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_三國:從甄府贅婿到開國帝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10章(1 / 2)

其一,諸侯們不願再自取其辱。與其和燕王爭功,不如安心將收複洛陽的功勞攬下。若貿然進攻西涼軍遭遇挫敗,難免又要低聲下氣向燕王求援。這些位高權重之人最重顏麵,豈肯再三丟臉?橫豎這大漢江山是劉氏皇族的,燕王以宗室身份出力也是本分。

其二,諸侯們正暗暗期盼燕軍與西涼軍兩敗俱傷。從汜水關到虎牢關,燕軍始終壓著西涼軍打。如今西涼軍潰敗欲撤回老巢,倘若燕王執意趕儘殺絕,逼急的西涼軍定會拚死反撲。

------------------------------------------------

燕北鐵騎雖頂著帝國第一軍的名號,奈何兵力終究有限。麵對抱定死誌的西涼軍,難免要付出慘痛代價——這恰是諸侯們翹首期盼的結果。

於是各路諸侯心安理得地駐守洛陽城,整日美酒笙歌,隻等北方傳來燕北軍傷亡枕藉的捷報。

烽火連天之際,被西涼軍強行押往長安的洛陽難民,此刻卻如退潮般陸續返回故土。起初諸侯們隻當是些途中脫逃的散兵遊勇,依舊歌舞升平不作理會。

待到歸鄉人流漸成洶湧之勢,諸侯們方才察覺異常。莫非燕王竟真將那百萬黎民全數救回?急遣心腹打探方知,燕北軍沿途未遇像樣抵抗——西涼軍留下的老弱守軍望風而降,降卒們反倒成了護送百姓返鄉的護衛。

虛驚一場的諸侯們重新作樂,卻不料更糟心的還在後頭。當燕北軍護送著朝堂重臣們浩浩蕩蕩入城時,諸侯們霎時如鯁在喉。這些本該困死長安的棟梁之臣,如今竟成了他們稱霸路上的絆腳石。

當初聞知百官被劫,諸侯們暗喜不已。清君側為假,掙脫朝堂桎梏才是真。如今看著這些死而複生的"祖宗"們,諸侯們恨不能時光倒流——早知今日,當初合該親自動手才能永絕後患。

誰曾想,局勢竟陡生變故!燕王劉鳳偏在此刻救出了滿朝重臣!

被救出的儘是當朝三公九卿等顯赫人物,諸侯們頓時懊惱不已——這些權貴一旦坐鎮洛陽,豈容他們再肆意妄為?

眾諸侯暗自咒罵燕王多事,卻不得不強壓不滿,整肅衣冠出迎。

洛陽城雖遭火焚,所幸皇宮部分殿宇搶救及時,尚存幾分威儀,勉強撐得住朝廷顏麵。

未過兩日,燕王已率數萬大軍攜數十萬百姓安然返城。這驟然的回歸令諸侯與百官俱感驚疑:討伐西涼軍的戰事怎會如此迅捷?莫非燕王未與敵軍交鋒?這可不符他一貫的作風。

疑惑歸疑惑,眾人仍齊聚城門相迎。以盟主袁紹為首的十六路諸侯,與司徒王允領銜的三公九卿分列道旁,齊聲高呼:"恭賀燕王殿下凱旋!"

劉鳳利落下馬,含笑抬手:"諸位免禮。"

"謝殿下恩典!"眾人直身時,袁紹跨步上前抱拳道:"敢問燕王,可曾誅殺董卓老賊?為何未見陛下鑾駕?莫非途中生變?"此刻他儼然以洛陽之主自居——虎牢關、汜水關雖由燕王兵馬攻克,但兵力有限難以駐守,最終儘數落入諸侯聯軍之手。

袁紹對劉鳳率軍折返洛陽的舉動頗為不滿,暗自揣測這位燕王是來搶奪戰果的。他下意識端起洛陽城主的架子,以諸侯聯軍代表的口吻向燕王發話,暗示洛陽城已易主,警告對方莫要動什麼歪腦筋。

