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磚瓦築基承信諾,星火燎原啟新程
大年初三,天剛蒙蒙亮,雞鳴聲在村子裡此起彼伏。
昨夜的喧囂還未完全散去,汪細衛和潘高園已經起了床。
新屋的院子裡,錢夠厚和錢夠多兩兄弟也哈著白氣,幫著表哥表嫂忙活起來。
他們小心翼翼地往大鐵壺裡添著水,準備燒開水待客;又從櫥櫃裡拿出嶄新的搪瓷杯,用乾淨的布一遍遍擦拭著。
“地是不能掃的,初三是財掃日,掃了財運要跑的。”潘高園一邊叮囑,一邊將瓜子花生一盤盤端到堂屋的桌上,“水也不能亂倒,那是潑財。”
這些老規矩,年輕人似懂非懂,但都照著做,圖個吉利。
整個屋子彌漫著一種安靜而期待的忙碌。
沒過多久,院門外就傳來了清脆的笑聲。
“細衛哥,高園姐!”楊春燕領著妹妹楊春雨,像兩隻快樂的喜鵲,一蹦一跳地進了院子。
她們手裡提著些糖果點心,臉上洋溢著新年的喜悅。
老楊叔知道這一天都是年輕人的主場,特意讓她們過來,自己則躲在家裡,樂得清靜。
話音剛落,村口方向傳來一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
趙德祝和高前缸倆壯小夥,抬著一盤足足一千響的長鞭,在院子中央點了起來。
劈裡啪啦的爆竹聲炸得整個院子地麵都紅了,碎屑如紅色的雪花般四處飛濺,濃烈的硝煙味瞬間驅散了清晨的寒意。
這仿佛就是一個召集信號。
緊接著,三三兩兩的年輕人從村子的各個方向湧來。
他們個個都跟約好了似的,手裡最少都拎著一掛五百響的鞭炮。
陳陽和肖易明並肩走來,後麵跟著好些在工地上乾活的、在沙石場開機器的、擅長進山尋山貨的同齡人。
一時間,汪細衛家門前車水馬龍,鞭炮聲此起彼伏,空氣中全是硫磺和歡笑的味道。
“幸好今年搬進了這新屋。”
潘高園看著滿滿一院子的人,心有餘悸地對楊春燕說,“要是還擠在旁邊那木屋裡,非得把房頂給掀了不可。”
人一多,氣氛立刻就熱絡起來。
汪細衛早就在屋簷下和堂屋裡備好了幾個碩大的木炭盆,紅彤彤的炭火燒得正旺,映得每個人的臉上都暖洋洋的。
年輕人們擠在炭盆邊,嘻嘻哈哈地鬨騰著,互相遞煙,分享著過年的趣聞。
汪細衛本來也是他們中的一員,都是光著屁股一起長大的夥伴,今天又是主人家,自然很快就融入了進去。
大家聊著天南海北,話題不知不覺又轉到了工作上。
“說起來就氣,”性子最急的陳陽先開了口,他狠狠吸了一口煙,吐了個煙圈。
“孫老四他們那隊人,活乾得簡直沒眼睛看!給鄉裡修那段排水溝,速度慢得像蝸牛爬,關鍵是質量還差得不行,水泥砂漿都抹不勻。聽說魏書記去看了兩次,當場就發了好幾次火!”
汪細衛正給炭盆添著炭,聞言隻是淡淡地擺了擺手,打斷了他:“彆人家的事情,咱們彆去多嘴。乾得好壞,自有上麵的人管,跟咱們沒有直接關係。”
“咱們隻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好質量關,名聲打出去了,比什麼都強。”
他抬起頭,目光落在陳陽和肖易明身上,神情變得認真起來:“對了,陳陽,等咱們手頭這條路修完了,你倆有什麼想法?隊伍怎麼安排?”
這個問題像一顆石子投進了平靜的湖麵。
陳陽臉上的得意神色瞬間凝固了,他撓了撓頭,眼神有些躲閃。
“這個……我還沒想過呢。一直不是等著細衛哥你攬到活,咱們跟著乾嘛!”
他看向肖易明,發現對方也是一臉茫然,不知所措地搖了搖頭。
汪細衛心裡有數,也沒指望他們能立刻拿出個章程。
他隻是想借此機會,引導他們開始獨立思考,為這支隊伍的長遠出路做打算。
他笑了笑,語氣平和地提點道:“你們看,現在大家都在努力掙錢,手裡的積蓄也越來越多。就像前缸兄弟……”
他朝高前缸那邊努了努嘴,“一直念叨著要掙錢起屋子,這肯定是咱們每個人都期望的,這就是一個大趨勢。”
他環視一圈,看見好幾個家境不錯的小夥伴都在下意識地點頭,顯然也是動了蓋新房的心思。
“這就是咱們的機會!”汪細衛的聲音不大,卻充滿了力量。
“有些人肯定還會用原來的土坯、木料方式建房,可老屋有老屋的局限性,漏雨、不結實、格局小。”
“咱們可不可以考慮一下,用全新的建築方式,給大家打個樣?”
他伸出手指,開始掰著指頭數,像是在規劃一幅藍圖:“新的房子需要水泥磚,咱們自己的磚廠會做;需要沙子,咱們有沙石場。”
“如果咱們能想辦法解決水泥和鋼筋的來源,把價格壓下來,讓建一棟新房子的總成本降下來,那會怎麼樣?”
肖易明眼睛一亮,似乎抓住了什麼:“細衛哥的意思是……咱們路修完了,就開始準備修房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嗯,就是這個意思!”汪細衛重重地點頭。
“你們中間,誰要是想第一個起房子,咱們可以優先支持!錢不夠,材料咱們可以幫忙先欠著,從工錢裡慢慢扣。”
“咱們先幫自己人修幾棟新房子出來,讓鄉親們都來比較比較,看看新房子到底有什麼優勢和缺點,咱們再逐步改進。”
“這樣一來,等到村裡人都想修新房子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肯定就是咱們這支隊伍!那你們倆,就算真正出師了!”
這番話如同一道閃電,劈開了陳陽和肖易明心中的迷霧。
他們看著汪細衛,眼神裡充滿了敬佩和激動。
這不僅僅是接活兒,這是在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市場!
這算是汪細衛為這支建築隊想到的最好的未雨綢繆的法子。
蛟鄉實在是太窮了,多年沒有什麼改變,其他鄉都在大踏步前進,唯獨這裡原地踏步。
現在魏書記來了,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汪細衛就想著,老百姓都想過好日子,住好房子,這是最樸素的願望。
如果民間能自己先動起來,也算是間接幫助魏書記在蛟鄉打開局麵。
更何況,現在自己開始大量收購山貨,整個蛟鄉都在老君山的餘脈裡,哪個村子沒有點山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