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炮的訂單飛向海外,洋教官的足跡踏上帝國的海港,這一切都建立在巨額的金錢投入之上。柏淩雲比任何人都清楚,僅僅依靠購買和聘請,永遠無法真正打造一支能征慣戰、可持續的強大海軍,更無法支撐起一個世界級帝國的雄心。帝國的脊梁,必須由自己鍛造的鋼鐵鑄就。就在海軍建設風風火火開展的同時,另一場更為艱苦、意義也更為深遠的奠基之戰,在帝國的腹地悄然打響。
議題再次回到啟元殿,但氛圍卻與討論購艦時那種“花錢辦事”的利落感截然不同,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沉甸甸的壓力。案頭擺放的不再是光鮮的艦艇圖冊,而是來自湖北大冶、江西萍鄉的礦石樣本,以及厚厚的、充斥著專業術語的建廠計劃書。柏淩川對這些實物頗感興趣,仔細觀察著礦石樣本。
工部尚書魯秉忠麵色凝重,正在奏報,他的聲音因焦慮而有些乾澀:“陛下,‘漢陽鐵廠’及配套之‘漢陽兵工廠’選址已定,依托大冶之鐵、萍鄉之煤,地理極佳。然…然困難重重。其一,資金缺口巨大。購艦已耗資甚巨,鐵廠、兵工廠之基建、設備、薪金,所費更是一個無底洞,戶部存銀恐難支撐;其二,技術壁壘森嚴。煉鋼之高爐、平爐,軋鋼之設備,造槍炮之機床,皆需向德國克虜伯、英國阿姆斯特朗等洋行訂購,其核心技藝絕不外傳,索價高昂,且安裝調試皆需依賴洋匠,受製於人;其三,人才極度匱乏。國內通曉現代礦務、冶金、機械者鳳毛麟角,管理如此龐大之工坊,更是無人可用。”
殿內一片沉默。購艦固然燒錢,但至少看得見摸得著。而這興辦實業的艱難,卻似泥牛入海,前景莫測。連一向支持改革的文履謙,眉頭也緊緊鎖住。沈富安則默默計算著可能的資金周轉方案。
柏淩雲的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那份計劃書,目光卻異常堅定。
“眾卿所言困難,朕豈能不知?”他緩緩開口,聲音沉穩如山,“然,諸位需明白:能買來的強大,是假的強大!一旦戰端開啟,誰賣你艦炮?誰幫你維修?屆時,我億萬軍民,豈非要以血肉之軀,去對抗敵人的鋼鐵洪流?”
他猛地站起身,語氣斬釘截鐵:“漢陽鐵廠、兵工廠,必須辦!而且要快辦,辦好!這不僅是兩個工廠,這是帝國的脊梁!脊梁若不能自立,帝國終將匍匐於人!”
資金不足?柏淩雲的目光掃過錢進與沈富安,聲音斬釘截鐵,便是砸鍋賣鐵,此事也必須要辦!戶部需騰挪所有可動用款項,發行自強工業債券,朕將率先以內帑認購!沈卿,你的皇家興業總局須全力募資,並向洋行爭取分期付款與低息貸款。傳朕的旨意給各地督撫與商會,凡認購債券、投資此業者,朕不吝賜予爵賞與專營之權!告訴他們,投資帝國脊梁,便是投資爾等萬世之基業!
