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盤”項目的初步成功,如同在丹堂乃至整個靈溪宗投下了一顆生機勃勃的種子,讓所有人看到了科學丹法在修複與再生領域的無限潛力。然而,淩皓的研發觸角並未停留在療愈,而是迅速轉向了另一個關乎修士即時戰力和持續作戰能力的關鍵領域——靈力恢複。
這一日,研習社的課程聚焦於《靈力補充體係的優化與革新》。淩皓手中拿著兩枚丹藥:一枚是市麵上最常見的“回靈丹”,鴿蛋大小,色澤淡藍,散發著濃鬱的靈氣波動;另一枚則是靈溪宗丹堂自己生產的、經過“純淨丹”標準改良後的回靈丹,體積稍小,色澤更純,雜質更少。
“回靈丹,修士搏命、曆練、閉關之必備。”淩皓開口道,“其原理簡單粗暴:壓縮蘊含高濃度靈氣的藥力,服下後瞬間釋放,衝刷經脈,快速補充耗損的靈力。”
台下眾人點頭,這是常識。
“但它的缺點,也同樣明顯。”淩皓話鋒一轉,將那枚普通回靈丹扔進丹析儀。
檢測結果投射出來:【靈氣釋放曲線:陡峭尖峰型。】【峰值靈氣濃度:超高,易對經脈造成衝擊感,俗稱‘噎得慌’。】【有效持續時間:極短約十至三十息)。】【靈氣利用率:低於40,大量靈氣因瞬間過載而來不及吸收,逸散浪費。】【後續乏力期:由於靈力瞬間抽空又瞬間灌滿,身體調節機製會導致短暫約百息)的靈力運轉晦澀期。】
“簡單來說,”淩皓總結道,“傳統回靈丹,就是‘一時猛,三秒男,完了還虛一會兒’。在需要持續、穩定輸出靈力的場合,或者麵對車輪戰時,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因那短暫的乏力期而陷入危險。”
台下響起一片心有戚戚焉的附和聲。尤其是那些經常需要組隊下山曆練、圍剿妖獸的弟子,對此體會最深。往往一場惡戰,磕了好幾顆回靈丹,靈力條跟過山車似的忽上忽下,打得彆提多彆扭了。
“而我們的純淨版回靈丹,”淩皓又將自家產品放入丹析儀,“通過提純工藝,去除了雜質,減輕了經脈負擔,靈氣利用率提升到了55左右,但…”
檢測結果出現:【靈氣釋放曲線:依舊是陡峭尖峰型,隻是峰值稍低,持續時間稍長一點點。】【本質問題未解決!】
“所以,我們需要一場更根本的革命。”淩皓在黑石板上寫下了兩個大字——“緩釋”。
“祖師真法中,早有‘細雨潤物,久旱甘霖’優於‘暴雨傾盆,水土流失’的記載。我們需要改變的,不是靈氣的總量,而是靈氣釋放的速率和模式!”
“其目標,是讓回靈丹的靈氣,像綿綿春雨一樣,持續、穩定、溫和地釋放出來,讓身體能夠從容不迫地充分吸收利用,避免衝擊,避免浪費,避免乏力期!”
“這就是——緩釋技術!”
台下眾人眼睛一亮!這個概念直觀易懂,且直擊痛點!
“淩大師,如何才能做到‘緩釋’?”有弟子迫不及待地問。
“原理並不複雜,核心在於‘控製’。”淩皓解釋道,“主要有以下幾種技術路徑:”
“1.膜控型緩釋:將高濃度的靈氣核心,用一層特殊的、半透性的靈植膠膜包裹起來。這層膜允許靈氣緩慢地、勻速地滲透出來。膜的厚度、材質、孔隙率,決定了釋放的速度。”他展示了一個小小的、包著一層透明薄膜的丹丸模型。
“2.骨架型緩釋:將靈氣成分分散在一個多孔的、難溶性的靈材骨架中。靈氣需要通過骨架的曲折孔道慢慢擴散出來。骨架的材料和結構,控製著釋放速率。”他又展示了一個像是微縮海綿結構的模型。
“3.脈衝式緩釋:更高級的技術。通過設計,讓丹藥在服下後先快速釋放一個‘啟動劑量’,快速提升靈力水平,解除燃眉之急,然後轉入平穩的緩釋階段,維持靈力穩定。這需要更精密的複合結構。”
“當然,最理想的狀態,是能根據服用者實時的靈力消耗速率,智能調節釋放速度,實現‘按需供給’。”淩皓最後補充了一句,描繪了一個近乎夢幻的未來圖景。
台下已經徹底聽入了迷。原來一顆小小的丹藥,內部結構還能玩出這麼多花樣!
“項目組命名為‘長續航’!”淩皓雷厲風行,立刻抽調人手。
“長續航”項目組的實驗室裡,畫風再次變得奇特。各種靈植膠、多糖、脂質材料被嘗試作為包衣膜。多孔陶瓷、特殊處理的靈木炭、甚至納米級的靈絲纖維網被製作成骨架結構。微型激光雕刻機靈能版)被用來在丹丸內部雕刻微流道,嘗試實現脈衝釋放。
測試方法也很直接:將各種試驗品放入模擬人體環境的“體外釋放度測定儀”中,實時監測其靈氣釋放曲線。
失敗依然是主旋律。包衣膜破裂、釋放太快→變回普通回靈丹。包衣膜太厚、釋放太慢甚至不釋放→成了石頭蛋子。骨架結構坍塌、靈氣鎖死…脈衝時序錯亂,該快的時候慢,該慢的時候快…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