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輔將軍乃我西涼四大中郎將之首,征戰多年未嘗敗績,此番率虎狼之師定能一舉平定並州。
屆時既可連通並州與關中要地,更能聯合公孫瓚、鮮卑、公孫度、袁紹四方勢力,結成剿燕同盟,四路齊發共討燕國。
此等合圍之勢,必令燕國疲於奔命,分兵四顧。
待聯軍攻破薊城之日,便是燕國宗廟傾覆之時!
燕國既滅,相國便可鏟除心頭大患。他日我西涼軍出關橫掃六合,這萬裡江山終將儘歸相國所有!
董卓聽罷女婿獻策,頓時愁雲儘散,連連擊掌讚歎:妙極!文遠此計環環相扣,先聯弱製強,再合縱連橫,燕王此番在劫難逃!
帳下文武見狀,紛紛附和盛讚軍師神機妙算。
董卓高坐主位,揮手止住群臣的阿諛奉承,沉聲問道:文遠,本相待馬騰不薄,這忘恩負義之徒竟敢與關東逆賊勾結,公然反叛,實是可恨。
如今燕王已率軍平定北疆,洛陽聯軍亦已瓦解,正是征討武威馬騰的良機。
李儒聽嶽父提及馬騰之事,輕輕搖頭勸道:相國明鑒,儒以為此時不宜出兵。
馬騰乃伏波將軍之後,素有賢名,深得西涼民心,又與羌族各部交好,與相國當年情形相似。
若我軍貿然進攻,馬騰必引羌胡援軍,屆時傷亡難料。
況且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民風剽悍,馬騰可輕易募集十餘萬大軍。
不如固守石城、安定、秦川三城,足以將馬騰軍拒之門外。
待我軍奪取並州,再與三家合兵滅燕,休整半年後西征,必能一舉平定西涼。
董卓聽罷大笑:妙計!就依文優之策,先取並州,再滅燕國,最後收拾馬騰這負義之徒!
董卓當即依計行事:
一、以天子名義遣使北上,調停北疆戰事;
二、趁燕國忙於平叛之際,命女婿牛輔率五萬精兵攻打並州;
三、頒下聖旨,將北疆六郡合並為代州,冊封袁紹為代州牧。
第四條密謀:暗中串聯鮮卑、公孫瓚、公孫度、袁紹四方勢力締結盟約,約定共同出兵伐燕。
然而董卓與李儒這對翁婿過於樂觀,現實給了他們沉重一擊。
倘若他們能提前一月施行此計,或許真能動搖燕國根基。但如今時機已逝,一切謀劃儘成泡影!
永漢元年188年)六月初三,董卓假借少帝劉協之名,遣重臣馬日磾攜聖旨率使團赴燕都議和。
當馬日磾一行風塵仆仆趕至薊城時,北疆戰事早在十日前便以燕軍摧枯拉朽之勢落幕——叛首公孫瓚伏劍身亡,十萬鮮卑折損八萬,附逆烏桓部族遭血洗,扶餘數萬降卒儘成階下囚。
唯遼東公孫度率殘部潰逃,倉皇加固邊城、擴軍備戰,以抵燕軍雷霆之怒。
麵對既成戰果,馬日磾使團隻得草草宣旨,黯然西歸長安。李儒苦心經營的首計,就此折戟!
長安未央宮朝議)
同年六月初七,馬日磾使團還朝複命。當燕地平叛捷報傳至殿上時,西涼眾將嘩然,滿朝交頭接耳。
李儒聽得雙目圓睜,心中驚濤驟起:數十萬聯軍竟月內覆滅?燕軍戰力恐怖如斯!
公孫瓚那幫人簡直愚不可及!規模浩大的北疆叛軍席卷數十萬之眾,竟被燕國輕鬆。
公孫瓚兵敗自刎,右北平、遼西兩郡及遼西屬國儘歸燕國版圖,令燕國實力大增。
漁陽一役慘敗後,鮮卑再折八萬精兵,王庭勢力急劇衰退,其草原霸主地位已然岌岌可危。
唯一值得寬慰的是公孫度率殘部退守遼東,采取固守之策。
北疆既平,公孫度這支人馬便成無用之師!
董卓陰沉著臉聽取使臣彙報,暗自思忖:文優規劃的三路大軍,如今北線已潰,指望不上了。
現下唯有寄望於牛輔與袁紹這兩路兵馬。
並州諸郡各自為政,牛輔統領五萬西涼勁旅出征,理應能輕鬆攻占全境,屆時便可形成對燕國的東麵夾擊之勢。
朝會在劍拔弩張的氛圍中草草收場。董卓率領西涼派係重臣麵色鐵青地離開皇宮,徑直返回相國府。
......
永漢元年188年)六月十三日,牛輔率五萬西涼軍铩羽而歸,隨行竟有一位燕國使臣。
長安城北城區相國府內,董卓端坐主位冷眼俯視著惶恐不安的女婿,久久不發一語。
左側以李儒、李肅為首的文官靜立,右側則是牛輔、董越、段煨、呂布等西涼將領。
見氣氛凝重,李儒跨步上前向牛輔質詢:牛將軍奉命征戰並州,為何未建寸功便引兵回朝?更將燕國使臣帶至長安?
殿中諸將目光齊集牛輔身上,都在等著他說出實情。
牛輔麵色漲得通紅,抱拳道:啟稟相國,末將率五萬西涼精銳行至平陽城時,正撞上十五萬燕軍嚴陣以待......
原來諸侯會盟之際,燕國早已派大將率數萬精兵進駐晉陽。鐵騎所至,並州九郡望風歸降,如今皆已易幟為燕國疆土。末將欲攻並州,實乃癡人說夢!
喜歡三國:從甄府贅婿到開國帝王請大家收藏:()三國:從甄府贅婿到開國帝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