劉鳳何等精明,袁紹這點小心思在他眼裡簡直無所遁形。不過他也懶得計較這些——區區半個司隸地區,還真入不了他的眼。如今的洛陽城雖名義上仍是漢都,實則已成關東諸侯與西涼軍閥的緩衝帶,堪稱吞噬實力的無底泥潭。

眼見袁紹這憨貨竟把這座棄城當香餑餑,劉鳳簡直要拊掌稱快。要是袁家真陷在洛陽這個爛攤子裡,那冀州的發展大計可就有好戲看了。他當即擺出和煦笑容解釋道:"西涼軍雖敗退老巢,主力猶存二十萬之眾。我燕國區區數萬精兵,縱使驍勇善戰也難以全殲。何況沿途儘是西涼軍裹挾的百姓,阻塞行軍道路。寡人此番回師,正是要先將數十萬洛陽民眾護送返鄉,以絕後顧之憂。"

諸侯們表麵紛紛稱讚燕王仁德,心裡卻暗自嗤笑:區區賤民阻礙行軍,直接驅趕便是,何必大費周章護送回城?這般婦人之仁,當真可笑。

那就麻煩大了!眼下洛陽城隻剩殘垣斷壁,三十萬諸侯聯軍駐紮其中,哪還有空餘地方收容這幾十萬流離失所的民眾?

更棘手的是糧草緊缺——難道要眼睜睜看著數十萬百姓凍餓而死?這些諸侯可不願作,拿自家軍糧來救濟災民。

這番盤算自然不能明說,否則豈不顯得這些諸侯太過心胸狹隘?

在諸侯與滿朝文武中,司徒王允官職最為顯赫,主管天下政務的他邁步出列,恭謹進言道:"燕王殿下心係蒼生,令臣等深受感動。隻是洛陽已成焦土,錢糧儘被西涼逆賊劫掠一空。即便百姓歸來,無處安身、缺衣少食,又當如何是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劉鳳神色從容,溫言道:"王司徒不必憂慮,孤已想好萬全之策。正如司徒所言,留在洛陽終究是死路一條。燕國疆域遼闊而人口稀少,正好可以安置這些百姓。隻要他們願意,便可舉家遷往燕國定居。至於房屋糧食,自然由我燕國負責供給。"

"燕王殿下仁德!"王允率百官齊聲拜謝。尤其荀爽、楊彪等清流大臣,最不願看到洛陽百姓大量死亡的慘劇發生。

在他們眼中,隻要能讓這幾十萬洛陽百姓活命就夠了!至於這些百姓是歸燕國管轄,還是留在洛陽城,其實都無關緊要——橫豎他們永遠都是大漢帝國的子民。

諸侯們佇立兩側,聽到燕王這般答複,心底都不由暗自發笑。這位殿下終究是太過心慈手軟。

收容數十萬災民固然能為燕王贏來美名,可燕國的糧倉也要被硬生生拖垮。雖說北疆在燕王治理下日漸富庶,但根基尚淺。即便舉國存糧,要養活近百萬張嘴,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整個北疆四百萬人口,若再吞下百萬難民,隻怕連土地都要被吃空。畢竟各州郡的承載能力都有極限,當年大漢全盛時期也不過五千萬人口。

細算起來,燕王掌控的不過五郡之地。妄圖養活五百萬人?簡直是異想天開!有這百萬人的口糧,何不擴充軍隊?隻要打下更多疆土,還愁沒有子民嗎?

在場諸侯無不認定這是步臭棋。連曹操、馬騰、孫堅、袁紹、袁術都暗自搖頭——北疆終究難成氣候了。貧瘠的邊關五郡,怎能與冀州沃土相比?燕王這個決定,頓時讓眾人覺得往日高估了他。

要說領兵打仗,這位"帝國第一名將"確實實至名歸。可治理民政的本事嘛......諸侯們相視一笑,卻都默契地拱手稱讚:

"殿下仁德,日月可鑒!"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