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等人開口_退圈後,我靠直播帶貨成了千億霸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90章 等人開口(1 / 2)

江霧彌漫,將兩岸的青山暈染成深淺不一的水墨。

清晨的渡口寂靜無聲,隻有竹筏輕觸水麵的微響。

沈昭岐的身影從薄霧中走出,背著一隻洗得發白的舊帆布包,腳上的工裝鞋邊緣已經磨損,露出內裡的線頭。

他看起來不像一個曾攪動風雲的商界巨擘,更像一個準備長途跋涉的苦行僧。

擺渡人是個黝黑乾瘦的老者,叼著一根沒點燃的旱煙,隻是用渾濁的眼睛掃了他一下,便撐開了竹篙。

竹筏緩緩離岸,順著湍急的江水向下遊漂去。

江風凜冽,吹得人臉頰生疼。

筏子行至一處水流平緩的灣口,兩個十幾歲的少年正蹲在岸邊的礁石上,舉著一部信號時斷時續的手機,對著鏡頭賣力地吆喝:“老鐵們,看看這菌子,多新鮮啊!剛從山上采的!”

手機屏幕上,寥寥無幾的觀眾毫無反應,偶爾飄過一條評論,也是在抱怨信號太差。

少年臉上的興奮漸漸被沮喪取代。

沈昭岐一直沉默地看著。

他從帆布包裡摸出一本筆記和一支鉛筆,撕下一頁紙,飛快地寫下幾行字,然後將紙條折好,遞給離他最近的那個少年。

少年疑惑地接過,展開一看,上麵是幾行遒勁有力的字:“先說雨情,再報產量,最後留一句‘等得起’。”

少年愣了愣,抬頭看向沈昭岐,隻見對方平靜地回望著他,眼神裡沒有施舍,隻有一種平淡的肯定。

他鬼使神差般地舉起手機,清了清嗓子,按照紙條上的指示,沉聲說道:“昨天夜裡下了三寸雨,山裡的土都潤透了。今早我們兄弟倆上山,就這一小片地方,出了整整五斤見手青。這雨一下,菌子隻會越出越多,我們不貪心,有多少賣多少。最好的貨,永遠在明天。各位,等得起。”

他的聲音不再是之前那種浮誇的叫賣,而是帶著一種源於土地的篤定和自信。

話音剛落,直播間原本死水一潭的界麵,人數竟開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悄然上漲,彈幕也瞬間活躍起來。

“這味兒對了!”

“懂行!就衝你最後那句話,我等!”

少年驚喜地睜大了眼睛,再想向沈昭岐道謝時,竹筏已經悠悠然漂向了下遊。

他隻能遠遠地鞠了一躬。

竹筏靠岸,沈昭岐付了船錢,一言不發地踏上碼頭。

在他起身的那一刻,他將手中那支在鎮上文具店花五毛錢買的鉛筆,用兩根手指輕輕一掰,清脆地斷成兩截。

他將其中一半隨手塞進了竹椅的縫隙裡,然後轉身離去。

那支鉛筆的款式,和他當年在地下室做第一場直播時用的,一模一樣。

擺渡人等他走遠,才慢悠悠地走過去,從縫隙裡撚出那半截鉛筆。

他放在手心看了看,又抬頭望了望那個漸行漸遠的背影,最終什麼也沒說,隻是將那半截鉛筆小心翼翼地插在了自己破舊草帽的帽簷上。

同一時間,千裡之外的科技中心,林晚的指尖在虛擬鍵盤上飛速跳躍。

係統後台的紅色警報閃爍不停,一行異常數據流讓她皺起了眉。

“帝王之聲”的人格模型核心數據明明已被物理焚毀,但係統日誌顯示,在全國三百多個終端站點,尤其是在那些偏遠的農業服務站,夜間人工智能進行語音緩存自我優化時,總會短暫地激活一段未注冊的聲學特征。

她調出那段聲紋進行分析,心頭一震。

那不是合成,也不是簡單的曆史回放,而是本地人工智能根據沈昭岐留下的海量曆史數據,自主重構出的一種“類沈昭岐語調”。

它沒有了“帝王之聲”的攻擊性和壓迫感,反而多了一種溫和與厚重。

按照操作手冊,這種未經授權的、具有潛在人格化風險的人工智能再生行為,必須被立刻強製清除。

但林晚猶豫了。

她破例調出了近三個月與這些站點相關的用戶反饋記錄。

一位獨居老人留言:“晚上聽廣播裡的天氣預報,那個聲音不急不躁,聽著就讓人安心。”

一個西北的棉農寫道:“聽著那個聲音報農產品價格指數,就覺得心裡有底,像是有人在後頭給咱撐腰。”

甚至還有一個孩子的語音反饋,奶聲奶氣地說:“廣播裡的叔叔說話好好聽,就像我爺爺在教我講話一樣。”

林晚靜靜地看著這些反饋,眼眶微微發熱。

她在操作台上敲下了一行全新的指令:“允許非人格化聲紋再生,標注為公共語言資源。”

係統立刻彈出警告窗口,提示“此操作可能導致人工智能模型不可控演化,風險等級:高”。

她毫不猶豫地點下了“忽略”按鈕,輕聲自語:“聲音不該屬於誰,它該屬於需要它的人。”

