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_三國:從甄府贅婿到開國帝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81章(1 / 2)

推荐阅读:

"文和以為如何?"劉鳳突然發問。

賈詡躬身道:"張遼用兵如羚羊掛角,高順治軍似鐵鎖橫江。假以時日..."話未說完,被郭嘉的哈欠打斷。

劉鳳望著殿外漸暗的天色,輕笑:"比肩古之名將?或許吧。傳旨光祿寺,今晚賜宴北軍大營。"

"你們二人分彆掌管隱秘衛和黑衣衛兩大情報機構,怎會對張遼與高順的過往一無所知?"

郭嘉眼中閃過一絲狡黠,將話頭引向身旁的賈詡,躬身行禮道:"主公還是先聽文和高見吧,總不能每次都讓臣來應對?"

見到郭嘉這副滑頭模樣,劉鳳不禁失笑:"奉孝啊...也罷,文和且說說你的見解。"

賈詡深諳君臣之禮,不似郭嘉那般恃寵而驕,鄭重抱拳道:"主公用人之明天下皆知。無論是隱於市井的謀士、武士,還是巧匠商賈,主公總能發掘其過人之處,令其各展所長,臣實在欽佩。既然主公垂詢,臣便鬥膽直言,若有不當之處還望海涵。"

劉鳳挑眉笑道:"稀奇!你賈文和何時也學會這些官場套話了?但說無妨,孤正仔細聽著。"

"遵命。"賈詡輕捋胡須沉吟道:"雖未親見張遼、高順二位將軍武藝,但據黑衣衛密報顯示,二人聯手能與呂布戰平。雖存諸多因素,卻也證明其武勇不遜關張趙黃諸位將軍。微臣在暗處觀察時,見二位將軍言行得體,既不卑不亢,又無諂媚之態,確屬難得。更可貴的是,二位皆屬忠義之士。既已歸心主公,他日必當誓死效忠。"

這番鞭辟入裡的分析令劉鳳頻頻頷首。賈詡僅憑短暫觀察,便將兩位將領的性情才乾剖析得如此透徹。

張遼與高順在史冊中的形象,確實與賈詡所言相符。

劉鳳將目光轉向郭嘉,含笑問道:"奉先,不知你有何見解?"

郭嘉輕歎一聲,故作無奈道:"稟王上,臣等僅觀察片刻,文和已將要點儘述,實在無甚補充。

此二人此前聲名不顯,亦無赫赫戰功,領軍才能尚待戰場驗證。

臣等不比王上,無您這般慧眼識人之能。"

聽罷郭嘉之言,劉鳳啞然失笑,繼而道:"既然二位都已表態,孤便說說看法。

在孤眼中,張遼、高順實乃燕國當前最急需的將才。

其重要性,甚至超過關羽、張飛、臧洪三位大將。

文和、奉孝,或許你們未曾察覺——或因連戰連捷之故,我燕中實則暗藏危機!

自孤領兵以來,每戰皆憑孤身破敵製勝。

這固然造就燕軍威名,卻也令世人產生錯覺:

以為隻需主將勇武過人,便可戰無不勝。"

言及此處,劉鳳凝視著兩位謀士。

賈詡與郭嘉聞言俱是眉頭緊鎖。

見二人沉思,劉鳳繼續道:"受此影響,我燕國從不缺猛將。

非孤妄言,關羽、張飛、臧洪、趙雲、太史慈、甘寧、典韋、黃忠等,皆可躋身當世前十名將之列。

然孤最看重的並非他們——趙雲與太史慈尚缺曆練,暫且難下定論。"

對於其他將領,我並不抱太大期望。

他們目前隻能算是"將才",遠未達到"帥才"的水準,更不用說統領三軍了。

軍中雖有像關羽這樣的統帥之才,但他過於驕傲自負,容易被敵方利用。

至於我自己的領兵才能,我心中很清楚,充其量也就是個"將才"罷了。

遼闊的北疆最缺的,正是能夠統率全軍的上等帥才。

聽到君王的歎息,郭嘉連忙勸慰道:"主上過謙了。您貴為帝國【第一猛將】,又執掌【軍事學院】。可以說燕國所有將領都是您的學生。若您都不算帥才,那天下還有誰敢稱帥才?"

劉鳳輕輕擺手:"奉先不必安慰。我有幾斤幾兩,自己最清楚。那幾場大戰役的勝利,全靠將士們以死相拚和我的匹夫之勇,實在算不得真本事。況且我隻擅長小規模作戰,對數十萬大軍調度毫無經驗。"

"我的作戰觀念已經定型,難以改變。至於練兵,也隻會些基礎方法。真正排兵布陣時,完全不知從何著手。若有人通曉我國練兵體係,燕國未必能保住【第一強軍】的稱號。"

"眼下我國亟待真正的帥才與練兵奇才!"

郭嘉與賈詡沒想到,主上竟如此看重高順、張遼二將。

郭嘉詫異道:"莫非二位將軍就是您說的帥才與練兵奇才?"

劉鳳頷首肯定:"不錯。彆看張遼、高順如今名聲不顯,但他們天賦異稟。"

張遼的統兵才能,在我看來足以媲美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

高順則是罕見的練兵奇才,與創立魏武卒的吳起不相上下,他打算組建的重甲部隊便是明證。

倘若破陣武卒真能練成,隻怕典韋、周泰統帥的兩千禦林鐵衛,也未必敵得過高順手下的八百破陣武卒。

賈詡素來沉穩,此刻卻難掩震驚:"王上是否過於高估破陣武卒了?禦林鐵衛乃王宮精銳,個個都能獨當一麵,更有典韋、周泰統領,豈會不敵八百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與郭嘉雖非軍中之人,但身為黑衣衛首領兼軍師,對燕國戰力了如指掌。禦林鐵衛曆經沙場,裝備精良,若無數倍兵力,絕難取勝。

聽聞兩千鐵衛竟不敵八百破陣武卒,二人自是不信。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