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一個無比複雜的動態模型在他腦海中構建起來——正是“先知”展示過,張翰博士日誌中也推測過的“時間彈弓”模型!
但這一次,模型不再是模糊的輪廓,而是充滿了難以想象的細節和數學表達!
模型的核心,是一個自我纏繞、首尾相接的“莫比烏斯環”狀結構,代表著“時間閉環”。環的某個特定點上,被標記為一個極度不穩定、能量高度集中的“奇點”,這是發射“炮彈”的位置。
而“炮彈”本身,被定義為一股高度壓縮的、蘊含著特定“修正信息”的能量意識集合體。
模型的旁邊,瀑布般流淌著支撐其成立的基石理論:
【林氏常數(Λ):一個描述意識與時空微觀結構耦合強度的新基本物理常數。其數值極其微小,但在特定條件下如高能環境或特殊意識狀態)會顯著放大,成為撬動時空結構的關鍵支點。】
【信息守恒悖論:在時間閉環中,信息總量並非絕對守恒,允許在付出巨大能量代價和引發局部時空紊亂的前提下,進行有限度的“信息注入”或“信息擦寫”。】
【因果褶皺導航:利用“元”碎片作為信標,可以在複雜的時間流中,精確定位目標“因果褶皺”即需要改變的曆史節點),避免“炮彈”迷失在無儘的時間分支中。】
【能量臨界公式:計算啟動閉環、維持通道、發射“炮彈”所需的最低能量閾值,其數值龐大到令人絕望,遠超人類當前任何已知能源的輸出極限。】
這些理論如同天書,卻又帶著一種冰冷的、數學上的美感與必然性。林啟並非物理學家,他無法完全理解這些公式的深層含義,但這些信息仿佛直接烙印在他的認知底層,讓他直觀地“理解”了這個模型的運作原理和……那令人望而生畏的難度。
他“看到”,要拉動這個“時間彈弓”,需要幾個苛刻至極的條件:
1.足夠多的“元”碎片:作為導航儀,確保精準命中目標,而不是隨機打穿曆史,造成更可怕的後果。
2.一個能與“林氏常數”產生高度共鳴的“鑰匙”:也就是他自己,作為“炮彈”的載體或者引導者。
3.一個足以支撐整個過程的、龐大到難以想象的能源:公式計算出的能量級數,讓他懷疑是否需要引爆一顆恒星。
4.一個穩定且能承受時空撕扯的“發射平台”。
信息流緩緩平息。林啟踉蹌一步,臉色蒼白如紙,大汗淋漓,仿佛剛剛進行了一場極度耗費心力的腦力勞動。但他眼中卻閃爍著前所未有的光芒。
他抬起頭,看向同樣緊張注視著他的王姐三人,聲音因激動和虛弱而微微顫抖:
“我……我看到了……‘時間彈弓’……完整的理論……”
他儘可能地將腦海中理解的部分,用通俗的語言描述出來,特彆是關於“林氏常數”、“能量臨界”以及“元”作為導航信標的關鍵作用。
當聽到那恐怖的能量需求時,王姐倒吸一口涼氣:“這個能量級……除非我們能可控地利用‘審判日’那種級彆的能量爆發,或者……找到並啟動舊時代傳說中那些近乎無限的能源,比如……木星軌道上的那個‘戴森球’原型機‘逐日者’?但那隻是理論設計圖……”
希望似乎再次被現實擊碎。理論有了,但實現的條件,依舊如同登天。
就在這時,那顆鑲嵌在石板上的、內部星雲流轉的晶體,忽然脫離了石板,緩緩懸浮起來,飄到了林啟的麵前。它散發著柔和而穩定的光芒,內部的星雲似乎旋轉得更快了。
同時,一股微弱但清晰的意念,通過“小藍”作為中介,傳遞給林啟:
【第一序列‘元’碎片——‘理論之基’,已激活。】
【功能:提供‘時間彈弓’基礎理論框架,穩定持有者與時間維度的初步連接。】
【偵測到附近存在可解析的‘曆史回響’……指向……‘觀測之眼’建造藍圖碎片……】
“觀測之眼?”林啟下意識地重複。
王姐立刻反應過來:“是張翰博士日誌裡提到的,考古隊在前哨站試圖建造的、用來探測巨石遺跡能量殘留的設備!難道它的藍圖……也被某種方式記錄了下來,成為了‘元’的一部分?”
新的線索出現了!或許,“元”並非單一的信息源,而是一係列分散的、記錄了不同關鍵知識的載體集合!找到它們,不僅能穩定“時間彈弓”的彈道,或許還能一步步獲得實現這個瘋狂計劃所必需的技術!
林啟伸出手,小心翼翼地握住了那塊懸浮的“理論之基”晶體。晶體入手冰涼,那股龐大的理論信息似乎沉澱了下來,不再衝擊他的意識,而是如同一個隨時可以調取的數據庫。
他低頭看著手中的晶體,又看了看遠處那古老而神秘的巨石陣。
理論的基石已經到手。接下來,就是沿著這條由“元”碎片鋪就的、充滿未知與危險的道路,一步步地走下去,去收集技術,去解決能源,去麵對那些隱藏在時間陰影中的敵人……
尋找“觀測之眼”藍圖碎片的旅程,即將開始。而他們首先要做的,是在這片死亡沙漠裡,活下去,並找到那個已經被黃沙掩埋了一半的前哨站廢墟。
喜歡ai覺醒之代碼紀元請大家收藏:()ai覺醒之代碼紀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