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誠孝張皇後:六朝風雨曆滄桑,賢名千古頌流芳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 第52章 誠孝張皇後:六朝風雨曆滄桑,賢名千古頌流芳

第52章 誠孝張皇後:六朝風雨曆滄桑,賢名千古頌流芳(1 / 1)

洪武二十八年的河南永城,秋陽把衛所軍營的旌旗曬得發燙。指揮使張麒家的庭院裡,十六歲的張氏正踮腳夠著院牆上的石榴,一身粗布襦裙沾滿塵土,額角沁著汗珠,活像隻靈活的小鬆鼠。誰也沒想到,這戶普通軍官家的姑娘,未來會成為橫跨六朝、輔佐三帝的傳奇女人。

張氏嫁入燕王府時,朱元璋的鐵腕統治還沒降溫,藩王們活得那叫一個如履薄冰。她的丈夫朱高熾,是燕王朱棣的長子,天生心寬體胖,走路都得人扶,騎射更是一塌糊塗——這在尚武的朱家,簡直就是反麵教材。更要命的是,朱高熾還有兩個虎視眈眈的弟弟:老二朱高煦勇猛善戰,深得朱棣寵愛,總覺得大哥占了不該占的位置;老三朱高燧陰險狡詐,整天在老爹麵前嚼舌根。

剛進王府的張氏,很快就看清了局勢,要想在這王府站穩腳跟,光靠賢良淑德可不夠,得有點硬本事。她先是把公婆關係打理得明明白白,對朱棣和徐皇後孝順得無可挑剔。每天天不亮就起來伺候公婆起居,徐皇後生病時,她衣不解帶地守在床邊,端湯喂藥比親閨女還貼心。朱棣打仗回來,她總能提前備好清爽的茶水和合口的飯菜,嘮家常時隻說朱高熾的優點,從不抱怨半句。

有一回朱棣北征歸來,心裡憋著對朱高熾的火氣,剛進府就想發作。張氏恰好端著一碗親手熬的蓮子羹過來,笑著說:殿下一路辛苦,這羹熬了三個時辰,清熱解乏。高熾知道您回來,昨晚就沒睡好,一早就在府門口等著呢。朱棣看著兒媳誠懇的眼神,再嘗嘗溫潤的蓮子羹,一肚子火氣頓時消了大半。徐皇後在一旁幫腔:這孩子真是我們家的福氣,有她在,高熾也穩重多了。久而久之,朱棣對這個兒媳越看越順眼,常對徐皇後說:此佳婦,他日當承我家。意思是,這姑娘靠譜,以後能撐起咱們朱家的家業。

除了搞定公婆,張氏還得幫丈夫。朱高熾性格寬厚,不擅長勾心鬥角,好幾次都被朱高煦陷害。有一次,朱棣命朱高熾監國,朱高煦趁機在京中散布謠言,說太子苛待下屬、延誤政務。朱棣聞訊大怒,準備回京後好好整治朱高熾。張氏得知後,一邊安撫慌亂的丈夫,一邊趕緊整理監國期間的政務文書,把朱高熾減免賦稅、賑濟災民的舉措一一記錄下來。等朱棣回京,她親自帶著文書去見公婆,條理清晰地彙報了監國情況,還拿出百姓送來的萬民傘作證。朱棣核對後發現都是實情,不僅沒責怪朱高熾,反而對他多了幾分認可。

永樂二年,朱高熾被冊封為太子,張氏也升級為太子妃。但這並不意味著鬥爭結束,反而更加激烈。朱高煦被封為漢王,卻遲遲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機而動。有一回宮中宴會,朱高煦故意當著眾人的麵調侃朱高熾:前人蹉跌,後人知警。意思是大哥你之前差點栽了,以後可得小心點。這話明擺著是挑釁,朱高熾臉都紅了,不知如何回應。張氏卻笑著站起來,端起酒杯走到朱高煦麵前:二叔說笑了,皇家用功,不在於一時快慢,而在於長久安穩。我敬二叔一杯,願二叔日後就藩,鎮守邊疆,咱們朱家同心協力,共保大明江山。一番話既給足了朱高煦麵子,又暗指他該遵守規矩就藩,噎得朱高煦說不出話來,在場的大臣都暗自佩服太子妃的機智。

