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更有一位在野猛將攜數百族人,持王朗薦書前來投奔,為曹魏陣營再添虎將。
公元1284年
這位將領正是日後威震四海的【五子良將】於禁,字文則,泰山郡钜平人士。
王朗對於禁頗為賞識,特意向曹操舉薦,在薦書中寫道:此子有統帥之才。
曹操早年間就聽聞於禁曾率領鄉勇抗擊黃巾的事跡,當即任命他為軍司馬。
與此同時,曹操正率領文武群臣全力經營兗州,大力恢複民生經濟。
......
冀州渤海郡南皮城內。
謀士逢紀獻策,袁紹指使冀州各郡守以天子年幼、被董卓挾持為由,聯名上書劉虞,勸其登基稱帝。
當初袁紹就任渤海太守,憑借冀州豐厚的錢糧儲備和袁氏名望,很快網羅了大批能臣乾將。
在幕僚輔佐下,袁紹大肆擴軍練武,最終憑借雄厚軍力和家族聲望奪得諸侯盟主之位。
然而供養十餘萬大軍耗費甚巨,僅靠渤海郡的積蓄根本難以為繼。聯盟解散後,袁軍糧草幾近告罄。
幸得魏郡太守韓馥雪中送炭,在袁軍途經魏郡時奉上二十萬石軍糧,暫解燃眉之急。
此時的袁紹既受幕僚大丈夫當自立的鼓動,又對洛陽朝廷頗為不滿,漸漸萌生異心。
他原想憑借袁氏聲望穩守渤海,再徐圖周邊郡縣。但身為太守終究要受冀州牧節製。
若欲擴張勢力,勢必與劉虞發生衝突。雖然袁紹自信能輕易擊敗這個隻知埋頭發展民生的州牧。
公元1285年
其一:世人皆知劉虞與燕王交情匪淺,袁紹忌憚燕王雷霆之怒,始終不敢貿然進犯劉虞屬地。
其二:袁紹意圖掙脫洛陽傀儡朝廷的束縛。
洛陽朝廷雖為傀儡,卻仍是唯一能名正言順抗衡長安政權的存在。
袁紹欲另立新朝,然其聲望孱弱,難服天下。
反觀現任冀州牧兼宗正卿劉虞,不僅名滿四海,更是東海恭王劉強之後,丹陽太守劉舒之子。
簡言之,劉虞與燕王同屬東海恭王一脈,皆為皇室嫡係正統。若漢靈帝一脈絕嗣,劉虞便是最有資格承繼大統之人。
更要緊的是,劉虞雖德高望重,卻拙於軍政謀略。
謀士逢紀直言:縱使劉虞稱帝,亦難阻主公韜略,反可為主公輸送糧餉物資。主公憑擁立之功,自可晉位大將軍,總攬朝綱,挾天子以令諸侯,進而蕩平四海,問鼎天下。
故而袁紹退求其次,欲聯合太守、國相及各路諸侯,共推劉虞登基。
袁紹與幕關算儘,卻未必儘如人意。
他們將人心想得太過簡單,認定但凡諸侯,必懷君臨天下之誌。
然亦有明眼人嗤之以鼻,劉備便是其一。
諸侯會盟推舉盟主時,劉備全力擁護袁紹,因而開罪燕王劉鳳,隻得暫附袁紹麾下,欲借其勢謀己之利。
在劉備看來,擁立劉虞稱帝純屬癡人說夢。
以他對劉虞的了解,此人斷不會行此僭越之舉。
見袁紹及帳下文武誌得意滿、喜形於色,劉備不願掃興,更不想平白惹得袁紹心生不快。
他本就想借袁紹之勢為自己謀取立足之地,何曾真心實意替袁家籌謀?此刻隻得擠出笑容,佯裝欣喜地隨聲附和。
……………………
永漢元年五月廿五,冀州魏郡鄴城,州牧府內。
劉虞展讀手中信箋,驟然瞳孔驟縮,怒拍案幾厲聲謾罵,字字句句直指袁氏先祖。堂下臣僚見主公怒發衝冠,麵麵相覷不知信中何等內容竟引雷霆之怒。
田豐大步上前取信,與眾同僚共覽。信中寫道:【關東諸侯議:因幼主受製於董卓,今獻帝年僅十歲,生死未卜。劉虞乃漢室宗親之長者,當共推為新君。】
田豐閱畢,不解道:主公,此乃天賜良機,何故動怒?這位頂尖謀士雖智計超群,卻秉性剛直,言辭常失於迂闊。
劉虞怒火未消,瞪視這位心腹謀臣——若非素日涵養深厚,此刻早該拍案叱罵。他強壓怒氣歎道:元皓當真讀不出弦外之音?袁本初豈會誠心擁戴?不過欲借我之名行之實,效董卓故伎罷了!縱使關東諸將真心推舉,北方燕王手中尚有遺詔,明定當今陛下乃正統嗣君!
遺詔中明確指派燕王殿下擔任監國一職,輔佐新皇處理朝政。
我深受陛下恩澤,豈能做出大逆不道之舉,公然謀奪當今天子的帝位?
此事絕無可能,爾等休得再議!若再妄言,定以謀逆之罪嚴懲!
沮授讀完密信,仍不甘心,上前勸道:主公,此乃天賜良機!
關東諸侯一致擁立主公登基,取代被董卓操控的小皇帝,對主公而言實乃千載難逢之機遇!
其一:主公乃東海恭王劉強後裔,血統純正的皇族嫡係,又任宗正卿之職。若登基稱帝,必得天下諸侯鼎力支持。
其二:即便關東諸侯擁立之事遭人反對,首當其衝的也是他們,主公可從容周旋辯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