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品總部的巨型數據穹頂下,上億條信息流彙聚成一條條璀璨的星河,安靜而有序。
秦念慈指尖輕點,調出了滇東片區的銷售曲線。
一條數據線突兀地向上刺穿了平穩的預測模型,像一根紮進血肉的狼牙。
她放大,再放大,光標最終鎖定在一個幾乎被係統遺忘的灰色節點上——昭品助農·李家果鋪。
係統備注冰冷地標注著:編號zd7701,門店資產評估為負,建議清退。
然而,就在這塊“墓碑”之上,銷量增長曲線卻像複活的心電圖,狂飆四成,複購率更是以斷崖式的優勢,登頂全鎮第一。
秦念慈的眉頭擰成了一個死結。
數據不會說謊,但眼前的數據卻像一個瘋子在狂笑。
她立刻將這條異常數據標記為最高優先級,推送給了流量分析組的林晚。
林晚的屏幕上,無數代碼如瀑布般滾落。
不到十分鐘,她就精準鎖定了流量的源頭——幾個粉絲量千萬級的短視頻賬號,發布的赫然是老李那塊歪歪扭扭的新招牌。
視頻標題驚人的一致:“鄉村廢墟美學,你多久沒見過這麼‘野’的店了?”評論區裡,熱度最高的詞條幾乎和美學無關,而是三個更紮心的字:“真”、“沒修過”、“像我老家”。
一種被城市化浪潮拋棄的鄉愁,在此刻找到了一個粗糙的宣泄口。
“他們在消費‘真實’。”林晚喃喃自語,眼神卻銳利如鷹。公司要求刪除,反而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她調動技術部門,用ai在深夜向這批視頻的用戶推送了一組對比圖。
圖片裡,是經過頂級設計師美化過的“完美店鋪”——雪白的牆麵,統一設計的藝術字體,溫暖而明亮的商業燈光,連水果的擺放都遵循著黃金分割率。
第二天一早,輿論炸了。
ai生成的“完美店鋪”被罵得狗血淋頭。
“假!太假了!這p得連馬都不認識了!”“這不是賣水果的,這是給中產拍照片的網紅布景。”“一股子資本下鄉的傲慢味兒,滾!”
林晚看著後台雪片般飛來的負麵反饋,嘴邊卻露出一抹笑意。
她立刻讓團隊連夜趕製了一份《粗糙指數研究報告》,用冷冰冰的數據和用戶行為模型,精準地分析了這場輿論風暴。
報告的結論直白而顛覆:在過度包裝的時代,適度的、非人為的破損感,能將用戶的信任度瞬間提升17.3。
這份報告後來被國內頂尖的品牌學府引用,並被命名為一個全新的概念——“抗美化悖論”。
報告剛發到決策層,法務部的周執就接到了一個更棘手的投訴。
鄰鎮的文旅項目負責人看到了商機,火速仿製了數十個“破招牌”,掛在新建的仿古街上。
他們甚至雇人故意用錘子敲鬆木板,用墨水和泥漿潑灑做舊,更荒唐的是,還偽造了一塊“百年老店,祖傳破匾”的石碑立在街口。
當地昭品合作戶的投訴電話幾乎被打爆,指責他們惡意模仿,擾亂市場。
周執看著那些“偽劣”破招牌的照片,沒有啟動任何法律訴訟程序。
他知道,一旦對簿公堂,無論輸贏,昭品都會陷入一場關於“誰有權定義真實”的泥潭。
他直接撥通了市場監管局的電話,半小時後,一個全新的合作方案擺在了對方麵前——“真實印記認證”。
這套認證體係不看你的招牌有多新,也不看你的裝修多豪華,隻看三樣東西:一,三年以上不間斷的經營影像鏈,可以是監控錄像,可以是顧客拍的照片;二,周邊至少二十位鄰裡的聯名推薦信,手寫按印;三,最原始的、帶著油漬和歲月痕跡的紙質賬本掃描件。
周執的邏輯很簡單:你可以模仿破爛,但你模仿不了時間。
消息一出,鄰鎮的仿古街瞬間啞火。
那些速成的“百年老店”彆說三年的影像鏈,連三個月的鄰裡都湊不齊。
而第一個通過“真實印記認證”的,正是老李那塊被孫兒寫得歪歪扭扭的木匾。
金色的“真實印記”共治標識被鄭重地釘在木匾旁邊,像一枚遲到的勳章。
與此同時,昭品app的技術負責人小柯,正為一個新功能熬得雙眼通紅。
他負責的“聲音日記模塊”一直不溫不火,用戶反饋聲音太“乾淨”,缺少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