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王家村的村口變了樣。曾經掛著“禁止靠近古墓”警示牌的地方,如今立起了一塊三米高的木質宣傳牌,牌麵用東夷刻符樣式的字體寫著“山東莒縣王家村——考古英雄的故鄉,生態宜居的家園”,背景是手繪的古墓保護棚與後山神泉全景圖,陽光一照,木牌上的桐油塗層泛著溫潤的光。
宣傳牌旁,王嬸正指揮工人往自家“培之居”農家樂的窗台上擺花盆,花盆裡種的是從神泉邊移栽的薄荷艾——這是林硯出的主意,既符合村子的“守護”主題,又能讓遊客記住王家村的特色。“昨天試營業,來了三桌客人,都說咱這薄荷艾泡的茶解膩。”王嬸擦著額角的汗,笑得眼角堆起皺紋,“還有客人問能不能帶點薄荷艾苗走,我想著下次多育點苗,裝在印著東夷刻符的小陶盆裡賣,又是一筆收入。”
不遠處,老支書正領著施工隊修整村道,原本坑窪的土路鋪上了青石板,石板縫隙裡種著耐旱的青草。“政府給了鄉村旅遊專項補貼,咱得把基礎打好。”老支書指著路邊新立的導覽牌,上麵標著“古墓保護棚步行10分鐘)”“神泉步行15分鐘)”“東夷文化站步行8分鐘)”,還有村民手繪的簡易地圖,“導覽牌上的字特意放大了,方便老年遊客看;下周還要在村口設遊客服務中心,雇村裡的年輕人當講解員,既解決就業,又能讓遊客聽咱村自己的故事。”
林硯走在村道上,看著村民們忙碌的身影,手裡捏著一張剛印好的“王家村旅遊手冊”——手冊首頁是祖父林培之的黑白照片,配著文字“六十載守護,換今朝新生”;內頁詳細介紹了古墓的考古故事、神泉的解毒傳說,還有農家樂的菜單,其中“考古主題套餐”裡的“青銅紋饅頭”“赤銅色雜糧粥”,都是村民根據東夷飲食文化改良的。她剛走到“培之居”門口,王嬸就端出一碗薄荷艾茶:“曉棠,你嘗嘗,客人都說好——咱這日子能變好,多虧了你和你爺爺啊!”林硯接過茶,溫熱的茶湯帶著薄荷艾的清香,她望著遠處的古墓保護棚,忽然覺得,這就是祖父當年守護的意義。
第二幕
王家村的第一屆“考古文化節”,選在秋分這天開幕——按東夷莒氏的傳統,秋分是“祭秋嘗新”的日子,如今成了村裡最熱鬨的節日。村廣場上搭起了臨時舞台,舞台背景是巨幅的東夷“日雲山”刻符,台下擺著幾十張長桌,桌上鋪著藍印花布,放著村民自製的花生、紅棗等零食,供遊客免費品嘗。
上午九點,文化節正式開始。張教授戴著老花鏡,坐在舞台旁的“考古知識講座”專區,麵前擺著放大鏡和古墓出土的陶片複製品,圍了一圈好奇的遊客。“大家看這塊陶片,上麵的紋路叫‘繩紋’,是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典型工藝,而王家村古墓的陶片,比它晚一點,多了東夷特有的‘鳥紋’,這說明莒氏部落有自己的文化創新。”張教授拿起一塊印著鳥紋的陶片,遞給旁邊的小朋友,“摸一摸,感受下古人的手溫——考古不是看冷硬的文物,是跟古人對話。”
舞台上,村裡的婦女們穿著仿製的東夷布衣,跳起了《莒氏祭泉舞》——舞步是老周的叔公根據《王氏村誌》裡的記載複原的,動作緩慢莊重,手裡拿著的薄荷艾枝隨著舞步輕輕擺動。台下的遊客紛紛舉起手機拍照,有個穿漢服的姑娘還跟著學起了基本動作,引得周圍人輕笑。
