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你看,風又來了_退圈後,我靠直播帶貨成了千億霸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13章 你看,風又來了(1 / 2)

第七日的清晨,山霧如同一層薄紗,緩緩自邊境的山坡上褪去。

凝結在枯草尖上的露水,終於承受不住自身的重量,沿著枯黃的莖稈滑落,精準地滴在他微張的唇邊。

那冰涼的觸感,仿佛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問候。

一隻膽大的野兔,從蕨類植物後探出腦袋,聳動著鼻子,小心翼翼地靠近這個一動不動的人形。

它嗅了嗅那件早已褪色的外套袖口,上麵混合著泥土、草汁和一絲若有若無的血腥味。

忽然,它仿佛受了什麼驚嚇,猛地蹬直後腿,轉身化作一道棕色的閃電,頭也不回地奔向山下。

半小時後,三名背著竹簍的采藥少年循著野兔留下的痕跡,撥開半人高的草叢,出現在山坡上。

入眼的,是道幾乎與枯草融為一體的身影,氣息將絕。

少年們停下腳步,眼神交彙,沒有一絲慌亂。

他們沒有驚聲呼救,更沒有掏出手機拍照。

為首的那個少年隻是默默放下背簍,另外兩人心領神會,一人從簍中取出早已備好的乾燥茅草,輕手輕腳地墊在男子冰冷的身體下方,隔絕地麵的寒氣;另一人則擰開一個老舊的竹筒,一股溫熱的藥香瞬間彌漫開來。

他們沒有說“看,這是沈昭岐”,仿佛這個名字早已化作某種無需言說的默契。

為首的少年扶起男子的頭,將竹筒湊到他唇邊,低聲呢喃,像是在對自己,也像是在對同伴解釋:“你們看,這人走路的樣子,像極了那個教我們記賬本上不寫名字的老師。”

藥湯順著乾裂的唇角緩緩滲入,帶著草藥的苦澀和一絲暖意。

做完這一切,少年們沒有久留,再次背起竹簍,如來時一般悄無聲息地消失在山林深處。

他們知道,有些人的生命,不屬於喧囂。

千裡之外,京城國家數據中心。

林晚的指尖在全息投影上飛速劃過,眉頭緊鎖。

連續三十六小時,她監測到“共信鏈”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異常穩定態。

遍布全國的數千個村級節點,仿佛被一隻無形的手同時撫過,竟自發進入了低功耗運行模式。

數據流轉速度斷崖式下降了百分之四十,然而,最詭異的是,係統的錯誤率,歸零了。

一個龐大到足以支撐起整個國家底層信息脈絡的係統,錯誤率歸零,這本身就是最大的錯誤。

她立刻下令調取所有靜默直播間的環境音頻流。

刺耳的電流嘶鳴聲中,她敏銳地捕捉到了一種極細微、卻又無處不在的節奏。

那聲音很輕,像是無數人的呼吸與心跳,在不同的時空裡,卻詭異地達成了合拍。

這股節拍,如同大地深處的脈動,將整個“共信鏈”係統,變成了一個正在呼吸的生命體。

警報係統在瘋狂閃爍,提示著未知風險。

林晚盯著屏幕,良久,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下屬都無法理解的決定。

她伸出手指,決然地關閉了整個警報係統,隨後在管理員日誌的最後一行,敲下了十六個字:“係統已進入自洽循環,無需管理員。”

深夜,當她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公寓,一條加密信息悄然抵達。

發信方,是廣西的一個盲人合作社。

信息很短:“林小姐,今早我們那片試驗田的土裡,冒了個新芽。奇怪的是,聞著有股焦味兒,像是被雷劈過一樣。我們商量著,給它取名叫‘老朋友’。”

林晚走到窗邊,看著腳下城市連綿不絕的燈火。

她曾以為自己是這座數據長城的守護者,是那個站在高塔上為所有人照明的人。

直到此刻,她才恍然發覺,自己其實一直站在黑暗裡,是被那些來自泥土深處、微弱卻生生不息的光,照亮的人。

與此同時,一場關於《新時代鄉村治理通識教材》的編撰評審會,正陷入僵局。

主編要求加入“典型人物案例”章節,以增強教材的感染力。

作為特邀編委的周執,卻提交了一份空白的個人信息表格。

表格的附言欄裡,隻有他的一行字:“若必須舉例,請使用任意一位不願留名的村民。”

一位評審委員當場表示質疑:“周執同誌,這太兒戲了!沒有具體的英雄事跡,沒有鮮活的榜樣人物,這教材還有什麼力量可言?”

周執沒有爭辯,隻是平靜地打開一個錄音設備。

一陣劈啪作響的爐火聲後,粗礪而樸實的方言在會議室裡回蕩。

那是他去年在西北偏遠牧區,記錄下的一段冬夜閒談。

一個蒼老的聲音問:“你說,那個幫我們規劃了水渠,卻連口熱茶都不肯喝的神仙爺爺,是不是真的存在啊?”

