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家人們_退圈後,我靠直播帶貨成了千億霸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17章 家人們(1 / 2)

引擎的轟鳴聲撕裂了車廂的寂靜,像一頭被喚醒的鋼鐵巨獸。

秦知語一腳油門,越野車卷起塵土,朝著地平線的方向疾馳而去。

七個省,三萬多公裡的路程,她用輪胎丈量著這片土地上悄然發生的變革。

車窗外的風景從繁華都市的高樓林立,逐漸變為連綿起伏的青翠山巒,最後定格在黃土高原的溝壑縱橫。

每到一個村落,她都會走進當地的助農直播間。

它們大多簡陋,或是在村委會的辦公室,或是在某個村民寬敞的院壩裡。

但無一例外,在那些背景牆上——無論是斑駁的土牆還是新刷的白灰牆——都掛著一幅幾乎一模一樣的簡筆畫。

畫上是一個男人的剪影,輪廓模糊,隻看得出他背著一個沉重的行囊,一手拄著登山杖,另一隻手高高舉著一部手機,手機的信號標誌被誇張地畫成了向外輻射的光芒。

他正艱難地向著一座陡峭的山峰攀爬。

“這畫的是誰?”秦知語第一次在川西的一個村子看到時,隨口問了一句。

正在打包花椒的村民憨厚地笑了笑,搖了搖頭:“不曉得哦。前年隔壁村先畫的,說能保佑信號好,賣得快。大家看著好,就都跟著畫了。”

秦知語的心猛地一顫。

她沒有去糾正這近乎迷信的說法,也沒有去解釋這幅畫可能的源頭。

她隻是沉默地看著,然後對身邊的助理說:“拍下來,每一個村子的都拍下來。”

當車隊穿越第三十個掛著同樣剪影的村莊時,助理忍不住問:“秦總,這明顯是沈先生的側影,我們要不要……澄清一下?或者,把它作為我們‘共信鏈’計劃的一個標誌?”

秦知語搖了搖頭,目光深邃地望著遠處夕陽下的山脊線:“不必。把他變成一個符號,甚至一個神,那是對他的禁錮。”她將一路拍攝的照片彙編成一本簡陋的圖冊,在項目組新人入職的第一天,親手交到他們手上。

扉頁上隻有她手寫的一行字:“記住,我們服務的不是傳奇,是這份心意本身。”

返程途中,車子路過一片新開墾的梯田,墨綠色的秧苗在夕陽下泛著金光。

幾個皮膚黝黑的孩子,正用樹枝在濕潤的田埂上歪歪扭扭地寫著字。

秦知語停下車,靜靜地看著。

那幾個孩子一筆一劃,極為認真,最終組成了五個大字:“今天渠通了。”

那一刻,風吹過田野,帶著泥土和禾苗的清香。

秦知語忽然覺得,這片土地上所有正在發生的故事——那些無名的畫,那些質樸的祈願,以及眼前這簡單而充滿力量的五個字——這才是沈昭岐最想要看到的世界。

一個沒有英雄,但處處是希望的世界。

就在秦知語的車隊穿越山脈的同時,一封來自雲南深山的快遞,正跨越千山萬水,抵達了京城“共信鏈”數據中心,林晚的辦公桌上。

包裹上沾著紅色的泥土,打開後,裡麵是一台摔得慘不忍睹的二手手機。

屏幕的裂痕呈放射狀,像一張巨大的蛛網。

手機背麵,一張被水浸潤過又曬乾的紙條,用鉛筆寫著一行字:“它播過一百零三次直播,最後一次信號斷了,但我們接著說。”

