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區項目推進到第四個月,智能安防係統的安裝進入尾聲。按照設計方案,小區內共規劃安裝120個400萬像素智能攝像頭,覆蓋小區入口、樓道、停車場、綠化帶、圍牆周邊等所有公共區域,形成“無死角監控網絡”,為居民提供24小時安全保障。
攝像頭安裝完成後,技術主管小王帶領3名技術人員,開始了為期三天的係統調試工作。調試團隊手持平板電腦,連接安防係統後台,按照“分區排查、逐點驗證”的原則,對每個攝像頭的監控範圍、清晰度、移動偵測靈敏度進行逐一測試。
“1號攝像頭小區主入口)正常,監控範圍覆蓋行人通道和車輛通道,人臉識彆清晰,移動偵測響應時間1秒。”
“35號攝像頭1號樓樓道)正常,能清晰拍攝電梯口和樓梯口,夜間紅外模式畫麵無噪點。”
“78號攝像頭地下停車場)正常,車位識彆準確,異常停留10秒後自動報警。”
前兩天的調試進展順利,90的攝像頭都符合設計標準。可到了第三天,當調試到小區西側的綠化帶和圍牆周邊時,問題出現了。負責排查該區域的技術人員小李,盯著平板電腦上的監控畫麵,眉頭漸漸皺了起來:“王主管,你過來看一下,這片區域有盲區!”
小王立刻趕過去,接過平板電腦。屏幕上顯示,小區西側圍牆下有一段5米長的綠化帶,由於旁邊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樹,樹葉遮擋了89號攝像頭的視線,導致該區域完全處於監控死角;不遠處的兒童遊樂區角落,也因為滑梯的遮擋,92號攝像頭無法覆蓋,形成了一個3平方米左右的盲區。
“再換個角度看看,能不能通過調整攝像頭位置解決?”小王讓施工人員鬆動攝像頭支架,嘗試調整角度。可無論怎麼轉動,梧桐樹的枝葉和滑梯的結構始終遮擋著關鍵區域——要麼隻能避開遮擋但監控範圍縮小,要麼覆蓋了盲區卻模糊了其他重要區域,始終無法實現“無死角覆蓋”。
“看來調整角度沒用,隻能增加攝像頭了。”小王蹲下身,仔細測量盲區範圍,又對照小區平麵圖,在紙上標記出需要新增攝像頭的位置,“西側圍牆盲區需要新增6個攝像頭,安裝在圍牆頂部,避開樹木遮擋;兒童遊樂區盲區需要新增4個攝像頭,安裝在遊樂區周邊的燈杆上,確保覆蓋每個角落。這樣一來,總共要增加10個攝像頭,成本大概5萬。”
當天下午,小王拿著盲區排查報告和新增攝像頭的方案,來到林辰辦公室彙報。“林總,我們在調試時發現小區西側綠化帶和兒童遊樂區存在監控盲區,調整攝像頭角度無法解決,需要新增10個攝像頭,成本約5萬。”小王語氣有些猶豫,畢竟項目預算已經確定,額外增加成本需要謹慎。
林辰接過報告,仔細查看盲區位置的照片和新增攝像頭的分布圖,又拿出小區規劃圖,對照著思考了片刻。他抬起頭,語氣堅定:“加!這10個攝像頭必須加,5萬成本我來協調,絕不能讓小區留下安全隱患。”
“可是林總,項目預算裡沒有這筆額外支出,恒基地產那邊會不會有意見?”小王擔心地問。
“安全是智慧社區的核心,這筆錢不能省。”林辰站起身,走到窗邊,看著遠處正在建設的智慧社區工地,“我們打造智慧社區,就是要讓居民住得安心、放心。如果連基本的監控無死角都做不到,一旦發生盜竊、意外事故,不僅會影響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還會損害我們和恒基地產的品牌口碑。5萬雖然不多,但能換來小區的全麵安全,這筆投入值得。”
他頓了頓,繼續說:“你現在就聯係攝像頭供應商,按照最高標準采購10個攝像頭,要求他們三天內送貨到工地;同時通知恒基地產的王總,說明新增攝像頭的原因和必要性,我相信他會理解的。”
正如林辰所說,王總在接到通知後,不僅沒有反對,反而對辰星科技的負責態度表示認可:“林總,你們考慮得太周到了!安全確實是第一位的,5萬成本我們兩家分攤都行,隻要能確保小區無安全隱患。”
三天後,新增的10個攝像頭準時送達工地。小王帶領技術團隊和施工人員,加班加點進行安裝調試——西側圍牆的攝像頭固定在預製的水泥底座上,鏡頭對準盲區,通過後台調試,畫麵清晰無遮擋;兒童遊樂區的攝像頭安裝在3米高的燈杆上,角度經過反複校準,既能覆蓋盲區,又不會直射兒童眼睛。
調試完成後,小王再次組織全麵排查。平板電腦上,小區的每個公共區域都清晰地呈現在監控畫麵中,從入口的人臉識彆到角落的綠化帶,從停車場的車輛軌跡到遊樂區的孩子活動,沒有任何一處盲區。“太好了,現在真正實現無死角監控了!”小李興奮地說。
林辰接到小王的彙報後,特意來到工地查看。當看到監控屏幕上完整覆蓋的小區畫麵時,他滿意地笑了:“這才是智慧社區該有的樣子。隻有把安全細節做到位,才能讓居民真正感受到智慧生活的價值。”
夕陽下,新增的攝像頭在燈杆上熠熠生輝,與原有的攝像頭共同組成了一張嚴密的“安全網”,默默守護著即將崛起的智慧社區。林辰知道,這5萬的額外投入,不僅是對居民安全的承諾,更是對“智慧社區”這一品牌的負責——而這份責任,將貫穿項目建設的始終,成為辰星科技發展道路上最堅實的基石。
喜歡帶記憶愛你請大家收藏:()帶記憶愛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