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以指尖劃過地圖四境,最終點在燕國疆域:"方才所言皆為敵軍虛實,現下且說我國優勢。
其一:敵寇各懷鬼胎,我軍上下一心,誓保家園。
燕國常備軍雖寡,然國難當前,黎庶自當執戈禦敵。
我國百姓平素皆受武備操練,旦夕可化民為兵,此乃立國之本。
其二:北疆多年屯墾,糧秣充盈,足支數場大戰。"
本王早已頒布軍令,實施堅壁清野之策。若遇戰事重燃,須將境內百姓與糧秣辮重儘數遷入城中,絕不容敵軍掠取一粒糧食。
四十萬聯軍妄圖就地籌措軍需,實乃癡心妄想。此戰拖延愈久,敵寇便愈難支撐。
第三項優勢在於:我大燕據守北疆,近年來廣築城防,諸城皆巍峨堅固。臧洪將軍乃當世名將,沉毅果決,更配有守城利器【百戰神機弩】,敵軍想要攻破我燕國城池,無異於蚍蜉撼樹。
劉鳳言談間神采奕奕,繼而傲然道:"此乃明麵優勢。為防戰局生變,本王更留有後手:其一,甘寧、蔣欽率兩萬水師將士既可登岸協防,亦可隨時揚帆出擊,沿河海襲擾敵軍後方,斷其糧道,亂其軍心。"
"更重要的是,"劉鳳眸光一厲,"本王已敕令駐守晉陽的高順,待並州局勢穩定,即刻親率三萬並州鐵騎北上草原,掃蕩鮮卑各部。此舉既可截斷鮮卑十萬大軍歸路,亦可迫其倉皇撤軍。如此,代郡、上穀、漁陽三郡之危自解。"
"至於西線公孫瓚、公孫度等三十萬烏合之眾..."劉鳳冷笑一聲,"想要突破我大燕防線,怕是難如登天。"
劉鳳睥睨著郭嘉與趙雲,嗤笑道:"奉孝、子龍當知,天下兵馬多是何等貨色。豈能與我大燕百戰精銳相比?那些軍卒未經操練,混充老弱,不過剛放下鋤頭的農夫罷了。"
常言道:大軍未發,糧草先行!四十萬將士每日消耗的物資,簡直難以計數。
真正能征善戰的唯有公孫瓚麾下精銳【白馬義從】,其餘各部皆不足道。
我燕國雄師隨便抽調一旅,縱不能以一當十,以一擊五卻是綽綽有餘!
天時地利人和,這三項取勝關鍵,我燕國儘在掌握。試問,區區外敵何足為懼?
隻要王師回援,定能摧枯拉朽般掃滅入侵之敵。
屆時公孫瓚與公孫度所轄六郡,北方鮮卑草原諸部,連同並州九郡,儘歸燕國疆域。
此戰若勝,我燕國版圖可擴數倍,新增人口數百萬,將一躍成為北方霸主。
奉孝、子龍,你們想想,隻需稍冒風險,就能為燕國謀得如此大利,孤豈能不放手一搏?
趙雲聽聞這番宏圖偉略,不禁心潮澎湃,由衷讚歎道:"主上韜略深遠,末將五體投地!"
君臣隨即繼續商議撤軍事宜......
翌日清晨,金甲白袍的禦林軍統領掀帳而入,單膝跪地稟報:"啟稟主上,徐榮將軍求見。"
劉鳳聞言放下兵書,唇角揚起成竹在胸的微笑。昨日刻意震懾徐榮,以這位將軍的性子,定是輾轉反側思量整夜。
若徐榮執意效忠董卓,反倒會害了舊主性命,這豈是報恩之道?但若歸順新主,又恐違背忠義之心。
"宣。"劉鳳沉聲下令。
"諾!"禦林軍統領領命而去。
劉鳳端坐案前,靜候徐榮入帳覲見。
片刻之後,風塵仆仆的徐榮在禦林軍將士的引領下踏入大帳。
"啟稟大王,徐榮將軍已至。"那名禦林軍士抱拳稟報。
"有勞了,退下吧。"劉鳳微微擺手,待侍衛退出後,轉向神色憔悴的徐榮,溫言道:"徐將軍徹夜思量,不知可有決斷?"
徐榮苦笑著望向端坐上首的燕王,頹然道:"殿下籌謀周密,想必早已料到末將的答複。事到如今,徐某除了歸順之外,還有彆的選擇嗎?"
聽聞此言,劉鳳朗聲笑道:"戰場上本就虛虛實實,對敵自當用儘手段。如今徐將軍願歸順我大燕,便是自家人了。"
既已下定決心,徐榮直截了當地問:"末將既已歸降,還望殿下履行承諾,放過相國大人。"
劉鳳正色道:"將軍儘可放心,寡人向來言出必行。快則五日,慢則十日,我軍必當撤兵。寡人向你保證,絕不西進函穀關半步。"
"末將叩謝王上恩典!"徐榮如釋重負,鄭重行禮。
劉鳳滿意地虛扶道:"將軍徹夜未眠,且先回營歇息吧。"
"末將遵命。"徐榮確實疲憊不堪,當即告退。
............
營中將士用過早飯後,整個軍營迅速行動起來,各部整頓行裝,準備開拔。
洛陽郊外,戰旗獵獵。
這位燕國統帥並未如往常般策馬當先,而是緩轡而行。他格外留心身後數十萬洛陽百姓的安危,不時傳令調整行軍陣型。
此處省略部分內容)
忽然想起曾對貂蟬許下的承諾,劉鳳當即命趙雲率三千精銳鐵騎出巡。這些來自幽燕之地的輕騎兵,任務是尋找司徒王允一行人的蹤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令人意外的是,剛剛日頭西斜,便有捷報傳來。趙雲率部在西北方向發現了幾輛華貴馬車,周圍簇擁著護衛。經查探,竟是楊彪、王允、黃琬、荀爽、盧植等當朝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