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柏淩雲親率主力於湖南高歌猛進、並著力經營新占之地時,帝國的戰爭機器並未將所有力量集中於一點。根據柏淩雲“水陸並舉、多方牽製”的總體戰略,另外兩把利刃——西線的偏師與東線的策動——也悄然出鞘,從側翼狠狠刺向清廷已然千瘡百孔的軀體。
負責西線任務的,是已被擢升為獨立旅指揮使的柏淩銳。他年輕,卻以冷靜、果敢和善於山地奔襲著稱。柏淩雲交給他的任務並非攻城略地,而是“以精騎銳卒,穿插荊襄之地,廣布疑兵,襲擾糧道,牽製鄂北清軍,使其不得東顧武昌”。
柏淩銳率領的是一支精心挑選的混成部隊:兩千名經驗豐富、擅長山地叢林作戰的老兵,配備了最好的快槍和充足的彈藥,外加一支五百人的騎兵隊和少量輕型山地炮。他們沒有攜帶沉重的輜重,每人背負十日乾糧,輕裝簡從,如同幽靈般從湘西北的崇山峻嶺中悄然潛入湖北境內。
荊襄大地,自古便是兵家必爭的四戰之地。此時,清廷湖北巡撫官文正焦頭爛額,一方麵要應對來自湖南正麵的巨大壓力,另一方麵又擔心帝國軍從西側迂回。柏淩銳的出現,完美地放大了這種恐懼。
他的戰術靈活多變:
疑兵之計:分派小股部隊,在多處同時出現,廣樹旗幟,夜間多點舉火,製造出大軍壓境的假象。嚇得各地州縣緊閉城門,烽火頻傳,紛紛向武昌、襄陽告急。
破襲交通:重點攻擊漢水流域的清軍運輸船隊和陸路糧隊。一次漂亮的伏擊中,他的部隊擊沉了十餘艘滿載糧草軍械的漕船,焚毀了堆積如山的物資,護送的上千綠營兵一觸即潰。
拔點突襲:瞅準機會,以絕對優勢兵力突然包圍孤立無援的清軍小型營壘或稅卡,速戰速決,殲滅或俘獲守軍後,並不占領,而是迅速撤離,繼續流動。一座座小堡壘的失陷,不斷消耗著清軍的兵力和士氣。
發動民心:沿途打擊劣跡斑斑的貪官汙吏和地主豪強,開倉放糧給貧苦百姓,並宣傳帝國新政。雖然隻是杯水車薪,卻有效破壞了清廷在基層的統治基礎,使得帝國軍的名聲在鄂北民間悄然傳播。
官文被這支神出鬼沒的偏師搞得暈頭轉向,根本無法判斷其主力所在和真實意圖。他既怕這是帝國主力迂回,欲斷武昌後路,又擔心其北上威脅襄陽重鎮。被迫從本就緊張的武昌防線和襄陽守軍中,再度分兵前往圍堵、彈壓,極大地緩解了帝國主力正麵進攻武昌的壓力。柏淩銳如同一根毒刺,深深紮進了湖北清軍的側翼,讓其坐臥不安,血流不止。
相較於西線的刀光劍影,東線的行動則更加隱蔽,卻同樣致命,主要由沈富安的商務衙門與何三的錦衣衛協同執行。目標是富庶的福建、浙江沿海——清廷重要的財賦來源地和對外通商口岸。
他們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經濟擾亂:沈富安利用其龐大的商業網絡和帝國海關的影響力,暗中大幅提高經帝國控製區運往閩浙的日用必需品如洋布、煤油、西藥)的價格和運輸成本。同時,秘密收購閩浙地區出口的生絲、茶葉、瓷器,囤積居奇,擾亂其正常商業秩序,導致兩地商賈怨聲載道。
煽動抗捐:錦衣衛密探在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地的碼頭工人、絲廠工人中秘密活動,散發傳單,煽動他們抗捐抗稅,抵製官府的苛政。數次成功的抗捐抗稅行動,使得港口癱瘓,工廠停產,不僅造成經濟損失,更製造了社會動蕩。
扶持海盜與會黨:何三通過複雜的地下渠道,向長期活躍於東南沿海的海盜團夥以及“天地會”、“小刀會”等反清會黨提供資金、情報甚至少量武器,鼓動他們更加頻繁地襲擊清廷官船、走私商船,甚至沿海汛塘,讓清廷地方官府疲於奔命。
策反與情報戰:針對閩浙總督、巡撫等高官,錦衣衛展開了密集的策反工作。威逼利誘之下,雖未有封疆大吏直接倒戈,但不少中下層官員和軍官被拉攏,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情報,並在關鍵時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使得帝國的擾亂行動得以順利實施。
輿論攻勢:利用報紙、傳單等一切手段,在閩浙士紳商賈中宣揚帝國新政的優越,描繪北伐的光明前景,並刻意誇大清廷的敗績和即將到來的“清算”,加劇了精英階層的恐慌和離心傾向。
東西兩線,一明一暗,一武一文,如同兩條毒蛇,死死纏住了清廷的臂膀。西線的柏淩銳讓湖北清軍首尾難顧,東線的沈富安與何三則狠狠打擊著清廷的錢袋子和後勤線,並在其統治腹地埋下無數動蕩的種子。
消息傳回長沙行在,柏淩雲對兩線的進展均表示滿意。他對文履謙道:“淩銳這小子,越發有獨當一麵的能耐了。沈富安與何三,亦是於無聲處聽驚雷。如此,武昌之敵,便如甕中之鱉,外無必救之援,內無足恃之糧。朕倒要看看,那位湖廣總督,還能撐到幾時!”
帝國的戰略布局,遠非一路平推那麼簡單。多方位的打擊與牽製,正一點點地將清廷推向絕望的深淵。北伐的大棋局上,每一步都蘊含著深遠的殺機。
第五章終)
喜歡鐵血新華夏:龍騰寰宇請大家收藏:()鐵血新華夏:龍騰寰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