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鮮卑少主此番糾合烏桓南侵,本欲借戰功樹立威信。若折損過重,莫說立威不成,怕連單於之位都要動搖。想到族中虎視眈眈的各族頭人,和連握韁的手不禁滲出冷汗。
血色退兵令
和連下達的收兵指令傳到各方將領耳中,這些養尊處優的權貴們唯恐自家兵馬折損過甚,慌忙派出傳令兵召回各自部隊。
兵法古訓確有記載:戰局不利時,鳴金收兵乃明智之選!
然而和連與丘力居都忽略了一個致命問題——當下戰場實況。鮮卑烏桓聯軍已陷入內外交困之境,不僅遭外力衝擊,內部戰馬驚竄、軍心渙散更是雪上加霜。
此刻收兵雖能稍緩驚馬之狀,暫穩軍心,但那些殺紅眼的漢軍豈會給他們重整旗鼓之機?
平陽侯劉鳳乃何許人也?最擅長的就是落井下石!
原本他在錦繡山莊過著土皇帝般的逍遙日子,若非胡虜犯境,何至於中斷那般快活光陰?對於時常侵擾邊疆的草原部族,劉鳳早已恨之入骨,如今獵殺時刻,豈會手下留情?
正在陣前揮舞天龍破城戟的劉鳳聽聞敵軍鳴金之聲,縱聲狂笑:"果真是未開化的蠻夷!戰局混亂反倒收兵,莫非嫌命長?那便成全爾等!"
銅鑼聲傳遍戰場,無數胡人士兵如退潮般潰向大營。在連番打擊下,並非每個草原勇士都敢直麵死亡。
和連這道撤軍令可謂自掘墳墓。若不下令撤退,聯軍尚能背水一戰。如今軍令既出,戰意頓消,軍心徹底渙散。
十餘萬聯軍倉皇撤退之際,漢軍五千鐵騎卻愈戰愈勇。劉鳳把握這天賜良機,親率關羽、張飛、臧洪及精銳騎兵,發起排山倒海的。
鮮卑烏桓聯軍陣中,受驚的戰馬尚未平息,一匹領頭的草原馬突然掉頭狂奔,其餘戰馬立即跟隨其後亂竄。
更糟糕的是,那位漢人小將正率領五千精銳騎兵在後方大肆衝殺,無人能擋。
轉眼間,十餘萬鮮卑烏桓聯軍徹底崩潰,兵敗如山倒。
十餘萬大軍倉皇撤退,既無殿後部隊,又因戰馬失控而陷入混亂,而五千漢軍精銳在其後猛烈,場麵難以形容。
中軍陣內,和連及其麾下貴族將領驚駭不已。他們萬萬沒想到,僅僅一道收兵令便導致全軍崩潰。
看著十餘萬聯軍士兵駕馭著失控的戰馬朝自己衝來,和連等人魂飛魄散,急忙在親衛護送下逃離戰場。
輜重物資儘數丟棄,十餘萬草原士兵拚命向北逃竄。
若從高空俯瞰,便會發現一個難以想象的畫麵——五千漢軍竟在十餘萬敵軍。
但細想之下,這也不難理解。在漢朝通訊落後的時代,主帥的軍旗象征著軍心穩定,一旦軍旗倒下,將領無法指揮士兵,士兵也無法找到將領,唯有潰逃一途。
劉鳳派出幾名親衛返回報信,自己則繼續率領五千精銳騎兵一路追擊,誓要讓這些草原胡人付出慘痛代價。
返回漁陽城的親衛中有一名副將,此人正是日後黃巾之亂時南陽黃巾軍的領袖之一——韓忠。
………………
漁陽城·北城牆
韓忠帶著幾名親衛回城稟報戰況,城牆上的一眾官員滿臉震驚,難以置信。
漁陽太守高焉原本以為平陽侯率領五千騎兵出城作戰,隻是為了給守軍爭取修補城牆的時間。
誰知平陽侯竟真敢以五千鐵騎直麵十餘萬胡族聯軍。
當看到平陽侯單騎叫陣時,高焉不禁感歎:"平陽侯真乃蓋世豪傑!"
更令人震驚的是,平陽侯先陣斬數名敵將,隨後軍中【百戰神機弩】巨弩,箭雨傾瀉之下,敵軍陣腳大亂。
隻見平陽侯親率鐵騎,向十倍於己的敵軍發起衝鋒。
在絕對劣勢下,這支精銳竟真的擊潰了十萬胡虜。
目睹此景的漁陽官員們皆瞠目結舌。韓忠見狀急忙進言:"高太守,當速派守軍清理戰場,否則屍骸腐壞恐生瘟疫。"
"是極!這就派人前去!"高焉這才回過神來。
"末將先行告退,需速返薊城向刺史報捷。"韓忠留下親衛監督戰利品分配,便匆匆離去。
這些戰利品按規定需上繳朝廷,餘下部分歸將士所有。雖平陽侯素來慷慨,但麵對胡族遺留的海量物資也不得不慎重。
況且,此刻漁陽上下誰人敢貪墨這些戰利品?畢竟平陽侯率軍解圍的恩情,全城軍民尚未報答。
平陽侯率領五千精銳騎兵大破十數萬鮮卑烏桓聯軍,立下蓋世戰功,朝野上下無人不知這位年輕將領前途無量。
若因貪圖區區戰利品而得罪這位明日之星,實屬不智之舉。若平陽侯上奏朝廷,隻怕仕途就此斷送。
漁陽太守高焉深諳為官之道,將屬於平陽侯的戰利品悉數奉還。更因其親眼目睹平陽侯麾下鐵騎在戰場上的威勢,內心震撼不已。
當高焉率漁陽守軍清理戰場時,滿目殘骸令眾人肅然。平陽侯這支勁旅究竟斬敵幾何?清點發現其部僅折損百餘,而胡虜遺屍已超四萬之數,尚有無數屍骸未及統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五千精騎斬獲五萬首級,如此赫赫戰功竟出自一位十六七歲的少年將領之手,怎不令人既敬且畏?
除部分首級送回洛陽請功外,其餘屍身皆就地掩埋。為防瘟疫蔓延,漁陽城北新添數座萬人巨塚。
平陽侯特意囑咐將陣亡將士火化,骨灰妥善安置。清理戰場耗時三日,最終確認此役殲敵八萬,而平陽侯部傷亡不足兩百,創下曠古未有的輝煌戰績。繳獲金銀糧草等戰利品更是不計其數。
薊城官道上塵煙飛揚,韓忠率親衛策馬疾馳,恰與趙雲的五千長矛弓兵狹路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