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宮·北宮·甘泉殿
劉鳳攜家眷齊聚王後寢宮,眾妃嬪正逗弄著兩位頑皮的小王子小公主。
端坐禦座的劉鳳望著嬉戲的兒女,臉上洋溢著溫馨的笑容。
見兩個小家夥玩得滿頭大汗,劉鳳含笑叮囑:月兒,先帶兩位小殿下去側殿歇息吧。
被突然點名的月兒微微一怔,隨即欠身行禮:遵命。
甄薑等嬪妃聞言,立即會意王上這是有要事相商。
甄薑和蔡琰將兩個孩子托付給身邊的宮女,輕聲吩咐道:月兒,你先帶兩位小主子去側殿用些點心吧。
月兒蹲下身,牽起兩位小主人的手,溫柔地說:太子殿下、公主殿下,我們去側殿嘗嘗西域進貢的哈密瓜、葡萄,還有各式精致點心可好?
兩個活潑的孩子連連點頭,興高采烈地跟著宮女太監們往側殿去了。
甄薑領著眾姐妹在殿內入座,抬眼望向主位上的夫君,等候吩咐。
劉鳳目光柔和地看著妻妾們,溫聲道:過些日子我要率軍親征遼東,討伐盤踞四郡的公孫度。這段時間你們不要離開薊城王宮。
張寧撅起紅唇,不滿地嘟囔:夫君為何又要親自出征?難道還有人敢趁您不在時進犯燕國都成?
劉鳳無奈地瞪了眼這調皮的丫頭:軍國大事,不得胡鬨。
甄薑眉間染上憂色,柔聲勸道:如今國泰民安,為何非要開戰?即便是討伐公孫度,也無需您親征啊。朝中良將如雲,派他們出征不就好了?
蔡琰、貂蟬和娜塔也紛紛附和:是啊,派將軍們出征就行了。
聽聞夫君即將遠征,幾位妻妾都露出憂慮之色。尤其是新婚不久的貂蟬,絕美的臉龐寫滿不舍與牽掛。
劉鳳實在招架不住身邊一眾妻妾的目光攻勢,連忙寬慰她們:“好了,你們也不必過於憂心!孤王本就是憑借軍功立足,統兵征戰的本事堪稱當世無雙!再者,以孤如今的身份,何須親臨前線衝鋒陷陣?隻需坐鎮中軍指揮調度即可。”
他頓了頓,語氣轉為凝重:“你們須明白,如今天下動蕩,群雄割據。即便燕國不主動征伐,諸侯亦會揮師來犯,此乃避無可避之事。唯有儘早平定亂局,待孩子們長大時,方能享太平之世。軍國機密,不便與你們細說……”
甄薑等人聞言,隻得柔聲叮囑夫君戰場上的種種事項。
……
永漢元年188年)七月初五。
連日來,劉鳳將記憶中後世的器械圖樣逐一整理。能繪製的便畫出形製,難辨細節的則依照前世貼吧討論的記載詳加標注,交付軍械坊命鄭渾、浦沅、馬鈞、劉曄等人研製。此番遼東之戰多涉攻城,反倒寥寥。縱有密探裡應外合開啟城門,攻堅戰仍難免傷亡。六十萬精兵訓練不易,他決不願折損過多將士。
燕王宮·南宮永寧殿內,劉鳳召集文武共議征遼方略。文臣以郭嘉、賈詡、荀彧為首,武將則以臧洪、趙雲、太史慈為班底。
燕國皇宮內,郭嘉見君王批閱完遼東戰報後,率先啟奏道:此番征討遼東四郡,我軍當遣多少兵馬?該調遣百戰神機營還是幽燕鐵騎?若定下軍團,需即刻整軍備戰。
朝堂之上,劉鳳環視群臣,沉吟道:此戰擬發兵二十五萬直取公孫度。然遼東地勢險惡,寡人不欲久戰,當以雷霆之勢收複四郡。調遣十五萬黃金火騎兵、五萬幽燕輕騎,另配五萬水師,合兵二十五萬出征。
臧洪聞言出列進諫:王上,若調走十五萬火騎兵,薊城僅剩五萬駐軍。倘若袁紹趁機舉兵北上,恐難抵禦。昔年五萬精銳確能抵擋二公孫聯軍,但如今軍中多為新募之卒,戰力未及老卒。為誘袁紹中計而折損將士,恐非上策。
劉鳳展顏笑道:子源多慮了,寡人自有萬全之策。
寡人為何調集十五萬黃金火騎兵出征,卻隻在王都薊城留守五萬?
若薊城駐守重兵,以袁紹多疑的性子,豈敢輕易開啟冀州戰端?
但暗地裡,二十五萬大軍開赴遼東時,晉陽百戰神機營與綏北幽燕輕騎各分五萬精兵,悄然駐守代郡柳高城,緊盯袁紹動向。
言至此,劉鳳唇角微揚,眼中閃過狡黠:“子源,若袁紹真敢犯境,這十五萬兵馬足以拖延至寡人回師‘七’日!屆時三路大軍齊發,定將冀州九郡儘歸我燕國版圖——如今你可安心了?”
“王上聖明!”臧洪眉頭稍展,含笑拱手。
劉鳳忽又正色道:“此外,此次親征遼東,除剿滅公孫度、收複四郡外,寡命百官征調戰俘民夫隨軍修路。北疆八郡官道已畢,遼東之路卻崎嶇難行,既礙行軍,亦阻商旅。”
他指尖輕叩案幾:“故寡人決意雙管齊下——攻城掠地之時,同步修築官道!如此一舉三得:一保大軍糧道暢通,二利收複後快速回援,三則穩固遼東統治,助推民生商貿。”
諸位愛卿,認為孤王所謀之策可還妥當?
劉鳳前世有句廣為流傳的俗語:若欲民生富足,必先修葺道路。這正說明交通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燕國在其直轄郡縣範圍大興土木,修築寬闊平坦的官道。
不僅各城之間皆有康莊大道相連,就連村鎮之間也鋪設筆直道路。
燕國境內既有充足民夫,更有數萬不需支付酬勞的戰俘。要將全國道路都通往薊城,實非難事。
築路所需水泥等物皆由錦繡山莊自行燒製,原材料開支節省甚多。
如今燕國境內阡陌縱橫,商旅往來十分便利。
道路暢通不僅促進商貿流通,更能提升軍隊調動速度。
唯遼東四郡尚未收複,其道路尚未與燕國官道相連。
目前燕國邊疆道路僅修至遼西屬國樂陽城附近。
唉,咱們這位燕王殿下對修路真是樂此不疲。遼東四郡還未收回,就急著要興建道路了。
荀彧、賈詡、郭嘉三人相視苦笑,雖有無奈卻無人出言反對。
此三人皆通曉治國之道,深知道路建設對地方發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