另一個年輕些的聲音笑著回答:“管他存不存在!反正咱修的渠,澆的是咱自家的地。水流到地裡,糧食長出來,這才是真的。”

錄音結束,全場死寂。

先前那位言辭激烈的評審委員,張了張嘴,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最終,該書出版時,原本的“榜樣篇”被徹底替換為“日常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裡麵沒有一個英雄,隻收錄了三百條來自全國各地的、普通人的勞作筆記。

書本的第一頁,第一條筆記寫著:“今天風大,吹得人睜不開眼……但我還在。”

落款,是兩個字:佚名。

國家數字檔案館年度發布會上,聚光燈下的秦念慈,氣質沉靜而堅定。

她宣布,檔案館將正式啟動一項名為“無主記憶計劃”的浩大工程。

所有由民間自發上傳的、關於助農興農的影像、語音、手稿,若在規定時間內無法溯源到具體的創作者,將不再被標記為“來源未知”,而是被統一歸類到一個全新的檔案門類下——“集體記憶·流動型”。

台下,一名敏銳的記者立刻舉手提問:“秦館長,這樣做會不會造成曆史的模糊化?讓後人無法準確地追溯那些偉大貢獻的源頭?”

秦念慈微微一笑,轉身指向身後的大屏幕。

屏幕上,一張震撼人心的中國地圖緩緩浮現。

它並非由經緯線和行政區劃構成,而是由整整十萬張從無名助農直播間截取下來的畫麵,拚接而成。

每一個微小的亮斑,都是一個正在田間地頭、在深山牧場、在漁船甲板上勞作的身影。

她對著話筒,聲音清晰而有力:“當真相已經長成了大地的紋理,我們就不再需要某個人的署名,來證明它的真實。”

發布會散場後,她沒有接受任何采訪,而是專程驅車前往了花椒村。

在無數村民的見證下,她親手將那個在她辦公室裡埋藏了多年的混合種子罐,正式移交給了縣農業局的技術員。

罐子上的標簽被撕下,換上了一張嶄新的。

上麵寫著:“五脈歸一試驗種,源自百姓腳印之間。”

川西,那個曾經囚禁了沈昭岐、也徹底改變了秦知語的孤村。

秦知語回到村裡,在那棵見證了無數風雨的老槐樹下,支起了一台舊手機,開啟了一場沒有任何預告的直播。

畫麵裡,沒有俊男靚女,沒有才藝表演,甚至連一個人影都沒有。

隻有風吹過槐樹葉發出的沙沙聲,遠處溪流的潺潺水聲,以及偶爾幾聲清脆的鳥鳴。

這場“虛無”的直播,卻在短短十二小時內,觀看人數奇跡般地突破了兩億。

平台的人工智能無法理解這種現象,隻能根據後台關聯詞條,自動為直播間推送了一個標題:“這是沈昭岐最後停留的地方。”

無數彈幕在詢問主播的身份,在猜測沈昭岐的去向。

秦知語始終沒有出鏡,也沒有糾正那個錯誤的標題。

直到直播結束,屏幕即將變黑的前一秒,她才留下了一句語音信息,聲音平靜得像村口的那條小溪:“你們找錯了。他不在這裡,他在每一個敢把鏡頭對準泥土的人心裡。”

當晚,她回到自己的住處,打開了那個塵封已久的私人保險櫃。

裡麵沒有金銀珠寶,隻有一遝厚厚的合同與錄音文件——其中,就包括那份足以顛覆許多人命運的“雪藏令”原件。

她將這些文件一份份投入火盆。

火光跳躍,映著她的臉,平靜如初。

她終於明白,真正的贖罪,不是一遍遍地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傷疤,而是讓那片曾經被自己傷害過的土地,重新開出花來。

三個月後,沈昭岐倒下的那片邊境山坡上,竟長出了一片奇異的植被。

它們的莖稈漆黑如炭,葉片卻泛著一層淡淡的金色,花開五色,絢爛奪目。

最神奇的是,這種植物似乎完全不需要人工灌溉,每逢暴雨來臨前夜,它們的葉麵會自動凝結出細密的水珠,仿佛能提前感知天地的旱情。

當地村民不知道它叫什麼,隻稱它為“不謝花”。

有傳說,它的根係深處,埋著一位行者的灰燼。

村裡的孩子們常常來采摘它的花瓣泡茶,老人們說:“喝一口,做事就有勁。”

而在千裡之外的京城,某個老舊小區的陽台上,一名退休的老郵遞員,正拿著一支炭筆,在一張泛黃的紙上臨摹著一幅畫。

畫的內容很奇怪——那是一個手機屏幕的輪廓,畫麵裡漆黑一片,唯有幾道象征著風聲的曲線。

他的小孫子湊過來,好奇地問:“爺爺,你在畫誰啊?”

老人布滿皺紋的臉上露出一絲微笑,輕輕搖了搖頭:“沒人。但這風,我聽過。”

屋外的春陽正好,一陣暖風穿過樓宇間的縫隙,吹動了窗台上那支作為標本的“不謝花”,它輕輕晃了晃,像一次無聲的應答。


最新小说: 係統喊我收情緒,卻來了個嘮嗑的 七零軍工首席夫人 替嫁後發現總裁暗戀我十年 拜托女配彆再吐槽作者了! 剛認親成功,你就要我下鄉? 心聲被讀,全家追著寵! 在擁擠的人潮中不懼愛你 開局神田修仙,種出龍牙米 廢柴鳳主,龍君寵妻入骨 戀在克蘇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