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皇貴妃,名暫不可考,後世多稱其徽號“柔嘉”。其出身並非顯赫門第,乃豫南一清寒書香門第之女。父為地方塾師,母早逝,自幼隨父讀書識字,通曉詩文,尤擅音律,性情溫婉靈秀,然家道中落,生計維艱。
太祖柏淩雲於豫南募兵興義時,曾暫駐其父執教書之村落。時值太祖南巡視察民情,偶聞塾中傳來清越琴聲,循聲而至,見一素衣少女於梧桐樹下撫琴,儀態嫻靜,曲意清雅,竟暗合其當時胸中廓清天下之誌。太祖駐足聆聽,曲終方覺,二人由此有一麵之緣。少女不卑不亢,應對從容,其談吐見識迥異於尋常鄉野女子,令太祖暗自稱奇。然軍務倥傯,未及深談即彆。
其後豫南遭兵災,林家所在村落毀於戰火,其父病歿,林氏孤身流落,輾轉至新京投奔遠親。途中飽嘗艱辛,曾於驛館憑女紅、抄書勉強糊口,其堅韌與聰慧,於亂世中宛若幽蘭,雖處困厄而不改其誌。
太祖定鼎新京,初登帝位,整頓內廷。時後宮初立,需選良家子充庭掖。有舊日知曉淩雲微時偶遇林氏之內侍,憶及其人,遂暗中尋訪,終在新京一繡坊中覓得。彼時林氏雖布衣荊釵,然氣質清華,談吐不俗,尤記得當年太祖所言“天下當治”之語。內侍上報,太祖聞之愕然,繼而歎息,念其孤苦,且感其不忘舊言,遂下旨特召入宮。
林氏入宮後,初為才人,居永壽宮偏殿。她深知自身無外戚可恃,唯以謹言慎行、柔順體貼侍奉君前。因其性情溫婉,善解人意,且於皇帝批閱奏章至深夜時,常靜默相伴,奉茶研墨,從不多言朝政,卻總能於太祖疲憊時以琴音、軟語稍解其憂,漸得聖心。
其後北疆烽火驟起,太祖內外操勞,常於武英殿、禦書房通宵達旦。林才人時已晉位)始終默默侍奉在側,其溫柔陪伴成為皇帝沉重國事中難得的慰藉。她雖不涉朝政,卻以其特有的細膩,察覺皇帝憂思,每每以“陛下勵精圖治,上天必佑帝國”等語寬慰,其真誠體貼,深合帝心。
隨著北疆戰事推進,帝國麵臨雙線作戰危局,太祖壓力日增。林氏於此時診出喜脈,其孕訊在一定程度上舒緩了前朝的緊張氣氛,亦讓太祖對帝國未來血脈傳承心生冀望。他目睹林氏腹日漸隆起,曾撫其手感歎:“待皇兒出生,朕希望他看到的,是一個更強盛的帝國。”此言既是對未來的期許,亦隱含對林氏及其所孕育子嗣的看重。
其後,林氏憑借其沉靜柔嘉的性情與孕育皇嗣之功,逐步由才人晉為嬪,再至貴妃。雖後來太祖出於政治考量冊立沈氏為後,並納其他勳貴之女為妃以平衡朝局,但林貴妃憑借與皇帝相識於微時、共曆艱難的情分,以及誕育皇長子柏繼明之功,始終在宮中保有特殊地位,其子亦被堅定立為太子,奠定國本。
林貴妃早年清寒,亂世飄零,因其才情氣質偶遇潛龍,又因緣際會入宮。她以柔克剛,以靜製動,憑借其溫婉性情、善解人意與對皇帝內心世界的深刻理解,在波譎雲詭的後宮中立足,並以其子嗣延續了與帝王之間超越純粹政治聯姻的情感紐帶,其經曆本身就是帝國初創時期一個側影。
喜歡鐵血新華夏:龍騰寰宇請大家收藏:()鐵血新華夏:龍騰寰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