“技術受製?”他冷哼一聲,“那就先買!高價也買!但合約裡必須寫明,洋匠負有培訓我工匠之責。朕要不惜代價,派最聰明的學徒跟著他們學,偷師也要把技術給朕學到手!淩川,你留心格致學院和新京大學堂,遴選聰穎學子,專攻礦冶、機械格致之學,為將來儲備!同時,在帝國大學堂增設礦冶、機械專科,培養我們自己的人才!十年不行就二十年,朕等得起!”柏淩川立刻躬身領命,深感責任重大。
“人才匱乏?”他的目光掃過群臣,“那就破格用人!無論出身,無論中外,隻要有真才實學,能辦成事,朕就許以高官厚祿!去招,去請,去挖!朕不信,重賞之下,找不到勇夫!淩宇,你心思活絡,便隨淩川一同,多往鐵廠走動,留心觀察,協助與洋員溝通生活事宜,使其能安心效力。”柏淩宇亦出列應諾。
皇帝的決心,如同定海神針,瞬間壓下了所有的猶豫和質疑。
“臣等遵旨!”魯秉忠、文履謙、沈富安等人齊聲應道,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也湧起了一股開創曆史的豪情。
聖意化作雷霆行動。帝國的資源開始向湖北漢陽瘋狂傾斜。
巨大的廠址被圈定,無數的民夫被招募,在洋工程師的指揮下,開始平整土地,修建廠房、鐵路專線、碼頭。沉重的、貼著外國商標的機械設備,通過海運、江運,源源不斷地運抵漢陽,在岸邊上堆積如山。
來自德國、比利時的數十名工程師和技術顧問,成為了這片工地的“太上皇”,他們拿著極高的薪水,指揮著懵懂的中國工人,安裝著那些複雜的煉焦爐、煉鐵高爐、煉鋼平爐、軋鋼機以及兵工廠的精密機床。
沈富安幾乎常駐漢口,調動著驚人的資金流,周旋於各國洋行之間,確保設備和材料的供應。他甚至還從江南製造總局抽調了一批有經驗的老師傅前來支援。
工部官員則忙得腳不沾地,協調各方,處理層出不窮的麻煩:工人受傷、物資延誤、與地方鄉民的衝突……柏淩峰奉命抽調部分兵力,負責廠區及周邊治安,彈壓可能出現的騷亂,保障建設順利進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何三的錦衣衛也悄然介入,被賦予了雙重使命:一則是嚴密監視洋匠是否儘職、有無刻意技術封鎖;二則是作為陛下的耳目,死死盯住工程款項,杜絕任何貪墨行為,在這等國之重器上伸手,柏淩雲的命令是格殺勿論。
過程遠比想象中艱難。高昂的成本讓戶部尚書錢進夜不能寐;洋匠的傲慢與技術封鎖讓人憋屈;初代中國工匠操作不熟練,事故頻發;煉出的第一爐鐵水,因為技術不過關,質量低劣,幾乎成了廢品……
消息傳回新京,朝中難免又有竊竊私語,認為這是勞民傷財、好高騖遠之舉。就連後宮之中,也有所耳聞。一日,林才人侍奉筆墨時,見皇帝眉宇間略帶疲憊,便輕聲勸慰,言及民間雖暫有不解,然功在千秋。柏淩雲聞言,略感寬慰,對她之明理頗為讚許。
柏淩雲頂住了所有壓力。他不斷下旨鼓勵,撥發特彆經費,甚至親自批示處理技術難題的奏報。他知道,這是必經的陣痛。
終於,在經過近一年近乎煎熬的奮鬥後,漢陽鐵廠那巨大的高爐,迎來了點火的日子。
柏淩雲雖未親臨,但派出了以文履謙為首的欽差大臣。在那一片焦灼和期待的目光注視下,通紅的鐵水終於如同咆哮的巨龍,從出鐵口洶湧而出,映紅了整個車間,也映紅了現場所有中國官員、工匠那激動而又充滿自豪的臉龐!
幾乎同時,漢陽兵工廠的第一批利用自產鋼材、在洋匠指導下仿製的德式步槍帝國定名為“啟元式”步槍),也成功下線。雖然質量尚不及原廠,但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巨大飛躍!
捷報傳至新京,柏淩雲在禦書房內,拿著那份還帶著油墨香的報喜奏折,久久不語。他走到窗前,望向北方,仿佛能看到那漢江之畔熊熊燃燒的爐火。
他對身旁的柏淩川及幾位重臣輕聲道:“爾等聽見了嗎?這是帝國脊梁正在成型的聲音。終有一日,朕的戰艦、朕的大炮,都將由帝國自己的鋼鐵鑄成!”
漢陽的爐火,點燃的不僅僅是鐵礦石,更是一個民族工業自強的夢想。帝國的龍骨,正在這熾熱的火焰中,緩緩成型。
喜歡鐵血新華夏:龍騰寰宇請大家收藏:()鐵血新華夏:龍騰寰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