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2022年的秋風裡,王家村的廣場被裝點得格外隆重。紅燈籠順著廣場兩側的老槐樹一路懸掛,直到舞台儘頭,與背景板上“六十載守護,一脈相承”的燙金大字相映成趣。舞台兩側的展架上,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靜靜陳列:1962年的考古隊在古墓前的合影裡,年輕的林培之站在中間,笑容堅毅;1967年的清理現場,隊員們戴著粗布手套,小心翼翼地搬運文物;2000年剛建成的文化站,門口還掛著褪色的紅綢;2015年的考古文化節,孩子們圍著展台嘰嘰喳喳,眼裡滿是好奇。
村民們早早地聚到了廣場上,老人們搬來小馬紮,坐在前排,指著照片回憶往昔;年輕人舉著手機,不時拍下這些珍貴的瞬間;孩子們則在人群中穿梭,手裡拿著用薄荷艾編的小花環。當守泉穿著一身簡潔的深色外套,手裡捧著兩個筆記本走上舞台時,廣場瞬間安靜了下來。
他左手拿著的,是祖父林培之那本封麵已經磨損的舊筆記本,邊角被歲月磨得圓潤,封麵上還留著淡淡的泥土痕跡;右手則是自己常用的新筆記本,封麵印著小小的神泉圖案。守泉站在話筒前,目光緩緩掃過台下的村民,聲音沉穩而有力:“60年了,從祖父一個人留下來封墓守護,到父親接過接力棒,再到我從小跟著跑前跑後,守護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
他頓了頓,指尖輕輕拂過舊筆記本的封麵:“這是祖父的筆記本,裡麵記滿了古墓的監測數據,記滿了對東夷文化的猜想,也記滿了對這片土地的牽掛。而這本,是我的,裡麵有我第一次清理文物的緊張,有發現祭祀坑的興奮,也有和大家一起為神泉節水的堅持。”
“60年,我們從幾個人的堅守,變成了全村人的共識。”守泉的聲音裡帶著一絲哽咽,卻愈發堅定,“這份守護,是我們和腳下這片土地的約定,是我們和沉睡千年的東夷先民的約定,更是我們和一代代傳承者的約定。”
話音落下,廣場上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風吹過,帶來遠處神泉邊薄荷艾的清香,仿佛是時光的回響,溫柔而有力量。
第二幕
慶典當天的王家村,處處洋溢著生機與活力。村口的遊客接待處前,導遊正帶著一群來自城裡的遊客,耐心地講解著王家村的曆史;廣場旁的小吃攤前,熱氣騰騰的煎餅香氣撲鼻,攤主一邊忙碌,一邊向遊客介紹著當地的特色美食。
文化站裡,東夷文物展正在進行。玻璃展櫃裡,從祭祀坑出土的陶鼎、骨簪整齊排列,旁邊的電子屏循環播放著考古發掘的紀錄片。一群背著書包的孩子圍著展櫃,睜著好奇的大眼睛,不時向講解員提出問題:“這個骨簪是用來做什麼的呀?”“薄荷艾真的是古時候的守護草嗎?”講解員笑著一一解答,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不時點頭。
古墓保護棚外,“小小守護者聯盟”的孩子們穿著統一的藍色馬甲,正排著整齊的隊伍巡邏。他們手裡拿著小鏟子和垃圾袋,認真地清理著周邊的雜物,遇到遊客靠近保護線,還會禮貌地提醒:“您好,請不要靠近,保護文物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神泉邊,成片的薄荷艾長得鬱鬱蔥蔥,葉片上還掛著清晨的露珠,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幾位村民正坐在泉邊的石凳上,聊著家常,偶爾彎腰掬一捧泉水,臉上滿是愜意。守泉沿著石板路一路走來,看著眼前的這一切,腦海裡突然浮現出祖父筆記裡的最後一句話:“願此地永遠安寧,願善意永遠延續。”
他停下腳步,深深吸了一口氣,空氣中滿是泥土、草木和泉水的清新氣息。這一刻,他清晰地感受到,祖父的心願,正在這片土地上慢慢實現。王家村不再是那個偏遠的小村落,它成了連接曆史與未來的紐帶,成了充滿生機與希望的家園。
第三幕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神泉上,給泉水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暈。守泉坐在泉邊的老石頭上,這裡是他小時候常來的地方,也是祖父曾經坐過的地方。他翻開自己的新筆記本,拿出鋼筆,筆尖在紙上輕輕滑動。
“2022年秋,慶典結束。”他寫下第一行字,字跡工整而有力。“今天,有個小朋友問我‘守護要多久’——我告訴他,隻要神泉還在,薄荷艾還在,我們的約定就還在。”
寫完這句話,守泉抬起頭,望向遠處的古墓。夕陽下,古墓的輪廓顯得格外清晰,仿佛在靜靜訴說著千年的故事。風輕輕吹過,拂動著他的頭發,也吹起了筆記本的頁角。頁麵上,是他昨天剛畫的一幅小畫:畫麵中間,是祖父林培之、父親林硯和他自己,三個人並肩站著,手裡都拿著薄荷艾;旁邊,是一群小小的身影,正是“小小守護者聯盟”的孩子們,他們也拿著薄荷艾,朝著古墓的方向走去。
風裡帶著薄荷艾的清香,仿佛在回應著他的話。守泉握緊鋼筆,在畫的旁邊,又輕輕添了一筆——那是一株剛剛發芽的薄荷艾,嫩綠的葉片充滿了生機。
第十章完,本卷終)
喜歡骨香散請大家收藏:()骨香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