林晚立刻召集了中心最頂尖的技術人員,這不是命令,更像是一種請求。

他們花了七十二個小時,像進行一台精密的外科手術,小心翼翼地繞過物理損傷,試圖從芯片深處喚醒沉睡的數據。

終於,在第三天夜裡,一段被標記為“未上傳”的視頻被成功恢複。

視頻裡沒有主播,鏡頭固定在一個火塘邊。

一群膚色各異的村民圍坐在一起,火光映照著他們緊張而真誠的臉。

一個頭發花白的老阿媽,捧著一籃子菌子,對著鏡頭結結巴巴地介紹:“我、我的菌子……是、是山裡頭最好的……”她旁邊一個年輕些的漢子,緊張得滿頭是汗,把準備好的詞全忘了,隻能一個勁兒地重複:“甜,我的玉米,甜得很!”沒有人催促,更沒有人嘲笑。

每個人都安靜地等待著,輪到自己時,便用最樸實的語言,介紹著腳下這片土地的饋贈。

視頻的最後,鏡頭被一個小女孩接了過去。

她沒有介紹任何東西,隻是把臉湊得很近,用輕得像耳語一樣的聲音說:“老師說,隻要還有人在聽,就值得說下去。”

林晚將這段視頻和那台手機,一同送進了國家數字博物館。

在恒溫恒濕的展櫃裡,那台破碎的手機靜靜躺著,屏幕上循環播放著那段無聲的喧嘩。

展品說明極為簡潔,隻有一行字:“編號001,屬於所有敢開口的人。”

幾乎在同一時間,西北某縣的蘋果園裡,項目部總監周執也見證了相似的一幕。

原定的果園主播突發高燒,眼看就要錯過最佳的銷售直播時段。

正當周執準備聯係備用方案時,驚人的一幕發生了。

村支書拿起主播的手機,對著鏡頭喊了一嗓子:“他病了,我們來!”然後,他對著滿樹紅彤彤的蘋果講了十分鐘,接著把手機遞給了身邊正在剪枝的果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那果農接過手機,連手都來不及擦,對著鏡頭咧嘴一笑:“輪到我了。”

接下來,手機就像一根接力棒,在果園裡、在分揀倉庫、在打包的村民手中傳遞。

每戶人家,每個人,在鏡頭前切換時,都不報自己的名字,隻說那句簡單而有力的話:“輪到我了。”

周執悄悄錄下了這長達三小時的全過程。

回到京城,他在一場高級彆的政策研討會上,正式提出了“輪值主播製”的試點建議。

立刻有專家提出質疑:“這樣毫無規律的輪換,如何建立品牌辨識度?觀眾記不住主播,就記不住產品。”

周執沒有爭辯,他隻是在會議室的巨幕上,播放了那段來自西北果園的錄像。

當最後一位村民把打包好的蘋果箱封上膠帶,對著鏡頭揮揮手說“輪到我了,發貨”時,全場一片寂靜。

周執關掉視頻,緩緩開口,聲音不大,卻字字千鈞:“如果我們的觀眾,最終記住的是這顆蘋果的甜,而不是某個人的臉,這是不是更接近助農的真實?”

三個月後,全國首批“無名村播聯盟”在農業部的支持下正式成立,首日總訂單量,突破一百萬。

傳承,並不僅僅發生在看得見的地方。

秦念慈主持的“民間記憶搶救工程”項目組,收到了一段特殊的口述錄音。

一位來自川北的盲人老農,在回憶三十年前的鄉村生活時,提到了一件事:“那時候,我們這兒沒電視,就聽廣播。有個聲音,很年輕,總在下大雨天播。他說,‘泥巴路難走,但咱們的心不能滑坡’。聽著他的聲音,就覺得再大的雨,田也不會淹掉。”

工作人員在數據庫裡反複檢索,卻找不到任何與那句話匹配的直播記錄。

有人建議,作為無法考證的“孤證”,不予錄入。

秦念慈卻堅持將這段音頻完整收錄進檔案庫,她說:“聲音會騙人,但記憶不會。聽覺記憶,也是曆史的一部分。”

數日後,這段沒有來源的音頻,在“聲紋沙盤”係統的全網數據匹配中,竟自動觸發了一個底層算法。

它像一把失落已久的鑰匙,恰好填補了川北地區一段長達三十年的鄉村信息化數據空白。

在項目的評審會上,秦念慈平靜地說:“當我們不再執著於‘誰說的’,真相才真正浮現。”