永樂十五年,朱棣又一次對朱高熾不滿,想廢黜太子。張氏得知後,沒有哭鬨辯解,而是帶著兒子朱瞻基入宮。當時朱瞻基才十幾歲,卻聰明伶俐,深得朱棣喜愛。張氏讓朱瞻基在朱棣麵前背誦經書,又講述自己教導兒子要以國事為重的日常。朱棣看著聰慧懂事的孫子,又想起張氏這些年的付出,終究沒忍心廢太子。可以說,朱高熾的太子之位能坐得穩,張氏功不可沒。那些年的燕王府和東宮,就像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張氏憑著自己的智慧和隱忍,硬生生幫丈夫殺出了一條血路。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途中病逝,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張氏終於熬出了頭,被冊封為皇後。本以為可以好好享受一下皇後的尊榮,沒想到朱高熾的身體一直不好,在位僅十個月就病重了。

成為皇後的張氏,並沒有沉溺於後宮的奢華生活。她深知仁宗身體孱弱,主動幫著處理一些政務。史書記載她中外政事莫不周知,也就是說,朝廷內外的大小事務,她都了如指掌。但她始終堅守分寸,從不多言多語,隻是在仁宗猶豫不決時,給出恰當的建議。比如,仁宗想提拔一些親信官員,張氏就提醒他:選拔官員當以才能和品行為先,不可憑私意,否則會讓朝臣寒心。仁宗聽取了她的意見,任用了一批賢能之士,使得洪熙朝的政治清明了不少。

張氏還非常注重節儉,反對鋪張浪費。她下令裁減後宮多餘的宮女太監,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有一回,工部準備給皇後的宮殿添置一些新的器物,張氏得知後堅決反對:如今百姓生活不易,朝廷應當體恤民情,這些器物能用上就好,不必換新。她自己的服飾也十分樸素,除了祭祀等重要場合,平時都穿粗布衣服,後宮的妃嬪們見皇後如此,也都不敢奢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洪熙元年五月,仁宗病情加重,眼看就要不行了。此時的京城暗流湧動,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蠢蠢欲動,隨時可能起兵謀反。張氏臨危不亂,一麵封鎖仁宗病重的消息,不讓消息泄露出去;一麵秘密召見楊榮、楊士奇等大臣,商議後事和皇位繼承事宜。她果斷決定,讓太子朱瞻基儘快從南京趕回北京繼位。當時朱瞻基正在南京監國,兩地相隔千裡,路途遙遠,萬一消息走漏,被朱高煦半路截殺,後果不堪設想。

張氏安排親信太監秘密前往南京,傳達密詔,同時命禁軍加強京城防衛,嚴查出入人員。她還親自安撫朝中大臣,穩定人心:太子仁孝,定會繼承先帝遺誌,守護大明江山。各位大臣都是國之棟梁,當同心協力,共渡難關。在她的周密安排下,朱瞻基順利趕回北京。仁宗去世後,張氏立刻擁立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迅速完成了權力交接。等朱高煦得到消息時,大局已定,隻能眼睜睜看著侄子登上皇位,謀反的計劃徹底泡湯。

宣宗即位後,尊張氏為皇太後。這時候的張氏,已經成為明朝最有威望的人。宣宗對母親十分孝順,軍國大事都要先請示太後再做決定。張氏雖然參與政事,但始終堅守參政而不乾政的原則,從不越權。

她非常重視人才,尤其信任楊士奇、楊榮、楊溥組成的內閣,還有張輔、胡濙等賢臣。每次宣宗處理政務,她都會提醒兒子:三楊老成持重,張輔戰功赫赫,胡濙忠心耿耿,這些人都是先帝留下的寶貴財富,遇事要多聽他們的意見。她還會定期召見這些大臣,詢問朝政情況,了解百姓疾苦。有一回,楊士奇上奏說江南地區遭受水災,百姓流離失所。張氏立刻讓宣宗下令賑濟災民,還親自捐出後宮的錢財,幫助百姓重建家園。

