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封發往共富學院籌備組的回信,沈昭岐隻寫了寥寥數百字,卻字字千鈞。
他婉拒了院長一職,理由簡單得近乎樸素:他是一個引路的人,但路,必須由更多人自己走出來。
信的末尾,他沒有留下任何祝福或期許,隻附上了三條建議,像是三個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瞬間激起整個體係的漣漪。
第一,設立“青年助農創新基金”,不問出身,不設門檻,隻看方案是否能真正解決一個村莊,哪怕隻是一戶農人的實際問題。
第二,建立“危機響應輪值製”,由各地的合作社負責人輪流擔任總協調,確保任何地方出現滯銷或天災時,整個共富網絡能像一個活的生命體一樣,迅速調動資源,自我修複。
第三,每年舉辦“沉默者論壇”,不請專家,不請官員,唯一的登台資格,是“從未在任何鏡頭前說過話”,讓那些田埂間的種植戶、深夜裡的分揀工、奔波在路上的物流司機,成為真正的主角。
秦知語是在淩晨三點收到這封郵件的。
她一字一句地讀完,沉默了許久,然後撥通了財務總監的電話,聲音裡沒有一絲睡意,隻有不容置疑的決斷:“以共富集團的名義,向‘青年助農創新基金’注入第一筆啟動資金,一千五百萬。”
電話那頭的財務總監愣了一下,這個數字很奇怪,不成整數,也不符合任何預算規劃。
秦知語沒有解釋,隻說:“就這個數字,對應他消失的十五年。每一天,都算數。”
一周後,共富學院的啟動儀式照常舉行,但院長的席位被空了出來。
秦知語親自上台,宣布了沈昭岐的三條建議將作為學院成立後的首要章程,並當場公布了那筆一千五百萬的基金。
麵對台下無數閃爍的鎂光燈和驚愕的目光,她的聲音清晰而堅定:“今天,我們不紀念某一個人,因為真正的英雄主義,從來不是期待救世主。我們紀念的,是一種可能——一種每一個微小的、沉默的、曾被抹除的聲音,都將有機會被聽見、被尊重的可能。”
話音落下,掌聲雷動。
這股浪潮還未平息,另一場風暴已在暗中醞釀。
林晚的監測係統發出刺耳的警報。
在北方某省的一個試點縣,當地主管部門正大張旗鼓地推廣“昭品模式”,卻強製所有農戶必須統一安裝並使用一款由政府指定企業開發的app。
所有數據、交易、物流信息全部彙入一個不透明的中心化平台。
這套操作,名為“共治”,實為借著高效管理的名義,行數字集權之實,試圖將農戶剛剛獲得的定價權與話語權,重新收回籠中。
“他們學了皮毛,卻把靈魂丟了。”林晚眼神冰冷,立刻撥通了周執的電話。
一場無聲的反擊戰在七十二小時內全麵展開。
沒有媒體曝光,沒有輿論施壓。
林晚和周執啟動了早已備好的“反向審計機製”。
通過加密渠道,他們聯係上當地幾位敢於發聲的農戶帶頭人,指導他們如何自發組建監督小組。
一部部最普通的智能手機,成了最銳利的武器。
農戶們將動員會議的現場錄音、要求強製安裝app的紅頭文件、以及那份霸王條款般的合作合同,全部掃描上傳至一條公共區塊鏈。
每一份證據都附有時間戳和數字簽名,不可篡改,永久存證。
七十二小時後,一條完整的、足以將所有謊言撕碎的證據鏈,被匿名發送至該省最高監察部門的公開郵箱。
壓力瞬間傳導至末端。
麵對鐵證,試點縣的主管部門再也無法狡辯,被迫叫停項目,並向社會公開整改方案。
事後,林晚在內部複盤會議上,語氣前所未有的嚴肅:“昭品模式的核心,是選擇的權利。製度不怕慢,怕的是有人假裝高效地剝奪這種選擇。記住,我們的技術,永遠要站在雞蛋這一邊。”
這場風波,也讓周執意識到,僅靠商業模式的自我約束遠遠不夠。
他加快了推動《鄉村共治促進條例》立法的進程。
經過數月的奔走與博弈,條例終於正式列入地方性法規的目錄。
簽字儀式的前一夜,萬籟俱寂,周執卻接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電話,來自沈昭岐。
電話裡的聲音有些遙遠,夾雜著山村夜晚的風聲。
沈昭岐隻說了一句話:“周執,彆讓法律變成新的高牆。”
這句話如同一道閃電,劈開了周執所有的思緒。
他徹夜未眠,在法規的最後一章附則裡,親手加入了一條顛覆性的條款——“動態修訂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