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_三國:從甄府贅婿到開國帝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39章(1 / 2)

按照原本軌跡,陳到本應蟄伏汝南故裡,待劉備出任豫州牧時方才投效。

然而如今,曆史的走向早已被劉鳳徹底改變,諸多將領提前嶄露頭角,年輕才俊紛紛手握兵權。

才華橫溢的陳到,自然不甘繼續埋沒於鄉野之中!

依照曆史進程,南陽與汝南二地本應歸屬袁術麾下。

按理說,陳到若欲投效諸侯,本該選擇就近依附。

但問題在於——袁術雖出身汝南袁氏這等頂級世家,卻在討董之戰中屢屢做出令人不齒之舉,令人大失所望。

更何況袁術用人唯重門第,寒門子弟若想在其麾下建功立業,難如登天。

燕地之主在對抗董卓的大戰中,將數十萬西涼鐵騎殺得潰不成軍,殘兵敗將逃回西涼苟延殘喘。此役威震四海,帝神的威名從此無人置疑。

尤其難得的是,這位身份尊貴的王侯毫無門戶之見,隻問才乾,不論出身,不計年齒。燕中大將多是未及而立的青年才俊,年紀輕輕便能獨當一麵,鎮守要津。

正因如此,陳到才不辭千裡來到燕國都城,投奔招賢館,渴望在這片天地施展抱負。說來也巧,正當他在館中自薦時,恰逢郭嘉前來巡視,這才有了後續機緣。

永寧殿內,郭嘉立即領著這位青年將領入宮覲見。當得知眼前之人正是汝南陳叔至時,劉鳳欣喜之情溢於言表。這位日後將統領蜀漢精銳白毦兵的將才,如今竟主動來投,怎能不叫人振奮?

有時候劉鳳不禁感慨,自己幾乎將蜀漢的根基將領儘數網羅。五虎上將已有四位效力燕國:趙子龍、張翼德、關雲長、黃漢升。如今連魏文長也慕名而來,再加上眼前這位未來的白毦統帥,蜀漢的武將班底可謂十之儘入彀中。

想到此處,劉鳳不禁好奇:失了這些棟梁之才,那位劉姓宗親還能否如願占據荊益,成就一方霸業?

劉鳳當即展現出一副謙恭下士的姿態,對陳到的軍事才能進行了一番考察,隨後毫不吝嗇地表達了讚賞之情。

陳到見到這位威名遠揚的燕王時,激動得語無倫次,毫不猶豫地跪地叩首,正式加入了燕國武將行列。

起初劉鳳打算直接將陳到安排進禦林鐵衛,但轉念一想又覺不妥。這個年僅十五的少年雖天賦異稟,卻毫無實戰經驗。若貿然授予要職,恐難服眾。

最終劉鳳決定按規矩行事,將陳到送往軍事學院進修。對這樣的安排,陳到欣然接受,立即前往學院報到。

空蕩蕩的永寧殿內,隻剩下劉鳳與郭嘉二人。

奉孝,你是如何遇見叔侄的?劉鳳饒有興致地問道。

郭嘉將經過娓娓道來說來也巧,今日臣去招賢館巡視時,恰遇前來毛遂自薦的陳到...

聽罷講述,劉鳳不禁後怕。若非這次偶遇,燕國或許就與這位將才失之交臂。若陳到真返回汝南,那將是莫大的損失。

思及此,劉鳳憂心忡忡這次多虧奉孝恰巧前往。但招賢館現有機製仍可能埋沒真正的人才。我們不能再指望每次都這般幸運了。

劉鳳神色一凜,正色對郭嘉道:奉孝,此事非同小可。我燕國豈能坐視不理?不如將招賢館的規矩改一改?

見君主憂心忡忡,郭嘉苦笑著解釋道:王上,此事在所難免。平心而論,招賢館已儘心竭力。館中眾人謹遵王命,對前來投效之士莫不謙恭有禮,唯恐因些許失禮而錯失賢才。

您常說真才實學者往往籍籍無名,館中眾人又如何能辨識?並非每個毛遂自薦者都堪稱大才。若要將每個自薦之人都引至王宮覲見,招賢館又有何存在意義?