張氏不僅對大臣寬容,對家人卻十分嚴格。她的父親張麒早已去世,弟弟張升、張旭想憑借外戚的身份謀取高官厚祿。張氏得知後,嚴厲拒絕:我朝祖製,外戚不得乾預政事,你們若是安分守己,朝廷自然不會虧待你們;若是敢胡作非為,休怪我不念親情。她隻給弟弟們封了些虛職,不讓他們參與任何政務。

有一次,張升在外仗著太後的身份欺壓百姓,被地方官彈劾。張氏得知後,立刻讓宣宗嚴懲張升,還親自寫信向受害百姓道歉。此事過後,外戚們都收斂了不少,再也不敢仗勢欺人。

宣宗在位期間,明朝進入了仁宣之治的鼎盛時期,這背後離不開張氏的默默支持。有一年,宣宗想派兵征討交趾,張氏得知後,召來宣宗和大臣們商議。她問道:交趾偏遠,百姓安居樂業,為何要輕易動兵?打仗受苦的終究是百姓,朝廷的糧草物資也會受到損耗。楊士奇等人也紛紛附和,勸宣宗放棄征討。宣宗聽了母親的話,仔細權衡利弊後,最終取消了出兵計劃,避免了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宣宗和張氏的母子關係十分融洽。每年太後生日,宣宗都會親自下廚,給母親做幾道愛吃的菜。有一回,宣宗陪張氏去昌平謁陵,路上親自扶著母親的車駕,遇到顛簸的路段,就下車步行牽引。途中百姓夾道歡迎,張氏掀開轎簾,對宣宗說:百姓安居樂業,是國家之福,你要始終記得以民為本。宣宗連連點頭,對著百姓拱手致意。

宣德十年,宣宗突然病逝,年僅三十八歲。這對於剛穩定下來的明朝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當時太子朱祁鎮隻有九歲,根本無法處理朝政。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有人提議立宣宗的弟弟襄王朱瞻墡為帝。張氏得知後,立刻召集大臣們到乾清宮開會。她抱著年幼的朱祁鎮,對著大臣們說:這是先帝的兒子,正統所在,誰敢有異議?語氣堅定,不容置疑。大臣們見狀,紛紛跪倒在地,高呼。就這樣,朱祁鎮順利即位,是為明英宗,張氏被尊為太皇太後。

英宗即位後,由於年紀太小,大臣們紛紛上書,請張太皇太後垂簾聽政。張氏卻拒絕了,她說:我朝祖製,後妃不得乾政,如今有先帝留下的賢臣輔佐,我隻需教導皇帝,不必垂簾。但這並不意味著她放手不管,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守護著大明江山。

她效仿宣宗時期的做法,讓英宗尊、張輔、胡濙為五輔臣,凡事都要和他們商議,沒有五臣的同意,不能擅自做主。每天早上,她都會親自送英宗上朝,坐在屏風後聽政。如果看到英宗處理政務不當,或者大臣們有爭執,她就會出來調解。

有一回,戶部和工部因為賑災物資的分配問題吵了起來,英宗不知所措。張氏從屏風後走出來,先安撫了雙方的情緒,然後根據災情的輕重緩急,合理分配了物資,既解決了問題,又維護了朝廷的和睦。