最熱鬨的是“文物展覽”區,設在東夷文化站裡。玻璃展櫃裡擺放著祖父的筆記本複製品、骨針的3d打印模型、毒骨的安全展示樣本用樹脂封裝),每個展品旁都有小虎手寫的解說牌——小虎戴著誌願者袖章,正給一群小朋友講解:“這是我林硯姐姐爺爺的筆記本,上麵記著怎麼對付毒骨;這是骨針,以前東夷人用它做祭祀,現在我們用它研究曆史。”有個小朋友問:“毒骨會不會咬我呀?”小虎拍著胸脯說:“不會!現在有保護棚,還有神泉水,毒骨已經不‘壞’了,它現在是幫我們了解古人的‘好幫手’。”
林硯站在展覽區門口,看著小虎認真講解的樣子,又看了看牆上掛著的“考古文化節遊客留言板”——上麵寫滿了遊客的話:“第一次知道東夷文化這麼有意思!”“王家村的人很熱情,下次還來!”“向林培之先生致敬!”她拿出手機,給遠在北京的陳默發了張照片,配文:“你看,我們的村子,真的越來越好的。”
第三幕
王家村小學的新教學樓落成那天,天上飄著細小雨,卻擋不住村民和學生的熱情。教學樓的外牆刷著淺米色的漆,二樓的窗戶上貼著東夷刻符樣式的窗花,門口掛著一塊嶄新的銅牌,上麵刻著“莒縣考古文化教育基地”,字體是模仿東夷古文字的風格設計的。
掛牌儀式上,縣教育局的領導把銅牌遞給小學的王校長,笑著說:“這是咱縣第一個以考古文化為主題的教育基地,以後要多跟考古隊合作,讓孩子們從小了解家鄉的曆史。”王校長接過銅牌,轉身遞給身邊的小虎——小虎作為學生代表,要和校長一起把銅牌掛在門口。小虎踮著腳,雙手扶著銅牌,臉上滿是自豪,掛好後還對著銅牌敬了個少先隊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新教學樓裡,最特彆的是“考古實驗室”和“東夷文化圖書館”。考古實驗室裡擺放著十幾套兒童版考古工具——小刷子、小鏟子、放大鏡,還有用石膏製作的“模擬考古坑”裡麵埋著陶片複製品),學生們可以在這裡體驗“挖掘文物”的樂趣;圖書館裡有近千冊關於考古、曆史、東夷文化的書籍,其中不少是省博物館和李教授捐贈的,還有一套《中國考古通史》,書頁上還留著博物館的印章。
掛牌儀式結束後,李教授特意給四年級的學生上了一堂“東夷刻符入門課”。他在黑板上畫了“日”“山”“泉”三個東夷刻符,教學生們辨認:“這個像太陽的是‘日’,像小山的是‘山’,這兩個加起來,就是我們王家村旁邊的屋樓崮——古人用簡單的符號,記錄自己看到的東西,多聰明啊!”學生們拿著筆記本,認真地畫著刻符,有個學生還舉手問:“李爺爺,我能把刻符畫在書包上嗎?這樣彆人就知道我是王家村的了!”李教授笑著點頭:“當然可以,這是我們家鄉的文化,要讓更多人知道。”
林硯站在教室窗外,看著教室裡認真上課的學生,又看了看教學樓外的操場——操場邊新修了一麵“東夷文化牆”,上麵畫著從莒氏部落到現代王家村的發展曆程,最後一幅畫是一群孩子圍著古墓保護棚,手裡拿著考古工具。她想起小虎之前說的話:“我要做考古學家,守護我們的文化。”心裡忽然覺得踏實——王家村的文化傳承,從祖父開始,到她,再到這些孩子,從來沒有斷過。
放學時,小虎背著書包跑過來,書包上果然畫著一個小小的“日雲山”刻符。“林硯姐姐,你看!”小虎指著刻符,笑得露出虎牙,“我以後要教我的弟弟妹妹畫刻符,還要帶他們去看古墓!”林硯蹲下身,摸了摸小虎的頭:“好啊,姐姐等著看你當小老師。”小雨還在下,卻淋不濕心裡的暖意——王家村的未來,正藏在這些孩子的笑容裡。
第一章完)
喜歡骨香散請大家收藏:()骨香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