郭嘉頓了頓,繼續勸諫:依臣之見,即便改製也未必能更勝一籌。如今燕國上下忙於整軍經武,發展民生,實在無暇兼顧招賢館之事。

聽聞這番剖析,劉鳳頹然垂首,不得不承認軍師所言在理。他明白自己有些強人所難,招賢館確實已竭儘全力。即便再苛求也無濟於事,隻會徒增館中眾人壓力。

畢竟招賢館眾人不似他這般熟知三國人物底細,錯失一二賢才實屬情有可原。

[中文,簡體字,用不一樣的文字

理解歸理解,劉鳳此刻卻被燕國繁重的政務壓得喘不過氣來。

雖說奏章無需他親自批閱,但朝中百官整日抱怨官吏短缺。偌大的燕國朝廷急需能臣乾吏填補空缺。

薊城學院雖在培養學子,可真正的大才豈是輕易能得的?尤其是那種足以治理郡縣、統領州府乃至輔佐朝政的棟梁之才,非要有過人的天資加上刻苦鑽研,方能成就。

眼下學院培養的學子,大多隻能勝任基層官吏之職,於燕國而言不過維持基本運轉罷了。

國家急需的是真正能挑大梁的經世之才!

忽然劉鳳靈光乍現,嘴角浮現笑意:既知漢末三國豪傑姓名,何不將這些名字編成名冊交給招賢館?如此既可避免賢才遺漏,又能讓招賢館有據可循。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不過這份名冊必須嚴加保密,絕不可外泄。

劉鳳正色對郭嘉道:奉孝,這幾日我擬份名冊,將大才姓名記錄在案交由招賢館。如此一來,我燕國便不會與賢才失之交臂。此事需隱秘衛、黑衣衛、百鳥三機構共同參與。

今後要在招賢館安插隱秘衛,專門守護這份名冊。你們三大機構要按名冊記載的籍貫信息,分派人手在各地尋訪招攬。

奉孝以為此計如何?

郭嘉聞言眼前一亮,欣然讚道:王上聖明!有此名冊在手,隻要發現這些賢才,定教他們無處可逃。

三大情報機構遍布全國,天下英才終將儘歸我大燕!

郭嘉一番溢美之詞讓劉鳳嘴角微揚,露出欣慰的笑容。

劉鳳想起某位偉人曾說天下英雄儘入吾彀中矣!

這正是唐太宗李世民推行科舉時發出的豪言壯語。

劉鳳不禁思索是否該提前推行科舉製?

若在燕國實施科舉,便再無需擔憂人才匱乏。

科舉製雖在隋唐時期受諸多限製,但能在華夏延續千年自有其過人之處。

科舉的創立徹底打破了世家門閥壟斷文化的局麵,使寒門子弟得以崛起。

這一製度不僅緩和階級矛盾,更促進文化傳承,實乃利國利民之良策。

可惜明清八股盛行,終使科舉走向末路。

若在燕國推行科舉,既能解決官吏不足的困境,又可打擊豪強壟斷文化的局麵。

如此更能鞏固皇權統治。

但深思熟慮後,劉鳳還是搖頭作罷。

科舉雖是封建王朝的良製,推行卻需太平盛世作為根基。

如今天下動蕩,民不聊生。雖燕國在百官治理下國泰民安,軍力強盛...

劉鳳仍需以社稷為重,無暇與世家豪強周旋以強行推廣科舉。

永寧殿內,燕王劉鳳執筆凝神,將記憶中三國時期的英才逐一錄於名冊。在這亂世之中,寒門難出學子,文脈仍被世家大族與地方豪強壟斷。

推行科舉恐難如願——即便張榜求賢,應考者未必有真才實學,反倒可能讓權貴趁機攫取官位。更何況,身為藩王而非天子,貿然改革科舉終歸名不正言不順。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