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王家村中學的公告欄前擠滿了學生,最新張貼的“校本選修課申報通知”讓大家炸開了鍋。有人糾結選“農耕實踐”,有人想報“民俗手工”,林守泉卻一眼就鎖定了“自主申報課程”的選項,心裡早已埋下了主意。
回到教室,他立刻拿出稿紙,一筆一劃地撰寫選課申請書。筆尖劃過紙張,字跡工整而堅定:“東夷莒氏文化是我們王家村的根,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想開設‘東夷莒氏文化課’,把祖父的考古故事、古墓裡的文物知識、東夷人的生存智慧教給同學們,讓更多人了解家鄉的文化瑰寶,傳承守護的責任……”
寫完後,他又仔細修改了三遍,特意附上自己整理的課程大綱,從“東夷刻符解讀”到“毒骨守護的科學原理”,再到“祭泉禮的文化內涵”,足足列了十二節課的內容。第二天一早,他攥著申請書,忐忑地走進了教務處辦公室。
教務主任接過申請書,看著眼前這個眼神明亮的少年,又翻閱著詳儘的課程大綱,不由得笑了:“守泉,你這個想法太有意義了!王家村的東夷文化確實值得好好傳承,學校全力支持你。我們會安排曆史老師和考古隊的專家配合你備課,把這門課打造成咱們學校的特色課程!”得到肯定的答複,守泉激動地鞠了一躬,轉身跑出辦公室時,腳步都輕快了許多。
第二幕
“東夷文化課”的第一堂課,教室被擠得滿滿當當,不僅有選課的同學,還有不少好奇的旁聽者。守泉抱著一個大箱子走進教室,打開的瞬間,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裡麵裝著祖父的考古筆記本複製品、骨針的照片拓印、東夷刻符的陶片模型,還有一小束曬乾的薄荷艾。
“今天我們先認識東夷人的‘交流密碼’——刻符。”守泉舉起一塊印有“日雲山”刻符的陶片,“大家看這個符號,像不像太陽照在山上?這是東夷人用來記錄祭祀地點的,而我們王家村的古墓和神泉,正好對應著這個符號的方位。”他一邊說,一邊把陶片遞給同學們傳閱,指尖劃過刻痕時,眼神裡滿是敬畏。
為了讓課堂更有趣,守泉還設計了“刻符拚圖遊戲”。他把不同的東夷刻符做成拚圖卡片,分成小組讓同學們合作拚接,最快完成並解讀出含義的小組,能獲得“古墓保護棚參觀券”。教室裡瞬間熱鬨起來,同學們爭論著、合作著,原本晦澀的古符號,在遊戲中變得生動易懂。
“原來我們家鄉藏著這麼多秘密!”課後,有同學興奮地對守泉說,“下節課我們還能看到祖父的筆記嗎?我想聽聽他當年封墓的故事。”守泉笑著點頭,心裡湧起一股暖流——他知道,文化的種子,已經在同學們心中悄悄發芽。
第三幕
課程進行到一半,守泉提議:“我們一起在操場的圍牆上畫一麵‘東夷文化牆’吧,把我們學到的知識展示出來,讓更多人了解東夷文化!”這個想法立刻得到了同學們的熱烈響應。
周末一大早,大家就帶著顏料、畫筆和梯子來到操場。圍牆被分成了三個部分,左邊由擅長素描的同學負責繪製古墓發掘的場景,再現1962年考古隊的艱辛與堅守;中間部分,大家用鮮豔的色彩描繪“祭泉禮”的畫麵,身著東夷服飾的人們手持薄荷艾,圍著神泉祈福,充滿了儀式感;右邊則畫著如今的王家村,遊客們參觀文化站,孩子們在古墓保護棚外聽講解,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守泉負責勾勒東夷刻符和題字。他站在梯子上,一筆一劃地在牆腳寫下:“從過去到現在,我們一直守護”。陽光灑在他的身上,汗水順著臉頰滑落,他卻絲毫不在意,眼神專注而堅定。路過的村民們紛紛駐足觀看,有的還主動拿來礦泉水和毛巾,為孩子們加油鼓勁。
校長巡視操場時,看到這麵逐漸成型的文化牆,不由得連連稱讚:“這麵牆不僅是一道風景,更是一部鮮活的教材。它讓東夷文化真正走進了校園,走進了每個同學的心裡。”守泉跳下梯子,看著越來越完整的文化牆,心裡充滿了成就感。
第五章完)
喜歡骨香散請大家收藏:()骨香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