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雲途金流龍蛇起,青鸞瓊枝共倚春
蟄伏多年的老君山腳下,仿佛被注入了滾燙的活力,一派生機勃勃。
最大的變化,莫過於那條如同蛟龍出山、將蛟鄉與外界緊緊相連的公路。
昔日坑窪顛簸、需要顛簸兩小時的“畏途”,如今已成平坦堅實的砂石路麵,四十分鐘,風馳電掣般便能抵達縣城。
孫老四負責的最後一段路基完工那天,這個奸詐的漢子看著第一輛試行的卡車平穩駛過,眼眶都有些發紅——這路,總算在他手裡通了!
都虧到姥姥家了,一段一公裡的路,他貼進去快六萬多,還好最後鄉裡也知道他貼錢了,還有黎鄉長幫他說話,又給他找了個活,讓他賺些。
路通了,財路也就通了。
魏書記主持的第一件大事辦的漂亮,腰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挺得直。
鄉財政賬戶上那實打實的一百二十萬,像一顆強勁的心臟,為蛟鄉泵送著前所未有的活力。
他召集班子開會,煙霧繚繞中,不再是往日愁眉苦臉的“分粥會”,而是意氣風發的“建設會”。
“欠老師們和公職人員的工資,一分不少,這個禮拜全部發到位!”魏書記一錘定音,底下響起一片由衷的掌聲。
“剩下的錢,”他敲著桌子,“不能撒胡椒麵!咱們得用在刀刃上。鄉中學那教室,下雨天漏得比外麵還大,必須重修!”
“還有,那些確實困難的人家,咱們不是簡單給錢,得幫他們找條活路!想養雞的,提供雞苗和技術;想種果樹的,聯係樹苗;想學手藝的,咱們送出去培訓!”
決議一出,整個蛟鄉都像是被春風徹底拂過,充滿了希望。
而最忙碌、最紅火的,當屬汪細衛麾下陳陽和肖易明帶領的建築隊。
他們先是給幾個跟著汪細衛最早乾、手裡有了積蓄的夥伴,用新型磚瓦材料修了幾棟“樣板房”。
那白牆紅瓦、亮堂的玻璃窗、內部還有了專門隔出來的廚房和廁所的“小洋樓”,在遍地土坯房的蛟鄉,簡直像鶴立雞群。
在得知修建成本以後,瞬間引爆了全鄉的熱情。
“陽子!啥時候輪到我家?錢我都備好了!”
“易明兄弟,你看我家那地基,夠不夠蓋個三間房的?”建築隊駐地每天都被熱情的村民圍得水泄不通。
陳陽和肖易明忙得腳不沾地,嗓子都說啞了。
建築隊規模一擴再擴,從最初的十幾號人,迅速膨脹到幾十人,就這還人手緊張!
因為他們不僅要修民房,還要負責鄉裡學校的修繕、辦公房的擴建,以及重中之重——藥廠廠房的建造。
工人們的工錢月月結清,揣著厚厚的票子回家,那臉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消費能力起來了,轉頭又催生了更多的建房需求,形成了良性循環。
製沙場和水泥磚廠更是日夜轟鳴,機器就沒停過。
沙子幾乎是剛生產出來,還帶著熱氣就被等在一旁的拖拉機、牛車拉走了。
水泥磚就等著它乾透,然後就被裝車,這些都是現金交易,好些都是把錢先給廠裡,等著磚好直接拉走。
供不應求!
麵對這爆炸性的發展,汪細衛終於下定決心,大手筆添置了交通工具——兩輛草綠色的解放ca141大貨車,龐然大物般停在倉庫前,成了蛟鄉的新地標,還有兩輛靈活實用的皮卡。
光是司機就培養了六七個,個個神氣活現,握著方向盤,駕駛著這些“鐵牛”奔波在嶄新的公路上,拉沙送磚,運送建材貨物,成了連接各個環節的血脈。
春天的山林,不僅是種植場,更是采摘園。
往年被村民們忽視的各類野山菌,如今都成了能換現錢的“金疙瘩”。
山裡隨處可見挎著籃子背著袋子的村民,他們如今也懂了“可持續發展”,“采大留小,不傷菌絲”成了共識。
林間充滿了發現寶貝的喜悅:“嘿!這窩鬆樹菌真肥!”
“慢點挖,彆把旁邊的嫩芽碰壞了,明年還能長!”
以往寂靜的山林,如今充滿了收獲的歡聲笑語。
汪細衛忙得像個旋轉的陀螺,潘高園也沒閒著。
她心心念念的小商品店終於開了起來,取名“園子百貨”。
店麵不大,但貨物琳琅滿目,從針頭線腦、毛巾肥皂,到小孩吃的糖果餅乾、男人抽的香煙,都是從市裡批發市場直接拉回來的,價格公道,質量還好。
很快,“園子百貨”就成了鄉裡最熱鬨的地方,甚至連鄰鄉的人都慕名而來:
“老板娘,聽說你家的肥皂比供銷社的還便宜一毛錢?”
“是啊,大兄弟,你看看這質量,絕對好用!再來包火柴不?”
曾經的鄉裡的商業老大——供銷社,一下子門庭冷落。
售貨員老王悄悄來到沙碩地,看著對麵“園子百貨”川流不息的人群,酸溜溜地對同事說:“瞧給她能的!這汪細衛家的是要把咱們往絕路上逼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同事歎口氣:“沒辦法,人家貨好又便宜,態度還和氣。咱們這‘鐵飯碗’,怕是端不穩嘍……”
潘高園坐在櫃台後,熟練地撥拉著算盤,聽著清脆的響聲,看著滿店的顧客,臉上洋溢著滿足和自信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