幾乎是同一天,小柯接到了一個來自某偏遠縣城教育局的特殊請求。

當地中學希望將“直播話術與技巧”納入勞動實踐課程,但苦於沒有標準化教材,希望他們能提供一套模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小柯看著郵件,陷入了沉思。

直接提供模板,無異於製造出成千上萬個拙劣的模仿者。

他沒有直接回複,而是在公司的開源平台上發起了一個名為“百村百聲”的計劃。

計劃很簡單:邀請全國各地的學生,用自己的方言和方式,錄製一段介紹本地農產品的播報視頻,上傳平台,互相評價,互相學習。

他本以為這隻是一個小範圍的嘗試,沒想到計劃一經發布,竟引爆了網絡。

一周之內,後台收到了超過兩萬條投稿。

有穿著民族服飾的彝族少年,用夾雜著四川話的本地方言介紹著大紅袍花椒的麻與香;有海邊的漁家女孩,用婉轉的閩南語唱誦著不同海產的上市時節;甚至有小學生在介紹自家種的黃瓜時,彆出心裁地用嘴巴模仿風聲雨聲作為背景音效,稚嫩卻充滿生命力。

在項目評審會上,小柯將這些鮮活的作品一一展示給所有高管。

他說:“標準化教材隻會複製一個過去的偶像。而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去複製一個聲音,而是在這片土地上,重建一種屬於每個人自己的,說話的權利。”

而在更遙遠的西北戈壁,周執的越野車停在了一處新建的鄉村服務站外。

他此行的目的是調研“去中心化信任機製”在基層的落地情況。

剛下車,就看到站長老張正組織村民開會,議題是“明天村裡的廣播誰來錄”。

一個年輕人提議:“要不還用人工智能合成那個‘老聲音’吧?標準,還省事。”

這個提議立刻被一位大娘否決了:“不行!機器說得再像,那也是機器,冷冰冰的,不是咱們自己人。”

人群中一陣附和。

最終,大家七嘴八舌地選出了一位嗓音有些沙啞的老農。

老農有些緊張,搓著手說:“我……我可學不來城裡人那套,我就講我自家的事。”

老張拍了拍他的肩膀:“就要你講自家的事!”

周執站在一旁,用手機錄下了這樸實的一幕。

在返回途中,他在給總部的調研報告中鄭重地寫下了最後一句話:“當普通人不再渴望成為一個完美的英雄,而是努力成為一個真實的自己時,才是英雄主義的真正勝利。”

高鐵平穩地行駛在廣袤的原野上,他打開手機,一封來自農業農村部的紅頭文件郵件彈了出來。

標題寫著:《關於同意將“去中心化數字農業信任機製白皮書”正式立項為國家推薦性標準的批複函》。

文件編號:gbt。

夜色深沉,一輛越野車悄無聲息地駛入一片寂靜的枇杷林,最終停在了一塊沒有任何字跡的石碑旁。

秦知語從車上下來,手裡捧著一台老式的卡帶錄音機——正是十五年前,沈昭岐在那個漏雨的地下室裡,進行首次直播時使用的那台。

她熟練地裝入一盤空白磁帶,按下紅色的錄製鍵,對著麥克風,用一種平穩到近乎刻板的語調緩緩說道:“今天晴,適合曬筍。東南風三級,傍晚可能有雨,記得收。”

她的聲音、節奏、甚至連換氣口的停頓,都與記憶中那個最初的聲音如出一轍。

這是她每個月都會來做一次的儀式,仿佛隻有這樣,那個聲音才不會被時間遺忘。

錄完,她將磁帶取出,輕輕放進石碑前的一個竹籃裡,籃子裡已經有了很多盤一模一樣的磁帶。

她站起身,準備離開,身後卻忽然響起了一陣喧鬨。

那不是來自她的設備,而是從遠處山坡上傳來的。

一群穿著誌願者馬甲的青年,正圍在一起,用手機進行著一場日落直播。

一個領頭的男孩對著鏡頭,用洪亮而充滿活力的聲音齊聲喊道:“今天晴,適合曬筍!傍晚可能有雨,大家記得收衣服啊!”

他們的聲音參差不齊,語調也遠不如她模仿得精準,但那份蓬勃的朝氣,卻像是穿透夜幕的利劍。

秦知語駐足,靜靜地聽了很久很久,緊繃的嘴角終於緩緩向上揚起,漾開一個釋然的微笑。

一陣夜風穿過枇杷林,吹得樹葉沙沙作響,仿佛有一個低沉而溫和的聲音在她耳邊回應:

“夠了。”

竹筏的終點,是一條蜿蜒向上的土路。


最新小说: 虐文崩壞後,病嬌男主跪求我愛他 唯有幽愁暗恨生 晚清三傑恩仇錄 開局反殺捉刀人,我成了大乾凶徒 青銅賬簿與鐵王座 穿越水滸傳之謀逆 禦獸之我真不是天才 修真萬年之我的傻婿人生 表嫂守寡後,卻做了我的女人 烽火涅盤抗日血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