刻苦的那一個,無論是刀槍劍戟,還是騎馬射箭,他都用心練習;戰場上,他更是奮勇當先,毫不畏懼敵人的刀槍炮火。憑借著自身的努力和出色的表現,李秀成逐漸嶄露頭角,得到了上司們的賞識和提拔。
1853年,太平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占了南京,並將其改名為天京,定為太平天國的都城。這一年,李秀成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經東王楊秀清的保舉,他被任命為後四軍帥,不久後又升任後四軍監軍,負責把守鳳儀門外高橋。這看似平凡的職位,卻是李秀成走向更高軍事舞台的起點。此後,他跟隨翼王石達開前往安慶安撫平民,憑借著出色的組織能力和親民的作風,成功穩定了當地局勢,贏得了百姓的擁護和愛戴。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秀成在戰場上屢立戰功,官職也不斷升遷。從殿右二十指揮到殿右二十一檢點,再到地官副丞相,短短幾年時間,他便從一名普通士兵成長為一名太平軍將領。他的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在一次次戰鬥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1856年,對於太平天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年,對於李秀成而言,同樣如此。這一年,清軍的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如兩把利刃,緊緊地扼住了天京的咽喉,太平天國麵臨著巨大的軍事壓力。
為了解除天京之圍,李秀成奉調東下,與燕王秦日綱共同援救鎮江。然而,清軍早有防備,雙方在鎮江城外僵持不下,戰鬥陷入了膠著狀態。關鍵時刻,李秀成展現出了他卓越的軍事智慧和果敢的決斷力。他仔細觀察戰場形勢,發現清軍後方空虛,於是決定冒險一試,移營於湯水山邊,趁著夜色,率領精銳部隊突襲清軍後方,成功切斷了清軍的後路。
秦日綱得知消息後,立刻率軍出擊,前後夾擊之下,清軍大敗,連破清軍營盤十六座,直抵鎮江。這一戰,不僅解了鎮江之圍,也讓李秀成聲名鵲起。
然而,戰鬥並未就此結束。為了解決大軍的糧食問題,李秀成又隨秦日綱渡江北攻揚州取糧。在揚州城下,李秀成再次展現出了他的勇猛和智謀。他親自率領部隊衝鋒陷陣,大敗清軍江北大營欽差大臣托明阿軍,踏破清軍大營一百二十餘座,順利占領揚州,為太平軍獲取了大量的糧食和物資。
緊接著,李秀成又馬不停蹄地返回天京,參與了翼王石達開領導的大破孝陵衛清軍江南大營之戰。在這場戰役中,李秀成身先士卒,帶領太平軍將士奮勇殺敵,一舉摧毀了清軍苦心經營多年的江南大營。向榮率領殘軍一路逃竄,李秀成則率軍窮追不舍,最終逼得向榮自殺於丹陽城中。
這一係列的勝利,讓李秀成成為了太平天國的英雄,他的名字傳遍了大江南北,令清軍聞風喪膽。
就在太平天國形勢一片大好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內亂,幾乎將這個新興的政權推向了萬劫不複的深淵。1856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先後被殺,翼王石達開也因受到洪秀全的猜忌,率領數萬精銳部隊出走,太平天國元氣大傷,人心惶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這危急存亡之秋,李秀成臨危受命,被洪秀全任命為地官正丞相,晉封合天侯,負責鎮守桐城,阻擋清軍東下。李秀成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他一麵安撫軍心,一麵積極組織防禦,與清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1857年1月,李秀成聯合陳玉成,率領太平軍主動出擊,先後攻占無為、巢縣,直逼桐城。2月,太平軍在桐城大敗清軍提督秦定三,連克桐城、舒城、六安州。隨後,在撚軍的協助下,李秀成繼續北進,占領霍邱縣,成功穩住了太平軍在淮南的根據地。
然而,洪秀全卻在此時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他對石達開的出走心有餘悸,開始大肆任用自己的親信,排擠異己。安王洪仁發、福王洪仁達在朝中飛揚跋扈,獨攬大權,李秀成等將領受到了嚴重的打壓。
李秀成冒著被罷官的風險,向洪秀全直言進諫,要求他撤換洪仁發、洪仁達,整頓朝綱。然而,洪秀全卻被權力蒙蔽了雙眼,不僅沒有采納李秀成的建議,反而將他罷官。一時間,太平天國上下人心惶惶,局勢更加危急。
好在,朝中還有許多有識之士,他們紛紛為李秀成求情。在眾人的努力下,洪秀全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將洪仁發、洪仁達降級削權,並重新起用李秀成,讓他留守天京,負責長江以南的防務。
李秀成不計前嫌,再次挑起了挽救太平天國的重擔。他與陳玉成緊密合作,共同抵禦清軍的進攻,成為了太平天國後期的中流砥柱。
1858年,清軍再次集結兵力,對天京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的清軍先後攻陷了溧水、句容、瓜州、鎮江、浦口等地,直逼天京。
麵對清軍的步步緊逼,李秀成深知,想要解天京之圍,必須先破江北大營。於是,他在8月邀約陳玉成等各路將領至安徽樅陽共商救援天京之計。
在樅陽會議上,李秀成與陳玉成製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會後,陳玉成、李世賢、吳如孝等按照計劃攻占廬州,而後吳如孝一部留在廬州東北一帶活動牽製清軍。
9月17日,陳玉成率主力到達烏衣鎮,與李秀成會師。此時,德興阿統帥的江北大營清軍有一萬五千餘人。26日,太平軍與清軍在烏衣鎮遭遇,李秀成和陳玉成指揮若定,帶領太平軍將士奮勇殺敵,一舉殲敵四千餘人。次日,又擊敗由江南來援的清軍總兵馮子材部五千餘人。
隨後,陳玉成攻擊德興阿前軍,李秀成攻打後軍,前後夾擊,清軍大敗,一萬餘人被殲滅,副都統烏爾恭額、台斐音保和總兵安勇、副將陳升等被殺,太平軍順利攻占浦口,再破江北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