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泥土心燈照遠行,月華清朗步履深
暮色四合,汪細衛風塵仆仆地推開自家院門的那一刻,心裡那根緊繃了一個多月的弦終於徹底鬆弛下來。
院子裡,正在收晾曬衣物的潘高園聞聲回頭,看到丈夫熟悉的身影,眼睛裡瞬間迸發出驚喜的光芒,隨即又染上了一層薄薄的水汽。
“回來了?”她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哽咽,放下手中的活計,快步迎了上來。
懸了一個多月的心,直到此刻真真切切地看到人完好無損地站在麵前,才安安穩穩地落回了肚子裡,那種踏實的安全感瞬間充盈了全身。
“嗯,回來了!”汪細衛放下簡單的行囊,臉上帶著疲憊卻溫暖的笑容。
他先是彎腰,一把抱起跑過來抱著他腿的兒子大狗子,用胡茬輕輕蹭了蹭那嬌嫩的小臉蛋,惹得孩子咯咯直笑。
又伸手揉了揉聞聲從屋裡跑出來的大狗子小白毛茸茸的小腦袋,“秋葵在屋裡?”
潘高園眼裡都能笑出花兒來,“剛吃完奶,睡著了!”
一家人進了屋,潘高園開始忙碌晚飯,大狗子則是纏著汪細衛,看小秋葵都不離開。
晚飯是潘高園精心準備的,雖不是大魚大肉,卻都是汪細衛平日裡愛吃的家常菜,油水足,味道香,吃得他滿頭大汗,暢快淋漓,感覺這一個多月被齋飯虧待的腸胃終於得到了徹底的慰藉。
飯後,哄睡了兩個孩子,夫妻倆終於有了獨處的時光。
昏暗卻溫暖的燈光下,潘高園細細端詳著丈夫,手指輕輕撫過他略顯清瘦卻更顯硬朗的臉頰,眼神裡滿是心疼:“瘦了些,也黑了些。山上很辛苦吧?吃的肯定不好……”
汪細衛抓住她的手,笑了笑:“還好,活不累,就是操心。玄雲觀那邊物資都備齊了,接下來才是大工程,師傅讓我回來找幾個信得過的熟手上去。”
聽說又要出門,潘高園眼裡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失落,依偎進丈夫懷裡,小聲嘟囔:“又要走啊……這次去多久?不能我也跟著去嗎?我去了還能給你們做飯,保證比觀裡的齋飯強百倍!”
汪細衛摟緊妻子,無奈地搖搖頭:“這次人不多,估計也就五六個人,都是糙老爺們,擠在臨時工棚裡,條件差得很。”
“而且是在道觀邊上乾活,你一個婦道人家跟著去,不方便,也擾了道長清靜。等以後有機會,活乾得差不多了,我再接你和孩子去玩。”
潘高園也知道這不現實,隻是心裡舍不得,輕輕歎了口氣:“唉,知道啦。就是……就是惦記你。現在咱家也不那麼缺錢了,存折上都有六七萬了呢,我就是不想跟你分開那麼久。”
她現在手裡握著家裡財政大權,底氣足了很多,但更珍惜的是夫妻團聚的時光。
“我知道,我知道。”汪細衛安撫地拍著她的背,轉移了話題,“我不在家這些日子,村裡有啥新鮮事沒?”
說起這個,潘高園來了精神,眼睛亮晶晶的:“還真有!首先就是細能,他可真是出息大了!現在成了咱村最搶手的紅人!”
“開始是給當年一起在工地乾過活的那幫人家壘灶,後來村裡那些條件好些的人家,也都排著隊請他!都誇他手藝好,脾氣也好,收費還公道!哦對了……”
她想起什麼,補充道,“他沒等你吩咐,自己就抽空去了靈水村沈老爺子家,把灶給壘了!這事兒辦得漂亮!”
汪細衛聞言,臉上露出由衷的欣慰笑容,連連點頭:“好!真好!這小子,總算是徹底長大成人了!能獨當一麵了!沈老爺子那兒,他想著去了,我心裡就踏實了。”
潘高園又往他懷裡蹭了蹭,繼續分享村裡的八卦:“還有件大喜事呢!趙大膀子前兒個結婚了!那場麵,可真叫一個熱鬨!”
“新娘子娘家闊氣,陪嫁的嫁妝一抬接一抬,光抬嫁妝的就請了三十多號壯勞力!再加上媒人、送親的隊伍、還有幫忙打雜的,烏泱泱去了四十多人”
“!吃完了酒席回來,隊伍變得更長了,怕是有五十多號人,敲鑼打鼓的,整個村子的人都出來看熱鬨了!”
汪細衛聽得津津有味,忽然想起關鍵問題,忙問:“這麼大事!咱家隨禮了沒?隨了多少?可彆少了,當初咱家修房子、住石岩洞那會兒,大膀子可是實打實出了大力氣的!”
潘高園聞言,嬌嗔地白了他一眼,語氣裡帶著點小得意:“這還用你說!我早就辦妥啦!以你的名字,封了一百塊錢的紅包!厚厚的呢!”
“另外,我還特意磨了豆子,親手做了一大板雪白的嫩豆腐送過去添菜!既體麵又顯心意!趙家嬸子接過豆腐時,笑得合不攏嘴,直誇我想得周到呢!這場麵,咱肯定得給他撐得足足的!”
汪細衛一聽,心裡彆提多舒坦了!一百塊禮金在這時候絕對是重禮了,再加上妻子親手做的豆腐,這情誼和麵子都給到位了。
他高興地一把摟緊潘高園,在她臉上響亮地親了一口,粗糙的大手也開始不老實起來:“還是我媳婦兒想得周到!真好!真是我的好媳婦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小彆勝新婚,一個多月的思念與克製在此刻化作洶湧的柔情。
潘高園紅著臉,半推半就地嗔怪著,卻更緊地偎向丈夫。
燈火被拉滅,月光透過窗欞,溫柔地灑滿房間,一室旖旎,訴說著最原始的思念與最踏實的溫暖。
所有的疲憊與牽掛,都在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撫慰。
汪細衛回到家,心思便全放在了組建修繕隊伍上。
趙大膀子本是首選,但人家剛新婚燕爾,這時候把人拉去荒山野嶺乾幾個月的活,實在太不近人情,隻能作罷。
其他幾個年輕夥伴,像高前缸、陳陽他們,雖然義氣肯乾,但畢竟年紀輕,嘴巴可能不夠嚴實,也缺乏精細木工的經驗。
思來想去,還是得用師傅李池衛以前帶出來的那幫老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