當時,英宗身邊有個太監叫王振,深得英宗信任。王振為人陰險狡詐,總想利用皇帝的信任乾預政事。張氏早就看出了王振的野心,對他十分警惕。

有一天,張氏當著英宗和五輔臣的麵,召來王振。她臉色一沉,厲聲問道:王振,你可知罪?王振嚇得跪倒在地,連連磕頭。張氏接著說:太祖皇帝立下規矩,太監不得乾預政事,你卻屢次慫恿皇帝做不當之事,離間君臣關係,今日若不殺你,他日必成大患!說完,就讓旁邊的女官拿出刀,架在王振的脖子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英宗嚇得趕緊求情:太後饒命,王振隻是一時糊塗,以後再也不敢了。五輔臣也紛紛勸說,希望太後能給王振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張氏見目的達到,就順水推舟地說:看在皇帝和大臣們的麵子上,今日就饒了你。但你要記住,以後不準再乾預政事,否則定斬不饒!王振嚇得魂飛魄散,連連磕頭謝恩,從此在張氏麵前收斂了不少,不敢再明目張膽地弄權。

為了防止王振作亂,張氏還特意派人監視他的一舉一動。又有一回,王振偷偷讓英宗減少對大臣的賞賜,被張氏得知後,她立刻召來王振,嚴厲斥責道:大臣們為國家操勞,賞賜是他們應得的,你竟敢私自做主,離間君臣感情,是不是忘了上次的教訓?王振趕緊認錯,張氏下令罰他杖責二十,還讓他在朝堂上公開道歉。經此一事,王振再也不敢輕易招惹張氏,在她在世期間,始終不敢專權擅政。

張氏還非常重視對英宗的教育。她每天都會親自教導英宗讀書寫字,給她講曆代帝王的故事,教他如何做一個賢明的君主。她告訴英宗:君主當以民為本,體恤百姓疾苦,任用賢能之士,遠離奸佞小人,這樣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她還讓英宗背誦《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培養他的仁愛之心。在張氏的教導下,英宗初期還算勤政愛民,朝政也保持著清明的局麵。

正統七年十月,張氏病重。她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召見了五輔臣和英宗,囑咐道:“我死後,你們要好好輔佐皇帝,堅守祖製,任用賢臣,遠離奸佞。尤其是王振,你們一定要嚴加看管,不能讓他乾預政事。”

她還告誡英宗:你已經長大了,要學會獨當一麵,凡事多聽大臣們的意見,不要意氣用事。要記住,百姓是國家的根本,一定要好好愛護他們。說完這些話,張氏就閉上了眼睛,享年六十多歲

英宗悲痛欲絕,按照最高規格為張氏舉辦了葬禮,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後,將她與仁宗合葬於獻陵。

可惜的是,張氏去世後,王振再也沒有了約束,逐漸專權擅政。英宗也忘記了祖母的教誨,寵信王振,最終導致了土木堡之變,明朝由盛轉衰。

誠孝張皇後的一生,曆經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朝,從一個普通的軍官之女,一步步成為太子妃、皇後、太後、太皇太後,輔佐了仁宗、宣宗、英宗三位帝王,見證了明朝從初創到鼎盛的過程。

她沒有像漢朝的呂後、唐朝的武則天那樣垂簾聽政、獨攬大權,而是始終堅守祖製,參政而不乾政,以自己的智慧和品德影響著朝政。她孝敬公婆,輔佐丈夫,教導兒孫,任用賢臣,打壓奸佞,約束外戚,為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正是因為有她的存在,仁宣之治才能得以延續,正統初年的朝政才能保持清明。

後世對張氏的評價極高。王世貞稱讚她史於太後之聖政,王振之蠢國,蓋娓娓焉;何喬遠說她當宣英之際,可以預政而不預政,視漢唐女主何如哉;張岱更是把她與孝慈高皇後相提並論,認為她總不及孝慈高深,但得其毫發,亦足以光被彤管。就連《劍橋中國明代史》也評價她:在朝廷中,不論在禮儀上和事實上都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

參考《明史》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龍魂穿越係統在手抗倭無敵 重生95,打造全球第一村 快穿:妖精她橫行武俠 末日先斬學姐,無限神級選擇! 多子多福:背著趙敏成了明教教主 我能看見氣運線 暗黑西遊:行者之獄 開局被流放,我靠肝經驗逆天改命 悍魏:從邊軍開始,朕一統天下! 絕世血脈:廢柴千金殺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