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彆駕荀彧,作為劉鳳麾下首席文臣,上前進言道:"大王,和親之策自高祖皇帝起已延續數百年。高祖時公主嫁與匈奴冒頓單於,惠帝時亦如此。文帝時期聯姻老上單於,景帝時聯姻軍臣單於。武帝時期細君公主遠嫁烏孫獵驕靡,元帝時王昭君入匈奴與呼韓邪單於結親。如今烏桓主動求親,不妨應允。若能借此安撫數十萬烏桓部眾,保北疆數十年太平,實為不世之功。"
劉鳳聆聽荀彧侃侃而談,心中頗感失望。這位素有王佐之才的謀士,竟對這般屈辱之策表示讚同。君王麵色如常,示意眾臣繼續進言。
燕國相鄭玄繼而奏道:"大王身為宗室藩王,不便與烏桓聯姻。此事當奏請洛陽朝廷定奪。然陛下膝下僅萬年公主年方十歲,未到婚配之齡。不若效法昭君舊例,遴選宮中適齡宮女賜婚烏桓王。"
荀彧、荀攸、蔡邕等文臣紛紛附議。武將們依軍陣分離之製,皆默然不語。唯有左右軍師賈詡、郭嘉未隨眾附和。賈詡察言觀色,早已察覺君王聽聞和親之事後,麵色始終陰沉。
曹操帳下的郭嘉之所以沒有隨眾人一同附和,正是因為他深知主上的脾性。以他對曹操的了解,主公向來對和親之事自有主見,從不輕易被人左右。
當烏桓使者提出和親之議時,郭嘉冷眼旁觀著殿堂上的唇槍舌戰。看著曹操那愈漸陰沉的臉色,他就知道主公內心對這番提議何等厭惡。
身為隱秘衛統領的郭嘉與執掌黑衣衛的賈詡都清楚,曹操對北方胡虜的關注由來已久。征討草原各部本就是既定方略,豈會應允與烏桓結親?
殿中群臣仍在爭執不休,多數人紛紛出列表示讚同。曹操終於按捺不住怒火,猛然拍案厲喝:"住口!都給孤退下!"
這聲怒喝震得宣明殿梁塵簌簌而落。方才還喧鬨的大殿瞬間鴉雀無聲,眾臣倉皇拜伏:"臣等萬死,請魏王息怒!"
文武百官暗自驚疑不定。素來寬厚的魏王今日竟如此震怒,實在令人惶恐。平日的曹操總是和顏悅色,何時這般雷霆大怒過?
端坐禦座的曹操強壓怒火,沉聲道:"孤今日著實痛心。原以為諸位皆是當世奇才,應有卓爾不群的見識。未曾想...終究讓孤大失所望。"
"文若所言不差,自高祖以降,和親之策已延續數百年。但這絕非爾等趨附的理由!"曹操猛地站起身,袖袍獵獵作響,"和親?不過是送大漢公主去蠻夷帳中!這分明是莫大恥辱!"
"當年高祖被困白登山七日,內外隔絕。若非陳平獻計重賂閼氏,豈能得脫?此後不得已遣劉敬締結和親之約——"曹操聲如寒鐵,"但今日之魏,豈會重蹈覆轍?!"
這一切不過是先皇迫於形勢的妥協之舉,【聯姻】絕非光彩之事。
我大漢坐擁萬裡河山,豈能忍心讓金枝玉葉遠赴塞外,忍受蠻夷父子輪番羞辱,以此換取短暫安寧?
此乃我大漢熱血兒郎莫大恥辱!
當年"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邁氣概何在?
烏桓部族已被朕打得俯首稱臣,如今竟敢妄提聯姻,諸位愛卿卻欣然應允,真不愧是朕的肱骨之臣,不愧是我大漢頂天立地的七尺男兒!"
劉鳳曾在古籍中讀到,大秦、大漢、大唐、大明皆為我華夏鼎盛時期。
大秦:開創天下一統之先河。始皇承六代基業,滅諸侯,征百越,驅匈奴,統一度量衡,實施書同文、車同軌。
疆域東至滄海,西達羌地,南抵嶺南,北跨陰山,幅員三百四十萬平方公裡。
大漢:華夏首個黃金時代,自此我們始稱漢族。以儒道為核心的文明精神,奠定華夏數千年基業,對世界影響深遠!
公元初年,大漢與羅馬並稱當世最強帝國,在疆域、軍事、文化等諸多領域皆達巔峰。
大唐:公認的鼎盛王朝,版圖空前遼闊,是唯一未修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無論政治經濟,還是文化軍事,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唐盛世堪稱當時全球之巔,這個輝煌王朝在我國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其開放包容的氣度與璀璨文明的光芒,令後世無限追慕。
大明王朝作為我國曆史上又一個鼎盛時期,疆域遼闊至極。極盛時期統治著約1.6億子民,疆土東至高麗,西抵吐蕃,南至安南,北達大漠,版圖之廣堪稱當世之最。
特彆是南海諸島儘歸版圖,四方來朝,歲歲納貢,威儀遠播。這般盛世氣象,實在令人歎服!
然而書中主角劉鳳對漢明兩朝的及其推崇的氣節頗不以為然。在當下網絡論戰中,不少網友認為真正值得國人自豪的並非漢朝,而是大明王朝。
在他們看來,雖然明朝存在各種爭議,但確是最具民族氣節的朝代:從未割地求和,沒有和親政策,更不與外族稱兄道弟。"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氣概,正彰顯了華夏兒女的錚錚鐵骨。相形之下,漢朝卻開了和親的先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劉鳳對和親政策深惡痛絕。令他震怒的是,自己麾下的文臣竟將和親視為美談。這份憤怒最終轉化為對烏桓部族的強烈敵意,他恨不能立即率軍蕩平這個囂張的部族,給所有覬覦和親的異族一個血的教訓。
麵對滿朝文武,劉鳳神情肅穆地沉聲道:"諸位務必謹記寡人接下來的話。"
真正的男子漢若無法守護妻女,便不配為夫為父。
偉大的民族若不能保護本族女性,便不配屹立於世。
堂堂大漢帝國的七尺男兒,倘若連本族女子都無力庇護,又有何資格問鼎天下?
劉鳳情緒愈發激昂,猛然從龍椅上起身宣示:"國家鍛造鐵血之師,正是為了扞衛疆土與子民,絕不容異族欺淩我國婦孺!"
"組建這支雄師,就是要讓大漢男兒有能力征服異族女子!"
"爾等務必銘記:惟有大漢男兒方可征伐異族女子,同時必須確保境內百姓不受異族侵擾!"
"這才是大漢男兒應有之作為,而非將本國女子拱手讓與異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