沈昭岐離世兩年後的春分日,邊境那片曾被他命名為“不謝花”的山坡,首次迎來了大規模的盛放。

五色花瓣在山風中搖曳,彙成一片流動的光海,絢爛得不似人間之物。

山下的村民沒有舉辦任何慶典,隻是像往常一樣,在每一棵老茶樹下,都放了一碗新釀的米酒,遙祭那位把花種帶來的人。

當晚,京城國家氣象監測中心,一顆負責監測西南邊境生態的衛星,突然發出了異常警報。

數據顯示,那片花海所在的區域,紅外輻射強度異常升高,其能量波動模式,完全不同於山火或任何已知地質活動。

那股溫和而強大的能量,持續了整整一夜,仿佛整座山坡都在與某個未知的頻率發生共振,如同一次盛大的生命合唱。

而在京城一間普通的公寓裡,那位已經退休的老郵遞員,做了一個清晰無比的夢。

他夢見自己的小孫子,手裡拿著一本畫冊,獨自走進了那片五彩斑斕的花海。

孫子在花叢中回頭,笑著對他喊:“爺爺,這是你畫的地方!”

他猛然驚醒,窗外晨光熹微。

他下意識地看向窗台,那裡擺放著他當年從山裡帶回來的“不謝花”標本。

那早已乾枯的莖稈上,竟在一夜之間,再次萌發出了一點新芽。

那點綠意,比他記憶中任何一次的顏色,都更加深沉,更加濃烈。

生命以一種超越理解的方式,宣告著它的延續。

林晚在數據中心也發現了這份延續的痕跡。

她注意到,“共信鏈”每日新增的數據流中,有高達百分之三十七,來自從未注冊過的匿名用戶。

這些數據流沒有視頻信號,隻有微弱的音頻,且高度集中在淩晨三點到五點之間——正是當年沈昭岐最習慣開播的時間段。

她懷著一種近乎朝聖的心情,隨機調取了一段音頻流。

沒有清晰的話語,隻有無數陌生又相似的聲音,在寂靜的深夜裡低語:

“今天風大……但我還在。”

“秧苗又高了一寸……”

“明天應該是個晴天吧。”

“……還在。”

這些聲音來自全國各地,來自山川湖海,它們彙聚在一起,像一條沉默的河流,在數字世界的底層靜靜流淌。

林晚沒有去追查這些信號的來源

她啟動了一項全新的功能,代號“共鳴”。

係統會將這些匿名的、夢囈般的語音,經過處理後,隨機、輕微地插入到全國各地村級直播間的背景音中,形成一場跨越時空的“無聲合唱”。

次日清晨,廣西的一間吊腳樓裡,一位正在聽助農直播的盲童,突然抬起頭,側耳傾聽,疑惑地問他的母親:“媽媽,為什麼今天的風,聽起來像很多人一起在呼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與此同時,秦知語正坐在前往花椒村的越野車上,手裡翻閱著一份剛剛加密傳來的報告。

報告的標題是《關於“共鳴”事件的初步數據分析及社會影響評估》。

她的指尖輕輕劃過那句被重點標出的“聽起來像很多人一起在呼吸”,嘴角浮現出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

她關掉平板,望向窗外連綿的青山,輕聲自語:“是時候了。”

那份報告的最後一頁,用鮮紅的字體標注著一行醒目的議程標題——“花椒村,‘沉默計劃’五周年總結會。”


最新小说: 心動8: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手握神豪係統儘收全球產業 倒計時90天,挑戰33條巨物 長生仙途:道不及沙 滅門後,我靠殺神係統殺穿仇敵 俠女闖江湖,遇上冷麵莊主 龍虎老天師,鎮壓人間三千年! 綜影視之流殤 文娛帝國 羞!港城大美人被京圈太子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